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职官辞典》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历代职官辞典- 第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中亮郎
  宋阶官名。徽宗政和(1111-1117)中,定武臣官阶五十三阶,第二十阶为中亮郎,以代旧官客省副使。绍兴(1131-1162)时改为第二十八阶。

中列大夫
  金宦官散官名,正五品上,为宦官第四阶。

中领军
  官名。汉末曹操置。魏、晋、南北朝时与中护军同为重要军职,品级较领军将军、护军将军稍低。参见“领军”、“护军”。

中牧监
  唐养马的牧场,因马数多寡分上中下三等,详见“上牧监”。

中卿
  官名。周诸侯国有上、中、下卿。详见“上卿”民国三年(1914),袁世凯定文官九秩,中卿居上卿、少卿之间,为第二秩,特任。加秩者称同中卿。五年七月废。

中瑞司
  元官署名。属中政院。掌奉宝册。有卿、丞、典簿等官。

中散大夫
  一、官名,简称中散。王莽时置,或作东汉光武置,掌论议政事,员额三十人。历代沿置。唐、宋为文散官,正五品上,为文官第十阶。宋元丰改制后,以换光禄卿至少府监各官。后定为第十四阶。元废。
  二、金、元宦官散官名。均宦官最高官阶,金从四品上,元升为正二品。

中尚
  官署。掌宫同营造杂作。秦有尚方令,属少府,汉因之。汉末分尚方为中、左、右。魏、晋沿设,东晋、南朝或置一尚方,或分设左、右尚方,惟梁分设中、左、右三尚方。北齐为太府寺所属,亦分中、左、右。隋炀帝时,仍隶少府。唐始去“方”字,分中、左、右三尚署。中尚署掌供器玩服饰、金木齿革羽毛等物;左尚署掌供车辇扇伞及宫中蜡炬等件;右尚署掌供马辔皮毛纸笔胶墨等物。元朝有中尚监,掌制毡等事,供内府陈设及帐房帘幕、车舆雨衣之用。

中尚监
  元官署名。掌大斡耳朵(成吉思法第一宫帐)位下怯怜口事务,并管领资成库毡作,供内府陈设帐房、帘幕、车舆、雨衣等用。至元十五年(1278)置尚用监,二十年废。二十四年,改置中尚监。三十年,分置两都、滦河三库怯怜口杂造等九司局,由中尚监总管,至大元年(1308),升为院,四年,复为监。有监卿、太监、少监、监丞等官。所属有资成库掌造毡货,原隶太府监,至元二十三年始归中尚监。

中舍人
  官名。晋武帝咸宁四年(278)始置。以舍人中才学优秀者充之,与中庶子同掌太子宫文翰。南北朝沿置。北齐属门下坊,在本坊位仅次于左庶子。隋避杨忠(隋文帝父)讳,改称内舍人。唐仍旧我,改属右春坊(典书坊改名),秩正五品,为右庶子的副贰,与之同掌侍从,献纳、启奏。高宗永徽间,一度以避太子忠讳,改称内舍人,太子被废后复旧。亦称太子中书舍人。龙朔(661-663)中,曾改称右赞善大夫。辽南面官亦有此官名。宋亦置,不隶春坊。

中使女生
  北魏女宦官名。地位相当于外廷四品官。

中式
  一、北魏妃嫔称呈。太武帝曾置。
  二、科举合式被录取称中式。

中士
  官名。周制,卿大夫以下为士,分上士、中士、下士,中士与下士合称官师。《礼记·祭法》:“適(嫡)士二庙,官师一庙”,郑玄注云:“適士,上士也;官师,中士、下士。”北周依《周礼》置六官。各官府均置中士。中士之秩为正二命。民国三年(1914),袁世凯定文官九秩,中士为第八秩,委任,加秩者称同中士,得署委任,五年七月废。

中侍大夫
  阶官名。宋政和(1111-1117)中,定武臣官阶五十三阶,第七阶为中侍大夫,以代旧官景福殿使。金为宦官第三阶,从四品下。明为宽慰官第二阶,从四品。

中侍郎
  宋阶官名。徽宗政和(1111-1117)中,定武臣官阶五十三阶,第十九阶为中侍郎。绍兴(1131-1162)时改为第二十七阶。

中侍上士
  官名。北周禁卫武官,秩正三命。隋讳“中”字,记载或改作“内侍上士”。金甲执长刀,掌御寝之禁。

中侍中省
  官署名。北齐置。掌出入宫廷门閤。有中侍中、中常侍中、给事中等,均用宦官。隋改为内侍省。

中书监
  官名。三国魏始置。文帝任刘放为中书监、孙资为中书令,同堂机密。至明帝时,中书监、令成为事实上的宰相。晋、南北朝沿置。因地在枢近,常受君主信任,号为“凤凰池”。隋改中书省为内史省,仍置监、令各一人,后废监存令。唐复中书省原名,只设中书令,不复设监。

中书科
  官署名。明洪武七年(1374),设直省舍人,属中书省。九年,改*中书舍人。次年,与给事中同属承敕监。建文帝时,改中书舍人为侍书,入文翰馆,属翰林院。成祖复旧制,置中书科官署,定额中书舍人为二十人,从七品,掌书写诰敕、制诏、银册、铁券等,与此前各代中书舍人之代皇帝起草诏令者不同,地位亦低。清沿置,宣统三年(1911)废。

中书郎
  官名。三国吴蜀有此官,相当于魏的*通事郎。

中书令
  官名。汉武帝用宦者掌管文书,称中书谒者,置令与仆射为其长。中书令即中书谒者令之省称。成帝改为中谒者令。东汉不置。曹操为魏王,置秘书令以曹尚书奏事。曹丕代汉后,改秘书为中书,置中书令、中书监,同掌机密。晋沿设。南北朝时,中书令一官最为清贵华重,常用有文学才望者任职。北周官制与各代不同,其内史中大夫即是此官。隋废监存令,发放改称内史令。炀帝时一度改内书令。唐武德三年(620),复为中书令。高宗曾改为右相。武则天曾改为内史。玄宗开元初一度改为紫微令,天宝初又改为右相。后均复旧,唐中书令为三省长官。真宰相,品级本为三品,大历中升至正二品。然唐初即常以他官用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名义为宰相,肃宗后,渐以中书令为大将荣衔,并不预政事,宋中书令班在太师之上,只为亲王、使相的兼官,无职事。元中书令官高权重,常以皇太子兼职。明废。

中书门下
  一、即“政事堂”。
  二、宋建炎三年(1129),并中书省与门下省为一省,称中书门下省。

中书舍人
  官名。三国魏于中书省置中书通事舍人,掌宣传诏命,晋及南朝沿置,梁除通事二字,直称中书舍人,掌起草诏令,参预机密,权势日重,甚至专断朝政。隋先改称内史,再改内书舍人,专掌诏诰。唐初称内史舍人,不久改中书舍人,掌起草诏令、侍从、宣旨、劳问、接纳上奏文表,兼管中书省事务。宋初,中书保为为迁转之阶,不任实职,元丰改革官制后,如主官中书省六房(吏、房、礼、兵、刑、工),起草有关诏令。辽属中书舍人院。明属内阁中书科,掌书写诰敕、制诏、银册、铁券等。清沿置。参见“中书科”。

中书省
  官署名。三国魏文帝置中书监、中书令各一人,掌管机要,起草诏令。中书设省始此。晋南北朝沿置,南朝梁、陈,政事皆由中书省。监、令以下,有中书侍郎、 书舍人,领主书十人、书吏二百人,分掌二十一局,尚书各曹唯各局听受。北魏中书省亦称西台。北齐中书省掌司王言,又司进御之音乐。隋、唐中书省与门下、尚书二省为中央行政总汇。中书定生,门下审复,尚书施行。隋以文帝父名忠,不用“中”字,改名内史省,又改内书省,主官废监存令。唐复中书省原名,主官为中书令。高宗时曾改称西台、右相。武则天曾改称凤阁、内史。玄宗开元初曾改称紫省、紫微令。旋均复旧。天宝时又改中书令为右相,肃宗至德时复旧。唐中书令下亦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唐初以中书掌诏令、门下掌封驳,常有争论,乃命两省先在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任宰相者亦多兼两省之职,故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名称。宋宰相沿用此名。元丰改制,复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制后,以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同为宰相,以利办事。元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治、军政、监察之职,门下、尚书俱废,原隶尚书省的六部均归中书管辖。又于地方设立行中书省,掌地方行政。明初沿元制,而以左、右丞相为中书省长官。洪武十三年(1380)罢中书省,废丞相,由皇帝亲揽政柄。机要渐归内阁,号为无相,而大学士实同宰相。

中书侍郎
  官名。晋由通事郎改置,东晋又曾一度改为通事郎。职掌诏命。南北朝沿置,隋初为内史侍郎,炀帝时,员额由四人减为二人,又称内书侍郎。唐初为内史侍郎,武德三年(620),复称中书侍郎。高宗曾改西台侍郎,武则天曾改凤阁侍郎,玄宗曾改紫微侍郎。唐中书令缺。侍郎即为长官,品级亦高于前代(南朝宋为五品,隋正四品,唐正三品)。宋仍有此官。元丰改制后,以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行中书令之职,与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同为宰相,又另置中书、门下两侍郎为副相。徽宗政和中,改左右仆射为太宰、少宰,仍兼侍郎如旧。南宋初,复左右仆射原名,亦仍兼侍郎。建炎三年(1129),再改宰相官名,复置参知政事为副相,中书侍郎乃废。

中书谒者令
  汉官名。武帝以宦者典尚书事,始置。中书谒者令简称中书令。司马迁受腐刑后,曾任此官。宣帝时欲收霍氏之权,因霍山领尚书事,遂令奏事不关尚书,使中书令出取之,中书宦官大受重信。元帝时萧望之奏请中书更置士人,反遭谗遇害。建始四年(前29)罢中书谒者,改设中谒者令,用士人任职。

中庶子
  官名。秦、汉为太子侍从官。历代沿置。北齐领门下坊。后惟元代有此官。参见“庶子”。

中顺大夫
  文散官名。金始置,正五品下,元升正四品,明为正四品初授之阶。清废。

中司
  唐、宋对御史中丞简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