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老云里飞受洗礼,成为天桥当时众多的民间艺人中唯一的一位基督教徒。
著名艺术家朱国梁曾说过:“白庆林是满族人,武功很好,能在平地上跃到空中翻两个跟头,好像在云中飞腾一般。大家送他一个外号叫云里飞。后来他老了,飞不动了,就改说西游记。他冬天穿件灰布面羊皮袄。上套红毡马褂.青裤黑鞋,一把胡子拖的长长的,很有仙风道骨的样子。他的儿子白宝山,也练了一身好功夫,就顶了‘云里飞’这个名字在天桥卖艺。人们便把白庆林称为‘老云里飞’了。”
老教师胡道生先生曾说过;“云里飞是天津著名相声演员白全福的祖父,原在四喜班社,与谭鑫培同台演出京剧,他的武功好,有一手武功绝技。后来年岁大了。唱不了戏了,就改说评书,每天在天桥说全本《西游记,每当说到美猴王,还要带上武功。”
相传老云里飞在光绪二十五年(1 899年)拜评书艺人亨永通学说的《西游记*,他恪守祖师爷安太和的成规,每次说书时,都以渔鼓为号,兼卖“沉香佛手饼”。又由于他昔日坐科有良好基础,所以他的表演是说唱与功夫相结合。每次说书前,渔鼓敲打之后,先唱一段与评书内容有关的戏词,然后书归正传。
老云里飞说《西游记》,注重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加工、再创造。比如“无底洞”一段,对孙悟空深入陷空山无底洞与李天王的义女老鼠精纠缠到底、不制服妖精决不罢休的机智勇敢:对猪八戒的性格憨厚、行动蠢笨而又贪懒好色,最终还是勇于助战,同心协办降伏妖魔;以及唐僧在老鼠精的摆布下魂飞魄散、涕泪交流的心情,他都能绘声绘色、细致入微地表演出来。
老云里飞除在天桥表演外,还经常到白塔寺、护国寺、隆福寺等四大庙会表演出。他并不全靠说唱赚钱,还以招徕顾客买他的药糖。他的说唱生涯约20多年,1934年后销声匿迹。
(三)花狗熊
花狗熊是20世纪20年代前后在天桥撂地卖艺的民间艺人。他是河北定兴县人。他们黑墨涂面,用大白粉画眼圈儿、鼻梁子和嘴,头上戴假小辫儿,加上他胖乎乎的五短身材,扮相奇特,所以得了个“花狗熊”的外号,在天桥也是数得着的人物。
花狗熊在天桥演出时,总是和自己的老伴合作。据在天桥观看过他们二人演出的老人回忆说,花狗熊个儿不高,人又胖了点儿,一张圆脸上布着几条深深的皱纹。他是用锅灰涂脸,把一第胖脸涂得乌赫,然后有白灰画眉手,头顶上戴个假小辫儿,两只眼睛显得特大,可老是恍恍惚惚的样子。他上身穿是一件补丁摞补丁的黑布褂子,裤子上也补着补丁,往场中一站,真是又呆又傻的花狗熊了。他在天桥演出的时间不太长,谁也不知道他姓什么叫什么,至于他老婆就更没人知晓了。
他演出时,腰里总挂着一把破铁壶。鼻孔里一军插一只用洋铁片做的哨子。他随手捡砖头瓦块敲铁壶,再使劲用鼻子吹哨,丁当噗嗤一阵乱响,加上又蹦又跳又说又唱,瞧上去还真跟个狗熊似的。
他老婆就更逗人了,长得模样还可以,眼角眉梢一笑一挑,风流无限。她穿上红衣、绿裤、红鞋,再把失抹得稀奇古怪的,看上去就使人觉得可乐。特别是她头上的短辫子,长发绾过来,又折成三截,用红毛线一扎,活像个七八寸的短棒槌。加上她故意起路时一俯一仰的舞动脑袋,那短辫在脑后一低一昂地引人发笑,确实有些不雅观。但是在那个年代,这种低级庸谷的表演能迎合市民的心理,能吸引观众。
花狗熊夫妻二人,每天都是一前一后,边走边扭到天桥市场。一路上便招来了一大群寻开心的观众,等到了一处较大的空地上,花狗熊便掏出白料往地上画个圈儿,人们也就围着圆围站好,这时他们的正式演出便开始了。夫妻二人在艺术造诣上可能都不太高,他们在场了扭一会儿,唱一会儿,花狗熊老婆便把铜锣翻来来向观众讨钱,要过钱后又接着表演。很多人还是挻喜欢看他们的装扮和表演的,把他们称为第二代的天桥八大怪之一。
(四)耍金钟的
耍金钟的,姓什么?叫什么?是哪里人?天桥老辈人无人知晓。老人们只知道许多人看过他的表演,只知道他被广大观众公认为第二代“天桥八大怪”之一。
耍金钟的,是以表演与观众直接沟通,让围观者倍感新鲜有趣而名声在外。
他耍金钟所用的道具,是一口用水银控得锃亮如镜子一般的小铜钟,几幅贴在木板上、从平面看去不倒参差不齐的画。 这些画经弧形的铜钟一照,映在铜钟上便又成比例整齐了。他再转动铜钟,画上的人物、花鸟、树木、四船等等东西就都活动起来。据看过的人讲,。就像而今看电视有人在屏幕上奔路,闪过许多景色一样的感觉,但是整齐的画和东西成比例排好,在铜钟上映出来的影子却就不成比例。耍金钟的在表演时,还让观众过来站在铜钟前去照照,映出的影像又瘦又长,就跟站在哈哈镜前的感觉一样。在新鲜感觉驱使下,围观者每日都不少。
(五)程傻子
程傻子又叫程拘熊.真名叫程福先,杂技之乡的河北吴桥县人。他来天桥撂地卖艺后.把家眷也从老家接来了.曾住在崇文区榄杆市温泉搭池对面的临街院子里。他在天桥表演时总是先耍狗熊后顶碗。
程傻子驯养的是一只黑熊.体形肥大,性情凶悍,但对主人程傻子却非常俯首帖耳,十分听话,所表演的一招一式都很出色。这只狗熊能由易而难地逐一表演作揖、磕头、直立行走、前掌摇串铃模仿江湖算命先生或江湖郎中、钻竹圈、蹬木球、耍扁担、拿大顶、翻跟头、耍钢叉、与人摔跤等等。每逢表演完一场之后,程傻子便喂点儿东西给狗熊吃,顺手拍拍它的脑袋,表示鼓励。
过去老北京人没处去瞧动物,更不用说是狗熊这种自重身沉的肥大动物了。清朝乾隆时代的郡王傅恒第三子富察氏福康安的私人别墅.俗称“三贝子花园”,于1906年开辟为万牲园,即今天的北京动物园.里面养许多动物,专供达官显贵游玩现看.票价十分昂贵.一般的平民百姓是去不起的。所以程傻子的耍狗熊的表演场子.每天郡是观众如堵,生意格外兴隆,这中间也有一些有身份的贵族显宦来看驯狗熊。
程傻子的表演场子与其他艺人略有不同, 一 般撂地摊只需用自粉画圈就可以了.而程傻子却在场边围上木栏杆,为的是避免在观众拥挤时发生不测。
这只黑熊有个最精彩的节目,是用两只前掌耍弄一杆雪亮的钢叉。是在胸前转动,二是在胸前并绕脖子转动.其模样活像一个初学武术的傻大个子,动作笨拙迟缓,模样憨态可笑,加之大钢叉上的钢环舞动时哗哗作响.观者感到非常新鲜好玩.表演完节目后.大狗熊便直立行走绕场一圈,并伸出两只前掌向观者做作揖致谢状.待观众纷纷投进钱后.大狗熊才卧地休息一会儿。耍完狗熊后.程傻子便开始表演顶碗的节目。十三个大小不等的瓷碗一层一个,一直摞到十三个碗.从下到上,碗越来越小.远望过去,就像一座十三层的玲珑宝塔一般.使在场的观众无不惊叹.顶碗之后.他还要做出倒立、卧鱼等高难动作,使围观的人惊叹叫绝。顶碗表演不仅技巧要精.还要有灵活的腰腿与充足的力气。确实,这也真是程傻子的一手绝活儿。于是有人做了一首打油诗赞程傻子顶碗道:
程傻登墙不耍熊,十三宝塔耍尤工。
要知饭碗熊牢固,第一全凭顶上功。
程傻子年老力衰之后,因黑熊病死而改行.好在他是杂技之乡,出来找饭吃的人,就以变戏法养家糊口度日。他的后代程文林.程文祥兄弟俩.也是子承父业.以“武彩拉子”(行话,即指顶碗、舞盘儿、耍木球等技巧)撂摊卖艺,也都成了天桥著名的民目艺人。
他们兄弟俩舞盘是根据汉代的盘舞渲变而来。盘之圆心处钻有小眼儿,插在木竿顶端的铁针上.手频频摇动,令其旋转如飞,双手各举三至四块瓷盘.同时旋转,并做出双臂交叉,“前侨”(正跟头).“后桥”(反跟头)以殛“乌龙绞枉”(脊背着地,挥臂抡腿拧身连续翻滚)等高难动作,而所有的盘子伴随着动作旋转不停。
至于程氏兄弟的耍木球.是开演时的小节目。双手将三个木球(有时亦用木棒或酒瓶)掷而接之,循环往复,使其腾空旋转,良久不落地这个小玩意儿是月来招人,将人吸引过来好赚钱。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也是耍拘熊的程傻子所没有想到的。
(六)曹麻子
曹麻子本名叫曹德全,北京大兴县青云店人,农民出身。他于民国元年进城在天桥靠“数来宝”谋生。
据见过曹麻子的天桥老辈人说,曹麻子个头大,一副猫脸,上面有几颗稀疏的麻子,两只眼睛总是眯缝着,显现出滑稽相来。他的头上总戴着一顶旧呢子帽,长头发绾着梳一短棒槌,浑身上下可能就是他手里拿的那对牛胯骨还值点儿钱。他那两片子牛胯骨不比别的东西,俗名叫“金钱骨”, 片足有二斤半重,两块就是五斤。略呈扇面形的两片骨头上下钻两个眼儿,上面各系有一个大铃铛,一个红绒球,下面还缀一块尺余长大红布。他一面敲打牛胯骨, 面数来宝。曹麻子的脑袋瓜特别灵.口齿还伶俐,看见什么说什幺,想到什么说什么,不用事先编好,出口便能说上一段,真是演艺高超,骨头一敲钱就来。
“数来宝”是曲艺表演中的一种,很久以前便在北方各地流行。在表演中主要是一人或两人说唱,以竹板或系以铜铃的牛胯骨拍打为节妻。常用句式为可以断开的“三、三”六字句和“四、三”七字句,并且经常两句、四句或六句即可换韵。这种艺术形式最初是为乞沿街乞讨用的,昔日g为“善人知”,于各种买卖铺户门前,见帚生情,即兴编词,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