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妃起居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贵妃起居注- 第14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越是国家有危难的时候,储君的重要性就越大。皇帝御驾亲征看来是不可能更改的决定了,那万一他要是在征伐中出事的话,一宫人就都得指望皇后肚子里这个没出世的孩子了。——起码还有个希望在。不然,就算是把汉王给打退了,一群人也没什么好日子过。做皇侄媳妇不是什么很美好的事,做皇嫂也没好到哪里去,多数是要被迫殉着皇帝一起去的。

也所以,皇后这时候都没有矫情的,直接就说她要养胎。众人也是一点异议都没有:看皇后的脸色,这一胎的胎气可能也的确不是很稳。徐循第一个不敢久坐,见事说完了,便站起身辞了出来。

然后……然后就没啥啦,作为高等妃嫔的一员,徐循这时候就学着孙贵妃把自己手底下的人约束好了就行了,余下的事就是被人安排,然后安静地见证着事情的发展。

事情也是按部就班地在发展着,军队向京城集结,御驾亲征前的大小礼仪被安排着,人事部署被安排着,一路的粮草被安排着,出征期间的政事被安排着……皇帝出征期间,宫里由太后掌管,宫外由郑王、襄王监国,这都是按部就班的事。当时昭皇帝去世的时候,皇帝还没有赶回来,这两位藩王也是监国了两天的,现在其实也就是挂个名儿,起个人肉图章的作用。

徐循这里,不论是谁监国都和她没有关系,身为太孙的女人,她入宫后根本都没有见过同年龄段的男子,即使是在太子宫里,也会有人先行通报,免得两边撞个正着。只要规矩不乱,哪怕是她亲爹监国呢,徐循不管宫务也是没有和她见面的机会的。她就是宁静地在宫里过着自己的日子,除了吃的东西少一点以外,生活也没什么大的区别——战时减膳那也是老传统。

皇帝则相当忙碌,他这回是真的休耕够了——从汉王的消息传回来的那天开始,就没怎么进后宫,也没有招人侍寝过。当然,御驾亲征前也不会有余地给众妃嫔上演十八相送,临走前一晚他去清宁宫请安,足足待了两个时辰,这就是皇帝在这段时间和内宫的全部接触了。连皇后和贵妃都没例外的,一样是半个多月没见皇帝,皇帝直接就动身出城了。妃嫔们还不如中官,能够跟随左右,指不定还可以见机立下一点功劳什么的。

不过,也不是说后宫中就是一切如常了。毕竟,汉王造反,气势汹汹,据说现在山东一地都已经为之震动。还有说法,在彰德的赵王对哥哥的举动也是乐见其成的——才刚就藩没有多久呢,赵王心里的热血可还没有散尽,反正现在彰德一带也是风声鹤唳的,好像河南也马上就得乱起来了。

河南和山东都距离行在不远,宫里人多,有些谣言也是在所难免的事。现在皇后的居处肯定是被重重保护起来了,连着孙贵妃和何仙仙那里,因为有小皇女,所以也受到太后的关照,倒是徐循这边,因为没有皇嗣,而且也不是什么很重点的人物,也就和平时一样,没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虽说这时候很想和何仙仙这样的朋友聚在一起,说说外头的战事,但徐循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现在不但不能出门访友,还应该尽量减少外出才对。这天皇帝刚出门,她一天连院子都没出,下午睡了个午觉,起来在窗边看几本书,顺便用点冰品纳凉,也是挺逍遥的。

柳知恩等人虽然照常上差,但也没什么事情——徐循已经是派人严词敲打过后殿里的几个下属了:这一阵子,没有什么人命大事,最好就是别找事了。永安宫宫里宫外都无事,虽说气氛紧张了点,但真正的执事们反而清闲了下来。

这时候,就能很轻易地看出谁有没有气度了。孙嬷嬷、李嬷嬷都有些忧心忡忡,孙嬷嬷一上午已是发作了两次了——王瑾这一次当然也随军出征了,孙嬷嬷特别挂心也是应该的事。

不过,钱嬷嬷和柳知恩就很沉得住气,一个在院子里做针线,一个猫在茶水房里低声和管茶水房的赵伦聊天。虽说,按规矩当值的时候是不能出一点声儿,只能和红儿、蓝儿一样,贴着板壁站规矩的,但都是多年的老人了,徐循也不大约束他们,她也喜欢这样。这样,永安宫还能多点人气,气氛也还能温馨一点儿。

每逢大事有静气,徐循虽然自忖不是什么宰相之才,但也不愿慌慌张张的,把心里的事都倒出来给别人知道。虽说心里也很担忧皇帝,但她不愿多谈论军事——永安宫里就没有人懂得行军打仗的事,说了也是白说。搁下书本,和红儿闲话道,“你说,今日御膳房那边会开什么饭来?会不会再减等?”

这都御驾亲征了,宫里妃嫔也别想继续吃好喝好,歌舞升平地过日子。红儿想了想,道,“说不定会减等——不过,怎么减等也好,也少不得娘娘的那几味。”

“我只要半个馒头就能吃饱。”徐循乐了,“难道往常那一大桌的菜都是我一个人吃的?这不是为你们着想吗?送的菜少了,你们吃得也不多,真是受苦了。”

“奴婢们也是自有份例的。”红儿也笑了,顺着徐循的话说。“往日里娘娘有赏,那就吃娘娘的,若是娘娘这里也没了余粮,那就回去吃份例呗。”

正说笑呢,钱嬷嬷在窗外听见了,便隔着窗子道,“说来,贵人的月事也迟了有一阵子了,今日若还没有,可要用几贴药?”

徐循的月事自从流产后就一直不是很准。以她的身份,现在也不用医婆开药了,都是请太医来扶脉。进出一次按规矩都是要报到皇后那里的。现在多事之秋,以她的性子,月事迟几天肯定不会去请太医,所以钱嬷嬷就直接问要不要用开好的成方。

“才晚了三天吧。”这三天对徐循来说根本都不算晚。“最近事多,晚几天也正常,先不用药,再等一等得了。”

因想起来就和钱嬷嬷议论,“说来,这女史也得加紧采选了。前一阵子宫里一场风寒,六局一司更没人了,尚寝局那里直接拉宫女来充门面还算好的,尚食局中就只有一个南医婆在,仓促间要找医婆都无处去找,宫里万一再流行伤寒呢?还不是要乱套了。”

“说起来也就是几年的功夫,如今女官竟是真无人了。”钱嬷嬷也叹息,“许多事都要让宦官们来办——可那毕竟还不是女人,有些事也着实是不太方便让他们去做。”

几人谈谈说说,也就到了晚上,柳知恩日落直接就出去了——宦官一般没有在宫里留宿的,过了初更,宫门下千两。徐循洗漱一番,喝了一杯热红糖水也就准备睡了。

——可也就在这个时候,宫里有了些响动,往常那远远来去的摇铃声不见了,极远的地方,仿佛传来了含糊的喊声和脚步声……

徐循才刚躺上竹床,一听见动静就坐不住了,薄被一掀跳下床来,“怎么,今儿皇爷才走,这就有人耐不住了?”

几个嬷嬷也都吓得面无人色,簇拥在徐循左右,大家侧耳细听了一番,却又没听出什么动静,孙嬷嬷想要出去打探,被徐循止住了:“瓜田李下,不得不防。一切等明天再说。”

虽然掌得住,但当晚要睡好,那可就难了。第二天天还没亮徐循就醒了,在屋里转了半天的圈子,好容易把柳知恩给等来,才要分说原委让他出去探听呢,柳知恩这里却已经是带着最新的消息过来了。

“是坤宁宫那边出事了。”柳知恩面色沉肃,“昨晚夜中,有人在坤宁宫附近鬼鬼祟祟的,不知意欲何为,被坤宁宫里值宿的护卫中人发觉,当即高声呵斥,这才逃离。——不过人却是没有追上。”

别说几个嬷嬷,就是徐循,也不由得颜色惨变,她一把抓住了椅背,指关节都泛白了。“不意大内禁地,居然也被汉王渗透了?”

在这个时候,没有妃嫔会打皇后胎儿的主意的,就是有这个心也没这个本事,也就唯有汉王的僚属,才会这么不顾一切,这么孤注一掷地要毁灭皇嗣的唯一希望——唯有如此,才能和乐安那边呼应起来。而如果汉王连内宫都渗透了进来的话,万一在皇帝身边,也有他的心腹呢?

徐循让自己别发散得那么厉害,还是集中在眼前的事上,她思忖了半日,方举手掩面,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这下,宫中可真是要乱了……”

作者有话要说:今晚更新得早喽~~~~~~~~~~~~

要留言~(伸手

☆、121、主角

徐循沉得住气;没有派人出宫打探;但太后却不能和她一样安稳。坤宁宫的动静,在不久后便送到了清宁宫里。把刚洗漱完正预备就寝的太后;惊得连睡意都完全消散了开去。当下就令人挑亮了灯火,半坐着身子;盯着烛火沉吟了起来。

孟姑姑轻手轻脚地走进了屋子;“娘娘,此事也不急于一时……”

“就是要急于一时。”太后却是不由分说地打断了她的话,“此事必定是汉王安插的内奸所为;就是为了断绝大郎的后路——要翻宫墙,总是要有工具的吧!这时候各处宫门都下千里了;他就是要抛弃工具都没那么容易;若是此时能够不动声色,尽起人手搜查内宫,定能把他给挖出来!”

孟姑姑并没有反驳太后的看法,反而点头称是,太后看了她一眼,倒也明白过来了,叹了口气,笑道,“你这是在说反话啊?”

“此时的确宜急不宜缓。”孟姑姑道,“皇城这么大,一个人逃逸出去以后,就和水滴入大海一般,要掩藏在皇城内,并不是什么难事。”

现在距离永乐初年战乱方定的年头,也就是二十多年,战乱时候,很多宦官都会习练武艺,有些人的身手甚至是胜过传说中飞檐走壁的武林高手。汉王身边,更不会缺少能为他卖命的死士——怎么说,也是执掌过重兵的实权藩王。要抓这样一个人,只能是趁早、尽快,慢上一分,就多了一分让他逃脱的可能。

太后和孟姑姑的看法相近,自然不会驳斥她的思路,她叹了口气,沉沉地道。

“如果大郎在宫中,不用我老婆子出马,他自己恐怕都是早吩咐下去了。”

“您是说。”孟姑姑神色一动,“京城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