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西方哲学史- 第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又本段最后一句“因为柏拉图对这一方面的答案是含糊的”美国版也没有。——中译本编者

…… 192

    第二篇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981

    柏拉图力图用视觉上的类比来解说清晰的理智洞见和混乱的感官-知觉的洞见两者之间的不同。他说视觉和别的感官不同,因为它不仅需要有眼睛和对象,而且还需要有光。

    太阳照耀着的物体我们就看得很清楚;在熹微朦胧之中我们就看得很模糊,在漆黑里我们就什么都看不见。理念世界就是当太阳照亮着物体时,我们所看到的东西;而万物流转的世界则是一个模糊朦胧的世界。眼睛可以比作是灵魂,而作为光源的太阳则可以比作是真理或者善。

    灵魂就象眼睛一样:当它注视着被真理和存在所照耀的东西时,便能看见它们,了解它们,并且闪灼着理智的光芒;但是当它转过去看那变灭无常的朦胧时,这时候它就只能有意见并且还闪烁不定,先有这样一个意见,然后又有那样一个意见,仿佛是没有理智的样子。……赋予被认识的东西以真理性并赋予认识的人以认识能力的东西,就是我要你们称之为善的理念的东西,而你们也将会把它认为是知识的原因。

    这就引到了那个有名的洞|穴的比喻,那个比喻是说,那些缺乏哲学的人可以比作是关在洞|穴里的囚犯,他们只能朝一个方向看,因为他们是被锁着的;他们的背后燃烧着一堆火,他们的面前是一座墙。

    在他们与墙之间什么东西都没有;他们所看见的只有他们自己和他们背后的东西的影子,这些都是由火光投射到墙上来的。他们不可避免地把这些影子看成是实在的,而对于造成这些影子的东西却毫无观念。最后有一个人逃出了洞|穴来到光天化日之下,他第一次看到了实在的事物,才察觉到他前此一直是被影象所欺骗的。如果他

…… 193

    091卷一 古代哲学

    是适于做卫国者的哲学家,他就会感觉到他的责任是再回到洞|穴里去,回到他从前的囚犯同伴那里去,把真理教给他们,指示给他们出来的道路。

    但是,他想说服他们是有困难的,因为离开了阳光,他看到的影子还不如别人那么清楚,而在别人看起来,他仿佛比逃出去以前还要愚蠢。

    “我就说,现在让我用一个比喻来说明我们的天性能够明白或糊涂到什么程度:——看哪!有许多人住在一个地下的洞|穴里,这个洞有一个通光线的小口一直通到洞|穴里面去;他们从小就在这里面,他们的腿和脖子都被锁着,所以他们不能动;他们只能看着前面,锁链使他们的头不能转过去。他们的上面和背后有一堆火在远处熊熊地燃烧着,在火和这些囚犯之间有一条高高的通道;如果你看过去的话,你就会看见沿着这条通道筑有一座低墙,好象是演木偶戏的人在他们面前所摆设的一块幕,要在这块幕上表演傀儡。

    “我看见了。

    “我又说,你看见有许多人在墙上来往,背着各种器皿,又有由木头、石头和各种材料做成的各种动物形状和影象出现在这座墙上吗?

    其中有些人在说话,有些人则沉默着。

    “你指给我看到了一幅奇异的影象,他们都是些奇形怪状的囚犯。

    “我回答说,这就象我们自己一样,他们只看见了自己的影子或别人的影子,那些都是火投射在洞|穴对面的墙上的”。

    善在柏拉图哲学里的地位是很特别的。他说科学和真理

…… 194

    第二篇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191

    都有似于善,但是善有着更高的地位。

    “善不是本质,而且在。。

    尊严和威力上要远远高出于本质之上。“

    辩证法导向理智世界的鹄的,即对于绝对善的知觉。正是靠了善,辩证法才不必凭借于数学家的假设。这里的根本假设是:与现象相对立的实在乃是十足的完全的善;所以认识善也就是认识实在。在整个柏拉图的哲学里也象在毕达哥拉斯主义里是同样地有着理智与神秘主义的揉合,但是到了最后的峰顶上却是神秘主义明显地占了上风。

    柏拉图关于理念的学说包含着许多显然的错误。但是尽管有着这些错误,它却标志着哲学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进步,因为它是强调共相这一问题的最早的理论,从此之后共相问题便以各种不同的形式一直流传到今天。一切的开端总归是粗糙的,但是我们不应该因此便忽视它们的创造性。柏拉图所说的话哪怕是加以一切必要的改正之后,其中仍然有某些东西是要保存下来的。所要保存下来的绝对最低限度的东西(纵令是从最敌视柏拉图的观点出发)

    就是:我们不能够用一种完全是由专名词所构成的语言来表达我们自己的思想,而是必须要用一些象“人”

    “狗”

    “猫”这样的一般性的字;或者如果不用这些字的话,便要用一些关系字,如“相似于”

    、“先于”等等。这些字并不是毫无意义的声音;但是假如世界全都是由那些专名词所指的个别事物所构成的话,那末我们便很难看出这些字怎么能够有意义了。尽管可以有回避这个论证的方法,但无论如何它总提供了一种表面上看起来是有利于共相的情况。

    我将暂时承认它在某种程度上是有效的。

    但纵使是这样承认了,也还是得不出来柏拉图所说的其余的话。

…… 195

    291卷一 古代哲学

    首先是柏拉图完全不理解哲学的语法。我可以说“苏格拉底是有人性的”

    ,“柏拉图是有人性的”

    ,等等。可以认为“有人性的”

    这个词在这些陈述里有着严格相同的意义。

    但是无论它的意义是什么,它的意义总是指某种与苏格拉底、柏拉图或者任何其他构成|人类的个人并不相同的东西。

    “有人性的”是一个形容词;要说“有人性的是有人性的”便毫无意义了。柏拉图所犯的错误就类似于说“有人性的是有人性的”。他认为美是美的;他认为“人”的共相是神所创造的人的类型的名字,而实际的人则是这个人的类型之不完全的并且多少是不真实的摹本。他全然没有能认识到共相与个体之间有着多么大的鸿沟;他的“理念”其实恰好不外是在伦理上和审美上较凡品为高的另外一些个体罢了。到后来他自己也开始看出了这个困难,如象他在《巴门尼德篇》中所表现的那样;《巴门尼德篇》中包含有历史上一位哲学家进行自我批判的最值得注意的先例。

    《巴门尼德篇》据说是由安提丰(柏拉图的同母兄弟)所叙述的,只有安提丰还记得这次谈话,可是他这时却只喜欢弄马。他们发见他正拿着一套马具,于是就费了很大的气力劝说他来叙述巴门尼德、芝诺和苏格拉底的那次有名的讨论。

    据说这件事发生的时候,巴门尼德已经年老(大约六十五岁)

    ,芝诺是中年(大约四十岁)

    ,而苏格拉底还十分年青。

    苏格拉底阐发了理念的理论,他肯定有相似性、正义、美以及善这些理念;他不能肯定有没有人这一理念;他愤怒地反对象头发、泥土、尘垢这些东西也能有理念的那种说法,——不过他又说,有时候他认为没有东西是没有理念的。他避开

…… 196

    第二篇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391

    了这种见解,因为他怕陷入到一场无止境的无聊争辩的深渊里面去。

    “巴门尼德说道,是的,苏格拉底;那是因为你还年青。

    如果我不错的话,那么总有一天哲学会更牢固地把握住你的,那时候你就不会蔑视哪怕是最卑微的事物了。“

    苏格拉底同意,依他的看法,“有某些理念是为其他一切事物所分享的,并且事物由此而得到它们的名字;例如相似者之成为相似,是因为它们分享了相似性;伟大的事物之成为伟大,是因为它们分享了伟大性;正义的和美的事物之成为正义的和美的,是因为它们分享了正义和美”。

    巴门尼德继续列举了许多难点。

    (1)个体是分享全部的理念呢,还仅仅是分享其一部分呢?无论是哪一种观点,都可以有反驳的理由。如果是前者,那么一个事物就必须同时存在于许多地方;如果是后者,则理念既然是不可分割的,那么一个具有“小”的一部分的事物就要比“绝对的小”更加小,而这是荒谬的。

    (2)

    当一个个体分享一个理念的时候,个体和理念就是同样的;所以就必须另有一个既包含这个个体又包含原来的理念的理念。于是就必须再有一个理念包括这个个体和这两个理念,如此类推从至无穷。这样,每一个理念就不止是一个,而会变成为理念的一个无穷系列。

    (这和亚里士多德关于“第三个人”的论证是同样的。)

    (3)苏格拉底提示说,理念也许仅仅是思想;但是巴门尼德指出,思想必须是关于某种事物的。

    (4)由于以上第(2)条所举的理由,。。

    所以理念便不能与分享它们的个体相似。

    (5)如果有任何理念存在的话,它也一定不能被我们所认识,因为我们的知识

…… 197

    491卷一 古代哲学

    不是绝对的。

    (6)如果神的知识是绝对的,他就不能认识我们,因此也就不能统治我们。

    然而理念论并没有完全被放弃。

    苏格拉底说,没有理念,心灵便没有可以依据的东西,因此便摧毁了推理过程。巴门尼德告诉他说,他的难点来自于缺乏预先的训练;但是始终并没有达到任何确切的结论。

    我并不以为柏拉图对于可感觉的个体的实在性所做的逻辑反驳是经得起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