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宝窑- 第1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宝生不愿意一人一半,最后只收了两层,他也同意了巧真的意见,他愿意带领人干活。

开始建土窑了,巧真也忙的不可开交,不是有图就行的,里面的结构要讲的明白,她又不可能直接把土窑放出来让人参考,只得时常去盖土窑的地方看着,指点着。

王家王长顺也常去帮忙,大中和二中各自开始赶起了会,忙活吃食,因为巧真说的明白,土窑不算王家的生意,赶完会他们也会过来帮忙的。

玉成风和陈轩宇来过两次,巧真都在建土窑的地方,他们远远的观望着并没有近前。

陈轩宇心内吃惊,这,这快要盖好的东西不就是他连续两晚躲藏的地方吗?怎么会出现在这里,果然和这个妇人有关,他看着远处巧真的身影,目光变的深邃。

两座土窑盖好了,一共花了二两的工钱,看着这两座土窑,巧真心内高兴,终于不用藏着了,无人的时间她把土窑放了出来,覆盖在其中一座之上,外人看去没有区别,可土窑却变了,只要巧真愿意,就没有人能靠近土窑,不过一般的情况下巧真不会让外面的阵法启动。除非是有人打不好的注意。

建好就开始烧制土坯了,巧真努力回想着她小时间听人说的话,如何打土坯。

和泥,成型,晒,烧制一步步的步骤,巧真并不熟悉,都得摸索,她先没有请工人,王长顺,大中,二中,宝生,几人先试验着。

一次次的试验着,一次次失败,一次次重新再来,一个月后,终于摸出了门道。

先要选好土,然后碎土,接着要用筛子晒均匀,然后再把选好的土倒入水池内泡,沉淀好了才能捞出来,要过滤一遍,然后人光着脚上去踩,踩的没泡才中。

然后要醒泥,摔泥,最后才把弄好的泥土放进砖模内用板拍打成坯。

再将砖坯弄出来晾干,最后是装入土窑。

一层一层的装,装好后,用豆秸杆或者玉米杆烧,大概要烧二十来天,等约莫着要好的时间,有人上到窑顶,顺着窑道往下泼水,也就是用水慢慢洇窑,最后才是出窑。

这其中的过程挺复杂的,开始烧出来的砖也不是多整齐好看,有的歪曲扭八的,有的还咧了,这需要慢慢的经验积累。

不过有了经验,懂得程序以后就好多了,这事光靠他门可不中,巧真让宝生开始请人,优先自己庄子的,优先那些白干活修路的,只要他们愿意来,就收下,好好教他们,给他们开工钱。

有八个表示愿意来的,也有不愿意来的,有的是有活干,不能来的,巧真也不强求,有人来就中。

巧真不让王长顺干活了,太累了,爹年纪大了,得让他歇息,让他无事的时间看着就中。

又一窑砖出炉了。巧真欣喜坏了,虽然还是有咧的,有不好的,可比上次强多了,这样下去,不用多久,一定能烧出好砖的。

巧真开始建院子了,两次出的窑砖数量差不多够她盖几间屋子的,盖几间先住着,她就不用挤了。

另外巧真开始让宝生出去到处走走,打听行情,她们能烧砖,也得有卖的地方。有生意才能坚持下去。不然光能烧制有什么用。

要建屋子,有了料子,可还得有工钱,巧真手里已经空了,虽然庄子内有不少表示愿意白给帮忙的,因为巧真出银子修路的事,庄子内的人是相当的感激,可咋也得管人家饭啊,还有那些要工钱的呢。

周氏送了二两银子过来,巧红送了一两,那是她帮着赶会,原来巧真和梅花送给她的,三儿也把自己攒的拿了过来,陈氏也给了一点,那是晚辈孝敬的,梅花送了一两,是她赶会赚的。大中也偷偷的送了二百文,多的在玉花手里,他要不出来。

巧真都收下了,是家人的心意,她领情,以后会还的。

天又冷了,巧真的屋子建好了,已经凉了好几天了,里面牀和柜子都买好了,应该有的都搬了进去,过几天她也就领着贾氏,王涛,巧红和三儿搬进去住了,这样王家能宽松不少。

本来巧真想把陈氏也接来的,可才建好的屋子阴冷,对陈氏身子不好,她想了想还是决定过完年,开春暖和后才把陈氏接过去。

土窑又出了一次砖,一出炉就被蒋马的一个人买了去,巧真的窑砖虽然成色不算上成,可价格要低些,且离的还近,省去了许多麻烦,所以刚一出来就被人买走了,他还定了下一窑。

巧真和宝生都很高兴,有生意才能有赚的,不白辛苦这一年,给工人开了工钱,一人给了二斤的肉,给他们放假了。

虽然现在才十一月,可砖窑没法干了,没法烧了,只能放假,得等到来年二月份泥土化了才能开工。

巧真清闲了下来,她开始给二嫂梅花帮忙,因为梅花开了个吃食铺子。

正文 151章 烩面

本来他们是没打算开铺子的,可这冬天天好还行,赶会还中,可遇到下雨,下雪就没法去。

梅花这俩月也赚了些,她和周氏王长顺等人商议想在蒋马租个小铺子,这样成日都能卖了,就不用担心天气不好了。

他们看了好几个,有一个一年要五两银子的租费,梅花等人看上了,想租下来,找巧真过去看看能行不。

巧真去看过,位置还行,不算偏僻,屋子不算大,也不算小,里面可以放几张桌子,这里要是租下,不管刮风下雨都不愁没人了。

巧真点头,然后开始教二哥二嫂做吃食,猪肉烩面,羊肉烩面,这两样,另外还有火烧,再加上肉包,这几样眼下足够吃了。

说起烩面,中原地区的人以面食为主,一顿不吃面就难受,平常吃的一般都是汤面条,捞面条,别的倒不多见。

这个烩面做起来也不算太繁琐,但比一般的面条麻烦,首先和面的时间巧真在面里加了少许的盐水,再加入清水,边加边告诉看着的众人诀窍。

面要揉均匀,要和成软硬适度的面团,和好后,巧真用盆子盖上了面,说让面团醒一刻钟左右。

这时间巧真让巧红烧锅,然后她把羊肉和羊腿骨放进锅内熬制,之前巧真已经用冷水泡过肉和腿骨,大概泡了两刻钟左右。

巧真在锅内放入了生姜和葱段,还有茴香,这些是去腥增味的。是不可少的,然后巧真交代巧红,汤出浮沫的时间一定要撇掉,这样汤出来才鲜亮。

面醒好了巧真再揉,揉好后她又再盖上醒了一刻钟,这样反复几次,直到面团光滑有弹性了巧真才点头。

她将揉好的面团搓成粗长的条,用刀切成大小一样的剂子。

接着她把每个面剂子都擀成厚度约1厘米左右的长方形面片。让梅花帮着在上面抹点油,放在那里醒着。这个大约醒一刻钟左右。

醒面的时间,巧真告诉梅花等人,除了羊肉汤,也可以用猪肉的,若是猪肉的,就用猪肉和大骨头熬,步骤都一样,差不多要熬一个半时辰才中。

至于配料用的是粉丝,海带丝。还有黄花菜。这些巧真也提前先泡上的。

一锅汤座在炉子上咕嘟咕嘟的开着。闻着喷香,等熬好后,汤虽然没有成为奶白色,但看上去也相当的喜欢人。引人口水。

巧真把汤舀到小锅内一些,拿过醒好的面剂子用劲拉成长长的条,然后下到锅内。

接着放进去海带丝,黄花菜还有粉丝进去,放了盐,烩上了一小会,她又撒了葱花进去。

“好了,都盛一碗尝尝吧,看味道咋样。”巧真笑着。她心里很美,因为卖相还不错。王家人一人盛了一碗,吃的时间配上了大蒜,再加上一点辣椒油。

一口面一口蒜,个个吃的大汗淋漓。直喊香,喊痛快,巧真也很满意。

烩面吃起来给她的感觉是汤醇、面韧、肉酥烂,鲜香适口。她相信一定会受欢迎的。

至于另一样火烧,火烧扁圆如烧饼,因为是用火炕出来的,所以又叫火烧。

火烧是用的发面,面不用发太狠,巧真边做边说着诀窍,面揉好后,揪成面剂子。把面剂子压好,擀成长条,然后把长条卷起来,在压扁,再开始擀。

擀的不大,然后把火烧放在了铁盖子上,这个是专门为炕火烧定做的,上面是个圆圆的铁盖子,下面是煤火,当然烧的是柴火,最上面糊成了泥巴,只留了个小洞,让火苗慢慢上来,加热。

火烧放在了铁盖子上,巧真用手指转动着按压,不一会就按压成圆圆的饼了,然后她又开始了下一个。

等火烧慢慢的变了颜色就翻个个,翻完后,巧真又继续擀了起来。

“大姐,火烧鼓起来了。”巧红在旁边大喊。

巧真笑笑,火烧再受热中间会起个大大的包,会鼓起来,这是正常的,这样就算好了。

她把这样的火烧拿起来,不顾的烫放到炉子内,靠边一个个的摆好,这样火烧能继续加热,等完全好了就可以拿出来了。

巧真把这些都交给了几人,她忙完搬家的事情后也一直在梅花的店内帮忙。

本以为天冷了,来吃饭的人不多,大家伙也只是想着多学几样,为来年做准备。哪知道生意还挺好,先是隔壁的几家闻着香来吃了,吃过都说好,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上门来的客人不少,有时间挤的都没有位置坐,有的人端个碗,就蹲在边上,和身边的人边吃边唠,倒也别有一番情趣。

二中和梅花,巧红都忙个不停,周氏顾着家,还得照顾婆婆,巧娥得做饭看孩子,所以她们是没法来帮忙的的。

巧真就天天领着贾氏过来帮忙。梅花打算过完年后让他娘家侄子来帮忙,再在庄子里找个关系好的媳妇过来干活,不然真忙不开。

付出就有回报,她们这样辛苦,银钱是不少赚的,每天赚的银钱,梅花会给婆婆一半,因为她要开销,每天要买东西,自己手里也得有能挪动的钱。另外她也得给巧红一些,让巧红留着做嫁妆。

周氏很高兴,手里的钱也宽松了不少,唯一让她不满意的就是大媳妇玉花了。

大中和玉花因为天气冷了,很少去赶会,不去赶会就没有了收入,大中还好,平时没事帮家里忙活,也去二中的店里忙活,可玉花就不,她每天吃了睡,睡了吃,一分钱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