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燃烧的海洋- 第66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可是从二零一五年开始,俄罗斯的军火贸易额开始急剧下降。

到二零二零年左右,俄罗斯不但没有保住第二的位置,连前五位都不是,军火贸易额仅有可怜的七亿美元,比美国的七百八十亿、中国的六百二十亿、英国的一百七十亿、德国的一百六十八亿、法国的一百四十亿美元差了不仅仅是一个级别,即便跟以色列、瑞典、加拿大、澳大利亚这些国家相比,也差了好几倍。

虽然在二零二四年,随着T…50定型量产,俄罗斯的军火贸易额有所增加,但是仍然远远落后于其他强国。

归根结底,正是俄罗斯的经济结构出了问题。

说得直接一点,俄罗斯在科技实力上已被中国、美国、欧洲甩在了后面,根本没有能力与其他强国竞争。

问题是,这并不等于俄罗斯失去了大国的资格。

利用资源贸易,俄罗斯不但与中国、欧盟保持着良好关系,还巩固了传统势力范围,周边环境大为改善。

当然,最主要的不是俄罗斯的实力增强了,而是美国的相对实力减弱了。

说得直接一点,在美国必须面对中国挑战的时候,不再把遏制俄罗斯当成主要任务,也就不再打压俄罗斯的生存空间,在某些时候甚至把俄罗斯当成遏制中国的伙伴,也就不得不为俄罗斯松绑。

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第一次印度洋战争。

当时,美国为了遏制中国进军印度洋,不得不拉拢俄罗斯,以战略利益做交换,帮助俄罗斯巩固中亚地区的地位,阻止中国向中亚渗透,利用俄罗斯的野心,特别是在传统地缘地区的野心来牵制中国。

虽然这一招没有收到明显效果,毕竟中国没有进军中亚的野心,也不想挑战俄罗斯的传统势力,但是至少让俄罗斯有了喘息机会,也减轻了俄罗斯的战略负担,比如借此机会巩固了在外高加索地区的控制力。

当然,俄罗斯得到的好处绝不仅仅如此。

比如在美国进行战略收缩后,俄罗斯控制了乌克兰,联合白俄罗斯与哈萨克斯坦,着手重组独联体,并且把独联体作为建立战略边疆的重要基础,以此提高国际地位,获得国际大国身份。

有一点必须承认,即俄罗斯的处境并不乐观。

在军事领域,反映得特别明显。

二零三五年前后,中国与美国率先开始了第五代战斗机的量产工作,由法国与德国联合研制的“欧洲先进战斗机”也完成了首飞,预计在二零四零年前量产,而俄罗斯的第五代战斗机连影子都没有。

在这个急流勇进的时代,跟不上就等于倒退。

对俄罗斯来说,前苏联的遗产已经消耗一空,却没能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未来自然暗淡无光。

事实上,这也正是俄罗斯为什么坚决反对全面销毁核武器,在美国与中国的压力下却又无可奈何的原因。对俄罗斯来说,核武器依然是不可或缺的战略安全保障,可是两个超级大国的压力又让俄罗斯不得不屈服。

这些现象,无一例外的表明,俄罗斯充其量算得上是地区强国。

只是,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凭借独一无二的地缘优势,俄罗斯仍然是世界大国。

原因很简单,俄罗斯横跨欧亚大陆,西接欧洲、东连中国,彼得大帝等老祖宗打下的基业足够后世子孙享用几百年了。

正是利用与欧洲、中国的紧密关系,俄罗斯的地位得以维持。

说得直接一点,俄罗斯是中国与欧洲的缓冲带,也是美国遏制中国、牵制欧洲的主要着力点。如此优越的地理位置,让俄罗斯获得了足以维持身份地位的资本,也足以在多边外交中获得一席之地。

打个很简单的比喻,中国不希望俄罗斯过于弱小,欧盟也不希望俄罗斯过于羸弱,而美国则希望俄罗斯足够强大。

受此影响,俄罗斯总能左右逢源。

二零三六年初,美国新任总统出访的第一个国家就是俄罗斯,而不是像传统那样,首先访问英国。

在莫斯科,美国总统不但承诺为俄罗斯提供一千万吨粮食,还答应促进双边贸易。

可以说,这是美俄关系出现重大转折的标志**件。

在此之前,美国的对俄战略以遏制与牵制为主,即便在第二次朝鲜战争后,因为俄罗斯与中国关系密切,美国都在积极牵制俄罗斯。在此之后,美国的对俄战略将以扶持为主,把俄罗斯变成对抗中国、制衡欧洲的桥头堡。

美国对俄态度的转变,可以说是这轮国际局势大变革中最引人瞩目的重大事件。

在很多人看来,这肯定毁导致中俄与欧俄关系倒退。

显然,事情没有这么简单。

短期内,中国肯定不会与俄罗斯交恶,因为中国的主要战略对手不是俄罗斯,而且与俄罗斯还有合作基础。

对欧盟来说,俄罗斯更加重要。

原因很简单,在可控聚变技术取得关键性突破之前,欧盟依然要从俄罗斯进口能源,而且主要从俄罗斯进口能源。

对俄罗斯来说,也不可能因为美国而与中国、欧盟交恶。

原因也在经济层面上,即俄罗斯需要欧盟的能源市场,更需要与中国维持良好稳定的关系。不管与美国的关系有多么密切,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美国都不可能取代欧盟、更不可能抵消中国对俄罗斯的影响。

由此可见,俄罗斯在欧亚大陆上扮演中战略平衡者的角色。

也正是这个角色,赋予了俄罗斯举足轻重的国际地位。

问题是,随着中美关系恶化,以及欧盟的一体化进程加快,俄罗斯的战略重要性不会无限制的增长,而会出现波动。准确的说,俄罗斯的基本政策,将决定其在美国制订的战略体系中的地位。

对俄罗斯来说,要想获得美国的援助,就得为美国利益服务。

如果俄罗斯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迟早会与美国分道扬镳。在这个时候,不管是中国、还是欧盟,都不可能取代美国,即不可能劳心费神的培养一个强大到有足够威胁的邻国。

也就是说,从长远来看,俄罗斯必然倒向美国,没有第二种选择。

可以说,这也是国际形势中,最难以预测的变数。美国需要俄罗斯在欧亚大陆上起到的战略牵制作用,而俄罗斯也需要来自美国的援助。至于俄罗斯在什么时候投靠美国,成为美国制衡欧亚大陆的帮凶,将由中美关系与欧美关系决定,即中国与美国的斗争在什么时候发展到台面上,欧洲在什么时候脱离美国控制。

只有一点不可否认,即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之内,俄罗斯仍然是国际舞台上最具有影响力的大国之一。

第八十五章 地区共同体

第八十五章 地区共同体

连英国与俄罗斯这种实力强大的国家都得选择阵营,更别说其他国家了。

事实上,国际局势转变,在第二次朝鲜战争后就开始了,到中南半岛战争之后,随着中日关系全面恶化,中国与美国的矛盾越来越严重,才变得愈发明显,成为全球绝大部分国家必须面对的问题。

在表现形式上,以贸易为表象的经济模式转变最为明显。

最有说服力的就是朝鲜。

第二次朝鲜战争之后,朝鲜与中国建立了全面同盟关系,不但把安全寄托于中国,还在经济政策上完全听从中国安排。仅仅用了二十年,朝鲜就焕然一新,不但全面超越了南边的韩国,还超越了绝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在中日战争爆发前,朝鲜已是东北亚地区举足轻重的经济体,在以中国为核心的经济圈内有很高的地位。此外在贸易领域,朝鲜几乎完全依赖中国。根据朝鲜当局在二零三五年初公布的数据,朝鲜的贸易总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四十二,而与中国的双边贸易占贸易总额的百分之八十七。也就是说,接近四成的朝鲜人在从事对华贸易。

除了朝鲜,巴基斯坦也很有代表性。

虽然巴基斯坦对贸易的依存度不如朝鲜,但是与中国的贸易仍占了七成左右,而且正是与中国的贸易,加快了工业化进程。中日战争爆发前,巴基斯坦是亚洲第六大经济体,国内生产总值相当于印度的百分之四十六。如果考虑到两国的人口数量,巴基斯坦的人均国民产值是印度的五倍。

当然,在其他地区,类似的现象也很普遍。

比如在美洲自由贸易区,墨西哥通过与美国的贸易,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在二零三二年,其人均国民产值超过了发达国家标准线,成为美洲地区第三个发达国家,比巴西还早了两年。

在欧洲,西班牙与葡萄牙的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

即便在独联体地区,如果不是这场全球性自然灾害,乌克兰与白俄罗斯早就迈过了发达国家门槛。

地区性贸易在促进小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大国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以中国为例,到中日战争爆发之前,地区间贸易已占贸易总额的百分之七十,中国进口物资的百分之五十五与出口物质的百分之八十为地区间贸易,因此中国所需的绝大部分战略物资,以及绝大部分市场均在控制区域之内,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最为稳固的安全保障,也最大限度的促进了经济发展。

更重要的是,通过地区贸易,中国顺利完成了产业结构调整。

说得直接一点,地区间的排外性贸易,为中国的高科技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帮助高科技企业完成了原始积累。如果没有这些市场,中国肯定难以在如此短的时间之内,以如此快的速度完成产业结构调整。也就是说,如果要在全球范围内与欧美企业竞争,中国企业肯定占不到多少便宜。

中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也给周边国家带来了非常现实的好处。

比如,中国肯定会淘汰很多生产效率低下的低级产业,但是中国又需要初级产业提供的产品,因此周边国家成为这些产业的理想转移目的地,对于没有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来说,这无疑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拿巴基斯坦来说,中国企业的投资占到了其境外投资的百分之八十七

正是中国企业大举进军巴基斯坦,才使得巴基斯坦迅速完成了工业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