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职官辞典》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历代职官辞典- 第7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官名。《周礼》谓天官所属有庖人,设有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及府、史、贾、胥、徒等人员。掌供王室所需牲畜禽鱼。


  官名。“泠”通“伶”。春秋时设置。掌音乐。见《左传·昭公二十一年》。或称泠人,见《左传·成公九年》。亦作伶人,见《国语·周语下》。

驷车庶长
  爵位名。秦、汉二十等爵的第十七级。取乘驷马之长而为众长之意,说见《汉书·百官公卿表》颜师古注。参见“庶长”。

驸马
  皇帝女婿,因驸马都尉得名。驸马都尉,汉武帝始置,本为近侍之官。驸,即副。驸马都尉,掌副车之马。魏、晋以后,常以此官授帝婿,而不任其职,简称驸马。以后遂用以称帝婿。清代称额驸。

驿丞
  明各府、州、县,据不同情况置驿丞,或有或无,或多或少,掌驿站车马迎送。清沿置,官秩为未入流,雍正六年(1728)规定满人不得为驿丞。

於陆王
  《晋书·四夷列传》谓匈奴诸王,左右贤王、左右奕(谷)蠡王之下,有左右於陆王。依其顺序,当即《后汉书·南匈奴列传》的左右日逐王的异译。

按察使
  官名。唐睿宗景云二年(711),置十道按察使,分别考核各地吏治。玄宗开元二十年(732),改称采访使。金承安四年(1199),改提刑司为按察司,长官为按察使,宣宗贞祐三年(1215),废按察司,改派监察采访使。掌审察刑狱、照刷案牍、纠察。滥官污吏与豪猬不法者,并察违犯私盐、酒麴等禁令者,兼劝督农桑。元初,置提刑按察司,后改肃政廉访司,长官提刑按察使亦改称肃政廉访使。明各省置提刑按察使,为一省司法长官,掌一省刑名按劾,与布政使、都指挥使分掌一省民政、司法、军事,合称三司,并置按察分司,分道巡察。明中期以后,各地多设总督、巡抚,按察使渐成其属官。清沿明制,各省置提刑按察使,别称臬台、臬司、廉访。清末宣统三年(1911)改称提法使。

拜他喇布勒哈番
  清爵名。顺治四年(1647)定名。乾隆元年(1736),定汉字为骑都尉,满文如旧。

拜唐阿
  满语。清各衙门管事而无品级者。在京文官三品以上、武官二品以上,在外文官按察使以上、武官总兵以上,其兄弟子孙年满十八岁者,包括现任六品以下及候补五品以上官员,均须呈报本旗,造册汇报军机处,以备挑补为拜唐阿,五年一次。

帮办
  见“督办”。

保安大夫
  医官阶官名。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由旧医官阶官榷易使改置,金医官保安大夫为正五品上,元升正四品。明废。

保安郎
  宋医官阶官名。徽宗政和二年(1112),由旧医官阶官榷易副使改置。

保冲大夫
  医散官名。金始置,正六品中。元升正五品。明废。

保傅
  保和傅,原为保养辅导太子的宫官。又为辅弼国君的重臣,有太保、太傅等。汉以后为荣称。常为大官的加衔。

保和大夫
  医官阶官名。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由旧医官阶官西绫锦使改置。五年,改保痊大夫。宣和元年(1119),改平和大夫。金医官保和大夫为正五品下,元升正四品。明废。

保和殿大学士
  清官名。顺治十五年(1658)置。乾隆十三年(1748),以保和殿大学士居诸殿阁大学士之首。是年,授后弟傅恒保和殿大学士,暂管川陕总督,督师攻金川。后终清之世,不再授人。

保和殿学士
  宋官名。政和五年(1115)置宣和殿学士,以两制充任,次年又置宣和殿大学士。宣和元年(1119),改宣和殿为保和殿,学士名亦随改。

保和郎
  宋医官阶官名。徽宗政和二年(1112),由旧医官阶官西绫锦副使改置。五年,败名保痊郎,宣和元年(1119),改名平和郎。

保合大夫
  金医散官名。正六品上。

保衡
  即“阿衡”。

保惠司
  官署名。清季商部四司之一,商部改农工商部后,改为商务司。

保嘉大夫
  金医散官名。从五品中。

保康大夫
  医散官名。金始置,从四品中。元升从三品。明废。

保林
  皇帝侍妾称号。汉保林与无涓等同处于妃嫔之第十四等,禄秩相当于百石官。《汉书·外戚传》颜师古注:“保林,言其可安众如林也。”《汉书补注》引沈钦韩云:“《晋书·愍怀太子传》:考竞,谢淑妃及太子保林……”,是东宫亦有保林称号。

保平大夫
  金医散官名。从四品下。

保全郎
  医散官名。金始置,正六品下,元升从五品。明废。

保善大夫
  金医散官名。从五品上。

保氏
  官名。一、《周礼》谓地官司徒所属有保氏,设下大夫一人,中士二人,及府、史、胥、徒等人员。旧注谓“保,安也,以道安人者也。”也师氏同为教育国子之官。二、北周依《周礼》置六官,其地官府也有保氏下大夫,正四命,以下有保氏上士。所任为规谏之责,似谏议大夫。

保顺大夫
  医散官名。金始置,从五品下。元升从四品。明废。

保宣大夫
  医散官名。金始置,从四品上。元升从三品。明废。

保颐大夫
  金医散官名。正五品上。

保义副尉
  武散官名。金始置,从九品。元升从八品。明废。

保义郎
  宋官名。徽宗政和六年(1116)定武臣官阶五十二阶,改右班殿直为保义郎,列第五十阶,低于成忠郎而高于承节郎。

保义校尉
  武散官名。金始置,正九品。元升正八品。明废。

保愈郎
  金医散官名。从六品上。

保章大夫
  司天散官名。金始置,从五品下,元升从四品。明废。

保章正
  官名。《周礼·春官宗伯》有保章氏,掌观察星辰日月的变动,辨明测知天下的吉祸福。唐取其义,于司天台设保章正(即五官保章正)二人,秩从七品上,掌编制历法及测景分至。宋司天监(元丰改制后为太史局)、辽南面官司天监,元太史院与明、清钦天监沿置,清保章正秩为正八品,乾隆十四年(1749)废。

陛下
  臣下对君主的尊称,秦以后只用以称皇帝。陛为宫殿台阶。据东汉蔡邕《独断》,谓群臣与天子言,因距离远,先呼立陛侧近臣与之言,由彼上达。陛下之称,即由此而来。

标统
  官名。清末改革兵制,每镇(师)辖二协(旅),每协辖二标(团),标的长官称统带,亦称标统。

勃极烈
  金初官号。乌古乃(1201-1274)时始设,长官皆称勃极烈,女真语意为管理众人,最高者为都勃极烈,都,意为首领。次为谙版(尊贵)勃极烈,其次为国论(贵)勃极烈,有时左、右并置,即所谓国相。此外则有忽鲁(总帅)、阿买(部落)、乙室(照看筵宴)、迭(副部族首长)、昃(第二)、移赍(第三)、阿舍(侍卫)、吴(教化)等勃极烈。熙宗行汉法、改官制后皆废。清改泽勃极烈为贝勒,为爵名。

测验浑仪刻漏所
  宋官署名。属太史局。掌浑仪台怛依测验星象,南宋属秘书省。

茶迭儿局总管府
  元官署名。属工部。掌领各种工匠造作等事。宪宗朝设置。至元十六年(1279),始置总管一员。二十七年,置同知一员。后定置达鲁花赤一员,总管一员,同知一员,知事一员,提控案牍一员,司吏四人。所属有诸司局、收支库,各置提领等官。

茶马司
  官署名。宋有都大提举茶马司,掌以川茶与西北少数民族交换马匹。明初于洮州(治今甘肃临潭)、秦州(治今甘肃天水)、河州(治今甘肃临夏)等州,清于陕西、甘肃皆置茶马司,有大使、副便等官,其职掌与前代同。清初又曾于陕、甘二省置御史专管其事,通称茶马御史。

差遣
  宋官员所任实际职务。唐后期,有时派官员以摄、判、知等名义主管不同事先。宋承唐制,加以发展,朝廷的台、省、寺、监、院等机构皆官无定员,无专职,虽有官名而不任其职,非有特殊诏令,不管本机构事务,称寄禄官。另有差遣名义,分派官员主管各部门事务,地方长官亦由京朝官以差遣名义充任。元丰改制,改变名实不符情况,但不彻底,以后仍有差遣。

差遣院
  宋官署名。太宗太平兴国六年(981)置。置少卿监以下京朝官考校、注拟差遣。淳化四年(993),并入审官院。

城门郎
  官名。隋炀帝改城门校尉为城门郎。唐沿置,掌京城、皇城(京师城内专设官署的部分,东、西、南三面有城垣,北垣即京城城垣)、宫殿诸门启闭等事,位从六品上,宋不设。

城门领
  清官名。属步军统领衙门。掌京城内城九门、外城七门城昏启闭,稽查出入。初名城门尉。乾隆十九年(1754)改城门领。满洲十八人,汉军七人,内九门各二人,外七门各一人。所属门千总汉军三十二人,每门各二人,以统辖十六门门军。

城门校尉
  官名。西汉置。掌京师城门屯兵,属官有司马、城门候(每门一人,共十二人)。东汉、魏、西晋沿置。东晋、南朝不置。北魏亦有此官。北齐卫尉寺所属机构有城门寺,置城门校尉二人,仅掌宫殿城门及仓库管钥等,职权远低于两汉城门校尉。隋城门局属于门下省,设校尉二人。炀帝改校尉为城门郎。

城守尉
  清官名。驻防旗兵将领,正三品,属驻防将军、或副都统辖,保定、沧州、太原、开封四处则为独自率兵驻防。

持书侍御史
  官名。治书侍御史的别名。

春坊
  官署名。北齐东宫官署有门下坊与典书坊。隋同。唐改门下坊为左春坊,掌侍从赞相,驳正启奏,设左庶子、中允、司议郎、左谕德、左赞善大夫等官,辖崇文馆及司经、典膳、药藏、内直、典设、宫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