《张居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张居正- 第1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扇风点火之人,就在他们之中。唉,还是玉娘唱得对,皇城中尔虞我诈,衙门内金戈铁马。”“既如此,首辅就该向皇上解释。”“解释什么,让皇上收回成命,更改旨意,这可能吗?亏你在官场混了这么多年,连起码的事君之道都不懂。现在能做的只有一条,就是设法度过危局。吕调阳入阁,本是仆之所愿,这是好事,难的就是王侯勋戚的胡椒苏木折俸,此事牵一发而动全身。”
受了训斥的王篆,脸上红一阵白一阵。他正想表明心迹说点什么,忽听得小屋虚掩着的门被推开,玉娘摸摸索索走了出来。
“玉娘。”
张居正喊了一声,连忙起身走过去,把玉娘扶到一张椅子上坐下。玉娘说道:
“先生,奴家还是离开这里为好。”
张居正一愣:“你为何又突然改变主意?”
玉娘凄然一笑,说:“方才您们在这里的谈话,奴家在里头隐隐约约听到了不少。先生宰辅
当得如此之难,这么多烦心事压着您,奴家哪里还能够再来麻烦您呢。”
“玉娘,这是两码子事。”张居正解释道,“你留下,不会给我添什么新的麻烦,相反,你若走了,倒真是添了我的心病。”
“先生,您?”玉娘疑惑不解。
张居正不加掩饰地说:“我是为你的眼睛担心。”
王篆为了讨好张居正,也从旁说道:“玉娘,首辅对你的关怀是无微不至,你怎能轻言走开。”
玉娘深深叹一口气,脸上又不自觉地泛起红晕。张居正想着玉娘这一晚也没吃什么东西,便吩咐王篆:
“喊侍女过来,给玉娘沏一杯参茶。”
少顷,侍女端了参茶过来,递到玉娘手上,玉娘呷了一口,又搁回到茶几上,感慨说道:“平常总听人说,读书人十年寒窗,就为了博取功名,在头上戴一顶乌纱帽光宗耀祖。现在才知晓,这顶乌纱帽戴在头上,是何等的不自在。”说到这里,玉娘苦笑着摇摇头,补了一句,“看来,教曲儿的人,有时候也很无知。”
“教曲儿的人为何无知?”王篆追问。
玉娘答道:“奴家在南京时,就跟着师傅学过一曲带把儿的《马头调》,专唱乌纱帽的。”
“啊,玉娘能否唱给咱们听听。”王篆说着瞧瞧张居正,见他没有反对的意思,忙去里屋拿了琵琶出来,递给玉娘,说,“首辅这一晌说话累了,正好听听曲子解乏。”
玉娘犹豫着说:“夜已深了吧。”
张居正看了看悄无人影的厅堂,说:“不妨事的,玉娘,你唱吧,这里离人家甚远。”
“那好。”
玉娘端正坐姿,拨动琵琶,唱了起来:
喜只喜的乌纱帽——两翅高摇,
爱只爱的大红蟒袍——腰中带一条。
喜只喜,象牙笏板怀中抱,
——清晨早上朝。
爱只爱,黄罗伞罩着八抬轿,
——旗帜儿前头飘。
喜的是封侯,爱的是当朝,
——天子重英豪。
喜只喜,出将入相三声炮,
——鼓乐闹嘈嘈。
爱只爱,十三棒铜锣来开道,
——人人站起来瞄。
这支曲子明快诙谐,玉娘的情绪虽然没有调整过来,但大致还是唱出了韵味儿。她稍稍表露出的那份俏皮劲儿,张居正很是喜欢,但这曲本来好笑的《马头调》,却是让他笑不起来。平心而论,唱词儿中表述的那些令人眼馋的东西,如今他样样都有。可是,眼下正是这些东西让他心烦意乱。一曲终了,他应付地拍拍手,叹道:
“昔时范蠡放着丞相不做,而是带着西施泛舟五湖,他倒是看透了官场,像他这样把乌纱帽弃之如敝履的人,实在是不多。”
“先生为何不能这样做呢?”玉娘问。
“也许是孽障未净吧,”张居正自嘲地笑了笑,“以道事君,士君子之通愿也。居正不才,却不该也怀了一颗匡时救世之心。”
正说着,又听得院门外有的的得得的马蹄声急驰而来,三人遂都打住话头,侧耳倾听。一会儿,便听得有人敲门。
“这么晚了,还有谁来?”王篆狐疑地问。
“该不是游七又回来了吧,”张居正心里头又掠过不祥之兆,便对王篆说,“你去看看。”
王篆急匆匆地朝院门方向走去,尚不及一盅茶工夫,他就转了回来。
“是谁来了?”张居正问。
“是学生手下的一位档头。”
“何事?”
王篆一脸的紧张,答道:“今儿个夜里,在桂香阁酒家,章大郎被人刺死了。”
“什么?”
张居正一下子挺直了身子。
王篆继续禀道:“章大郎被皇上赦了死罪,发配三千里外充军,这家伙从刑部大牢出来,竟四五十抬轿子前往迎接。今儿个晚上,他的狐群狗党包下了桂香阁为他接风压惊,就在酒席上,突然有个人闯进来,拔刀刺向章大郎,等众人反应过来施救,章大郎已倒在血泊之中抽搐着死了。”
“凶手呢?”
“被当众擒获。”
“是谁?”
“是死去的储济仓大使王崧的儿子,他这是为父报仇。”
这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章大郎一死,邱公公不知又会在李太后面前挑唆什么,张居正心情更加沉重起来。他吩咐人把玉娘扶下去休息,然后踱步到山翁听雨楼门外。此时月明中宵,夜凉如水,河边草丛中,点点流萤时隐时现。张居正忽然感到有一片黑影迎面扑来,他一闪身,拂面而过的是一阵清风,他回转身来,对一直紧紧相随的王篆说:
“介东,你现在出发,把王之诰、王国光两位大人请来这里,要快。”
“是。”
王篆倏忽间消失在夜幕之中。
张居正回到山翁听雨楼,命人铺展纸笔,趁两位部堂大人还未来到的这段空隙,他想把《女诫》一书重印版的序言写出来,这是李太后交办之事,必须尽快完成。
在案前稍有沉思,他开始奋笔疾书:
尝闻闺门者,万化之原。自古圣帝明皇,咸慎重之。予赋性不敏,侍御少暇,则敬捧洪武太祖皇帝敕修《女诫》一书,庄颂效法,夙夜竟竟。庶几勉修厥德,以肃宫闱……

水龙吟
第二十一回 老苍头含泪卖苏木 大总管领命会巨商
礼部散班,童立本骑着一头小毛驴,颠儿颠儿回到位于羊尾巴胡同的家中。节令过了白露,北京的天气已是两头冷,中间热。童立本体弱多病,上值早已穿上了夹衣。这会儿在家中卸去官袍,露出贴身的夏布汗衫。这件汗衫穿了好几年,不但汗迹斑斑,且还打了四五处补丁。他胡乱套上一件褪得灰不灰白不白的旧道袍,慢慢从卧室踅到厢房门口,仄耳听听,屋里没什么动静,他这才轻轻推开房门,蹑手蹑脚走了进去。
房中光线太暗,童立本一时什么都看不清。他眨巴着眼睛,轻轻喊了一句:“柴儿。”
“嗯。”
有人应了一声。只见房中的一只木圈椅里坐了一个人,手脚瘦得像麻秆,脸上半点血色都没有,口角歪斜,往外流着长长的涎水。这是童立本的大儿子童从社,小名柴儿。柴儿生下时聪明伶俐可爱,两岁时患病,请了个江湖郎中诊治,用反了药,从此便成了个手脚瘫痪的傻子。如今三十多岁了,只能坐在木圈椅中,吃饭拉屎都得靠人侍候。童立本进来时,柴儿正在勾头打盹,父亲的喊声把他惊醒。
“柴儿,饿吧?”
童立本走到木圈椅跟前蹲下,关切地问。柴儿面颊痉挛,涎水顺着下巴一挂一挂流了下来,他嘴唇哆嗦半天才吐出两个字来:
“爹,饿。”
望着身码儿看似只有十三四岁的残疾儿子,童立本忍了两泡老泪,难过地说:“爹知道你饿,再忍耐一会,桂儿娘有东西喂你。”
正说着,门外又传来的脚步声,童立本回头一看,一个约摸三十多岁的女人走了进来。
“老爷回来了?”女人倚着门问。
童立本站起身,走出厢房来到堂屋,那女人跟在身后。他说:“回来时没见到你。”
女人答:“去了街口,瞧老郑回来没有。”
“回来没?”
“没。”
两人一时沉默,这女人就是方才童立本提到的桂儿娘。她名叫桂儿,原是童立本夫人的丫环。童夫人过世,童立本无钱续娶,家中又少不得一个女人,加之与桂儿相处时间较长,眉来眼去也有些感情,遂干脆纳她为妾。乍一看,桂儿还有几分姿色,但不能细看。盖因桂儿五岁时,元宵节随父母上街看花灯,被一只飞过来的二踢脚崩瞎了左眼。若不是这个缺陷,她也不会来童立本家当丫环。
因为秋燥,桂儿的眼睛生翳,这会儿正在用手袱儿揉拭,望着她一脸菜色和枯黄的头发,童立本心疼地说:“中午,你和柴儿都没有吃饭?”
桂儿摇摇头。
童立本颓然坐到椅子上,头深深地埋了下去,再不敢看桂儿哀愁的眼光。他想说点安慰的话,又不知从何说起,而那些不愉快的回忆却像梦魇一样,死死地缠绕着他。
童立本是嘉靖三十二年的进士,金榜题名,已经三十五岁。放了一任县令之后,又当了一任的山东登州同知。九年考满,升为礼部仪制司主事。由从六品的地方官变成六品京官,表面上看地位是崇升了,但实际上经济收入却大为降低。在地方官任上,多少有点外快,日子
过得多。礼部仪制司是一个清水衙门,不要说关系到国计民生升降罢黜这样实实在在的大权,就是诸如抚边纳贡,开漕请恤这样可以得到实惠的小权,也一概不沾边。仪制司所做的事,就是为诸如太子登基,皇室人员加封,皇帝婚丧大礼这样一应大典提供典章及仪式的规范。有关涉及到国家礼节的大事,都得由仪制司出面来做。按理这份权力也不小,但这都是为皇帝服务,根本捞不到任何油水。事情做好了,得褒奖的是礼部堂官,做砸了,这个六品主事还得承担责任。因此,童立本自来这个礼制司主事任上,除了一年一百二十石米的俸禄,再没有任何收入来源。俸禄按月支取,若能全部足额拿到,一月十石米,维持一家人的生活虽不富裕,勉强还过得去。但自嘉隆之后,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