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有可能,只要家主行有文书,同意将孩子还姓自然就可以。”李月兰依旧面带笑容的逗着孩子,一边沉声说道。
“袁子忠他写下了文书?他能同意这事儿?”雪柔一脸的不信。
“…”李月兰沉默了一会儿,没有再说话。
见李月兰一脸的沉色,雪柔撇了撇嘴道:“算了,也不知道你们两个到底在搞什么,我也不多问了。不过有件事儿我可得说在前头!”
“什么事儿?”李月兰疑惑道。
“孩子的干娘我可是做定了的,这个你可得允我!”雪柔一脸你敢不答应试试看的神色。
“呵呵…当然,这呀谁都抢不了你的。”李月兰掩袖笑着,冲着雪柔竖了一根手指道;“不过我也有一件事儿说在前头!”
“哦?你说!”雪柔爽气道。
“以后你这两个干儿子干女儿的尿布你这个做干娘的可得要全包了!”
李月兰的话音刚落,雪柔便‘噗嗤’一声笑了起来,“呵呵…这个你放心,让我这两个干娃娃尽情的尿,就是淹了我这荣隆庄,我这做干娘的也管够!”说着,二人便同两个小娃娃笑闹在一处。
而身在余杭兄长府上的李氏自然不得而知女儿已经提前生产,更不知道此刻袁家上下都以为女儿和她的孩子已经遇了害,此时她正算着日子打算拜别兄长一家回去照顾李月兰亲眼看着外孙儿出生,可不想就在她打算辞行的当口,发生了一件不大不小的麻烦。
(今天有点事儿,如果有加更可能会很晚,如果今晚实在来不及,明早十九会传上来的~~谢谢~~)
抉择 第六十七章 麻烦(一)
话说李氏当日和A他们分别后就在李四的陪同下,顺船一路向余杭而去。要说到余杭,自古就是文人雅客争相赞赏的优美之地,称其为既有天目诸山的灵秀之气又得东南沿海浩荡之风,一路之上倒也是风景如画,让人心旷神怡。也让处在哀伤愁绪中的李氏心中开阔了不少。
等到了余杭,二人便也没有多耽搁,拿了信上的地址便直奔李氏兄长家去,毕竟这是李氏第一次来看望这个兄长。而等他们行到李氏兄长家的时候,所见情景却让他们大大吃了一惊。
望着眼前的朱门大户,李四当时惊讶的大张着嘴都忘记了合上,李氏心下也是颇为惊讶,虽然多年来往的信中有提及这位哥哥发了家,却没想到已是如此的富贵。
说到李氏这位兄长,还要从李家的娘家开始说起。李氏原本姓于,父亲是杀猪卖肉的,家中总共只有三个孩子,一男两女,老大便是这位余杭的兄长,于荣,李氏是最小的女儿,而另一个女儿也就是李氏的姐姐早年的时候也嫁去了外地,只在父母丧时回来过一次,其余就在也没了联系。
当年于荣和父亲大吵了一架后,便孤身离了家在外独自打拼,这次李氏来到余杭更是兄妹二人多年来第一次相见。
走在雕梁画栋的内庭院里,李氏更是不敢置信,要不是于荣早早迎了出来,李氏都要怀疑是否走错了地方。
兄妹二人皆是久别重逢,哪里还能再顾得其他,顿时抱头痛哭起来。后来二人相互倾诉着这些年的点点滴滴,更是频频拭泪,让一直站在一旁的李四好是一番尴尬。要不是后来于荣的妻子田氏带着儿子女儿走了出来见礼,二人恐怕是还要说上好久的。
在一番的洗尘摆宴后,李氏便正式在于府住了下来,而李四也在隔日便调转回了袁家村,临行前田氏更是送了不少当地特产不提。而李氏在住了一段日子后,也从于荣的口中断断续续的得知了他这些年来的生活。
当年于荣独自离开家后,生活很是不易。在码头做过活儿,到铁匠铺打过铁,为人走过镖,很是颠沛流离了好几年。由于家境不好,所以快三十的人愣还是光棍儿一条,直到遇到田氏,这才成家有了着落。
田氏当年是豆腐坊坊主的闺女,要说起她的条件确实不错,家里都是做生意的,为什么会看上于荣这个一穷二白的老小子呢?原来田氏原先嫁过一个不错的人家,只可惜丈夫是个短命的,夫家嫌弃她是克夫命,丈夫的头七一过,便将她赶出了家门,连带着还有一个刚刚出生的女儿,那家的婆婆嫌弃是个赔钱货也一并赶了出去,无奈之下,田氏只得带着女儿回了娘家。
错虽不是田氏的错,可是克夫的名声确是落了下来,豆腐坊虽小有资产,可谁家也愿意娶个命硬的媳妇儿啊。这可愁坏了田氏的一对爹娘个。可正巧于荣当时就在豆腐坊隔壁的铁匠铺子做工,田氏的爹娘见他踏实肯干,人也忠厚,却因家中贫寒至今未娶,心下就起了盘算,询了女儿的意思,得了一句‘但凭爹娘做主’,便找了人去说和了。
于荣离了家后,随着年岁的越来越大,倒真是想过成亲的,只可惜说和了几家,一听他的家境便没了下文,久而久之他也便散了想法。不想此时却是天上掉馅饼儿,豆腐坊的闺女能看上自己,当下哪还有不同意的。虽然田氏成过亲,有孩子,可自己的那点儿条件还是高攀了的,于荣自是欢天喜地的答应了。
二人成亲后,自是恩爱不提。后来在豆腐坊坊主的帮助下,夫妇二人便在余杭开了间包子铺。于荣早年也跟过父亲卖过肉,这些年走南闯北也见过不少世面,有了不少朋友;而田氏自小便在豆腐坊做活,虽然后来嫁了大户人家,可洗衣做饭也是样样拿得出手的。所以,很快的,包子铺便红红火火起来。接下来,于荣又转战了茶楼,酒楼,后来更是越开越大,钱也是越来越多。
而于荣一心认为当年在自己最贫困的时候,妻子毫无怨言的跟了她,这些年更是里里外外的操持,所以心下很是疼爱敬重这位妻子,以致到成亲到现在几十年也没有纳过一房妻妾。所以虽然后来家大业大起来,于府的人员倒也简单,主要就是于荣夫妻二人和五个子女。除了老大于雪是田氏和前夫所生,其余四个都是于荣和田氏的亲子。五个孩子年纪相差都不太大,老大于雪今年十七,去年定了人家,等到今天过完年便正式出阁,老2也就是于荣的长子于谦不到十六,却已经做父亲了,这次于荣写信给李氏就是因为大儿媳妇儿在秋夏交接的时候生了一个白胖小子,希望多年未见的妹妹能来凑个喜庆。老三老四是闺女,一个十三,一个十一,最小的是个小子,今年才六岁。
当看到大哥这一家的时候,李氏心里是既欣慰又酸涩,欣慰的是一直让她颇为牵挂的大哥如今生活富足,儿孙满堂,酸涩的是想到刚逝去的丈夫,和膝下唯一的女儿。不过很快李氏便抛开了这些繁琐的思绪,想着即将出世的外孙,欣喜的抱过田氏手里的侄孙,开心的哄着,将准备多时的小银锁小银镯一一给孩子带了上去。
而自从李氏住到于府后,田氏便对这位远来的小姑子上了心。这些年来,从丈夫的口中也听说过不少有关丈夫家中的事情,自是知道当年丈夫是与家中大吵了一架出走,更是知道丈夫从小便打心里疼爱的妹妹。所以,自从李氏住下后生活用度各个方面,田氏都用了心,算得上关怀备至,体贴入微。而这也让于荣非常的满意,一改平常节俭的作风,拨了不少银子给妻子,让她定要把李氏照顾的周到,却忽略了田氏满面笑容背后一闪而过的阴郁。
抉择 第六十七章 麻烦(二)
自从于荣得知自己这个小妹刚刚丧了夫,而且膝下仅有一女也已经出了嫁之后,便盘算着要让李氏留下来跟他住在一起,反正自从他们爹娘过世以后,袁家村那边他们也没什么亲戚了,现在他的生活也很是富足,就算照顾妹妹一辈子也不是什么太大的负担。所以,他便向着田氏提起了话头。
却不想田氏听罢脸色顿时一变。虽然这些日子她从没在吃穿用度上亏待过李氏,对着人也是和颜悦色的,可是那毕竟是看在丈夫心疼这个多年未见的妹妹的份上。可是真要让她们一家养李氏一辈子,那她却是万分不愿的。
说起田氏对李氏的观感,那定是不如李氏对她的印象好的。说到底,虽然因为李父的意外和羽光线,李氏得了不少银子,可节俭了一辈子的李氏可从没想过将它们穿在身上,她总想着还是帮着闺女存着,虽说现在袁家的家境不错,可指不定有个旦夕祸福的,到时女儿也不会没了门路。所以自然地,她和于荣一家见面的时候,那一身的衣裳却很是寒酸。虽这一身也是李月兰亲手缝制的,可料子却一看就知道不是什么好料子。对比于荣一家,那真是高低立见。
要说这嫌贫爱富,十个人里有九个半都有这么点儿的情节,尤其是一路苦过来,现在发达了的田氏。可是,在最初的时候,田氏见到这样的李氏,却是打心里欢喜的。因为十个人里九个半是嫌贫爱富的,可却是十成十都爱炫耀虚荣的。作为一种心理防御机制,人们总希望从别人(过的)不好的地方得到一种自己(过的)还不错的安慰。所以,人们对比自己的不幸事情或人总是带着天生的好奇和怜悯,当然有时也会幸灾乐祸。
同理,最为再嫁之身的田氏也不愿有一个厉害富贵的姑奶奶,在丈夫儿女面前排揎自己,或是对自己和子女品头论足,炫耀富贵。相反地,见到李氏如今的近况,田氏很自然的将自己放在的人际交往的上网,带上一种同情怜悯或是炫耀的情感关心照顾着李氏。
可是同情照顾是一回事儿,住一辈子那就是另一回事儿了。人们可以允许自己偶尔同情弱者,以表现自己的善良,可却不能够容忍一个会随时会给自己抹黑让自己颜面无光的穷亲戚,更何况田氏现在已经理所当然的认为他们一家那已经是余杭有头有脸的人物。而且,就算这些都撇开不谈,这住到了一起,矛盾势必就会发生,这筷子和碗还有磕碰的时候,更何况是住在一个家里的人呢。再说,这个小姑子,他们都几十年没见了,人品品行什么都不了解,谁知道这二十年人会变成什么样。就算是个好的,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