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喜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农家喜事- 第7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说着,花婆子就要起身:“还有不少事儿呢,不多坐了。”

沈氏会意,让她稍等,赶紧进屋抓了一把银钱,给她塞兜里,说道:“辛苦婶子了,买点馃子吃吧。”

“哎,哎”,花婆子答应着,笑着走出了沈氏家门。

“娘,不是我说”,李氏又道,“咱家她三叔的情况,大家都知道,哪有那么好的姑娘会——”

她话还没说完,就被沈氏一个眼刀,给生生割断了。

沈氏进了屋,捯饬了好一会儿,将这段日子攒下的钱拿出来,又数了一遍。

这些钱全都是刘景林赚回来的,大大小小的,都一百多两了。沈氏一丁点儿都没动,全都攒了起来,留着给刘景林娶媳妇用。

刘景林的情况,她当然知道。所以,如果要想娶个好媳妇,那就一定要在聘礼上多下功夫。她就不信了,一百多两银子还娶不来个好媳妇?

今儿听花婆子说的那个姑娘,听起来是不错的。但是沈氏又不傻,自然知道媒婆是靠啥吃饭的,因此,她心里寻思着,左右姚家堡又不远,等啥时候方便了,就过去看一看,暗地里打听一下,也好了解了解这姑娘到底咋样。

这几日莲子一直在家闲着,苏可言也不常来了。眼瞅着又要过年了,明年一开春,苏可言就要考童生试,算算日子,只剩下四个月的时间了。

家里的花生又被杨氏剥的差不多了,莲子总觉得还是地太少,一直四处留意着,看附近有谁家要卖地的。但是地就是庄户人家的命根子,除了万不得已,谁家也不可能卖地。

这几日实在太闲,莲子像是吃鱼吃上了瘾一样,隔上几天就烦着刘景仁去砸冰窟窿捞冻鱼。

前几次还好说,河里的鱼还不少,但是越到后来,去砸冰窟窿捞冻鱼的人越来越多,最后,根本就没鱼可捞。

莲子不禁心想,要是自家有个鱼塘就好了,想吃多少鱼就有多少鱼,也不用担心鱼都被别人捞了去。

这么想着,莲子突然眼前一亮,对啊,鱼塘啊!买不到地,可以先买个鱼塘啊,到时候弄个多功能鱼塘,那得赚多少钱啊!

莲子迅速在脑海中翻着,找寻着关于鱼塘的记忆。

出了家门口,往东走上不远,有一大片池塘,大概有半亩地那么大。一直荒芜着,应该是村里的地,平时也不见有人去,看来里面是没有鱼的。不过把它用来做鱼塘的话,应该是极好的。

她曾经去过那里,池塘边沿上的土壤也是沙地,种水果之类的东西倒是十分合适。

莲子越想越兴奋,迫不及待地想去打理打理那池塘。

当初和刘平安夫妻说好的,过了年之后,就正式到她家干活。如果说鱼塘弄好了,可不是正好过来帮忙吗?

杨氏在灶间忙活着,正在准备做“福聚来”要的酱料,忽见莲子进来了,脸上还笑得很开心。

“啥事啊?”杨氏问道。

莲子走过去,道:“娘,问你个事儿呗,咱家东边不是有个池塘吗,有主人吗?”

杨氏想了想她说的是哪个池塘,这才道:“那个池塘哪有人管啊,村里的。”

这就好办了,那池塘如今也荒着,要是买的话,想必应该会十分便宜吧。

“要是买那个池塘的话,是不是要找村长?”莲子又问道。

杨氏“嗯”了一声,又问道:“你想买池塘?”

莲子笑着答道:“是啊。”

“买那个干啥?又不能种庄稼。”

要是能赚到钱的话,早就有人买了。

但是莲子早已做好了决定,等会儿她再过去看上一看,细细地考察一番,如果一切都说的过去的话,那就买吧。

“娘,咱不种庄稼,咱养鱼。”莲子解释道。

鱼塘里能种啥庄稼啊,除非是莲藕。对,种莲藕也不错,到时候可以试一试。

“哦”,杨氏点点头,心里寻思着兴许能行。

因为以前莲子每次做出个大决定的时候,她起初都是反对的,但是后来,事实证明,莲子是正确的。毕竟这孩子天天抱着书看,见识自然会比他们多得多。因此,这次,杨氏便没怎么反对。

“你去和你爹说说,让他去找村长,把那片池塘买下来就行。”杨氏说道。

莲子答应着,进屋里拿了件厚衣裳,出了门。成与不成,先看看再说吧。

出门之后,莲子直接去了那片池塘。

这里土地湿润,邻着小河,夏天发水的时候,河水还时不时地能流进池塘里去。周围地势低洼,空气湿润,环境十分宜人。

这块地方,东边靠着河,西边就是竹林,当中也没啥遮挡,如果种上些作物的话,采光也是十分好的。

因此,莲子心想,如果要买下这池塘的话,最好是连周围这大概一亩多的地也买下来。这块地稍微有些倾斜,一头靠着河,一头靠着池塘,排水应该很好。并且如果在池塘的四周垫上土,把池塘抬高,这样就会在中间形成洼地,就算是夏天里想种一季水稻,都是可以的。

如果池塘的水过多,可以在沿儿上扒开一个缺口,直接将水引到河里,真是太方便不过了。

再在池塘边找一块干燥的空地,到时候盖上几间房子,让刘平安夫妻过来住着,看着这鱼塘,也是极为不错的。

莲子越想越兴奋,心中早已经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将这片池塘和土地买下来。

日子总会越过越好 第七十三章 雇长工

刘景仁苦劝,这孩子才刚在家里待了一晚上,就这么跑回来刘家庄家里人肯定不愿意。但是让他回家吧,他又不听。刘景仁没办法,只得赶着马车,直接将他送回了张掌柜的铺子,交给了张掌柜。

摆脱了张子贺,莲子心里松了一口气,完全忘记了,刚才是谁,使了个见不得人的手段,将剩下的柿子一瞬间全卖光,才使得她能够赶快回家的。

这个就不要提了,反正结果已经是这样了,忘记了那就忘了吧。

回到家之后,杨氏见他们竟然回来的这么早,也是大吃一惊。听莲子讲了事情的大致经过,呵呵笑道:“这孩子”。

其实杨氏对张子贺,还算是挺喜欢的。张子贺性子活泼,见了杨氏,小嘴甜得跟蜜似的,尤其会哄人开心。

秋花生早已收完了,刘景仁和杨氏决定从明天开始,收那二十亩地的地瓜。找人帮忙的事儿,还是找当初栽地瓜找得那些人吧。

最近没怎么下雨,地里有点干,用锄头刨地的时候,稍微有些费力,所以二十亩地瓜,足足忙活了五六天,才收完。

收完地瓜之后,莲子又去看了看地,觉得种了两茬养地的作物后,状况好了一点。因此,她便建议刘景仁,这二十亩地今年先撂荒,等到明年开了春,全都种上棒子,秋天收了之后,再种上冬小麦。

莲子家栽了二十亩地瓜的事儿,在附近的村里早已不是秘密,所以地瓜一收完,便有人来联系,要买鲜地瓜。

这人是要买了地瓜下粉条,给的价钱也算是合理,甚至要比牙行里的价钱还高上一些,于是杨氏和刘景仁商量了一番,便将这新收的二十亩地瓜,全都卖给了这下粉条的。赚的钱虽然不多,但是这二十亩地,重在保养嘛。不过就算这样,以前买地的钱算是全都赚回来了,且还有盈余。也就是说从明年开始,那二十亩地,就能赚钱了。

家里的钱越来越多,自从上次存了四百两银子之后,家里又攒下了有一百多两。莲子打算先拿出一百两,抽个空,再到钱庄和先前存下的钱,放在一起存了。

收完了地瓜之后,今年的农活算是彻底的完了。这几日,杨氏和刘景仁着实累的不轻,就连早上起床的时间,也晚了不少。

莲子觉得他们实在是没有必要如此辛苦,便向刘景仁道:“爹,咱家请个长工吧。”

“啥?”刘景仁反问一句,听莲子又重复了一遍,说道:“请长工干啥?”

他打了大半辈子的庄户,从来都是自家的活儿自己干,哪里用得着请长工?再说,一年的工钱少说也得六七两银子。有这六七两银子,干啥不好?

莲子见刘景仁想不开,便去和杨氏说。

“娘,咱家请个长工吧。”

“请长工干啥?又能干的过来。”杨氏道。

莲子依然不放弃,忙是忙得过来,但是那得多累啊。

“不是啊,娘,咱家以后肯定还会买更多的地,甚至是一千亩两千亩的,到时候咱肯定忙不过来啊,必须得找人干活。”莲子说道,“但是既然要找人干活,就得有人先学会了,以后或是教别人,或是监督干活吧。这样的人,如果是初来乍到的,咱哪里能信得过?所以嘛,咱们现在就要培养。”

杨氏闻言,惊讶地看向莲子道:“你说啥?一千亩两千亩的买?咱上哪找恁些钱去?”

莲子一阵无语,说了这么久,杨氏竟然没抓住重点。

“钱啊,咱一定会慢慢有的。”莲子只好先这样说。

“就是啊,买了那么些地,咱也忙活不过来啊。”杨氏说道。

总算是有点靠谱了,莲子又道:“就是呗,所以咱们现在就要培养得力助手,以后教会别人怎样又好又快地干活,还能替咱们在地里监督着。”

“嗯,行”,杨氏想了会儿,点头道,“只是,请谁好呢?”

还是杨氏好说话一点,刘景仁虽然脾性好,但是有时候,未免太倔强执拗了一些。

“娘,平安叔和平安婶不就很好吗?”

他夫妻二人干活勤快,一点不推脱偷懒,且又是熟悉的。他们夫妻家里没有地,平时只是靠刘平安给人干点散活儿赚钱,一年也挣不了几两银子。

左右都是一个村里的,也不用住在莲子家里,只有空的时候过去喊上一声便是了。如果说一年给他们夫妻二人十五两银子的话,想必他们是一定同意的。一年十五两银子,可不比打散工赚的多多了。

“行,我跟你爹商量商量。”杨氏道。

“只是”,她又道,“这一到忙起来的时候,他夫妻二人也忙不过来啊。”

莲子忙道:“这个就不用担心了,到时候再帮着找几个人帮着干就行了。”

“可是”,杨氏还是有顾虑,“咱们今年请他们干活,总共才花了一两银子多一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