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说收藏》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马未都说收藏- 第7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丝巾包过来的时候,像真的一样,非常柔软,那个皱褶、起伏都做得非常精彩。这是鼎盛时期的一个标志。嘉庆早期,就是乾隆当太上皇的时期,还生产了一批这样的瓷器。

大概是1996年的时候,我们经过拍卖买过这样一对瓶子。那时候的人对瓷器的这样的认知是非常低的。它不仅仅是一个瓶子,它是一个极为精美的工艺品。你想想它的表达能力,就是我说的以坚硬表现柔软,堪称一绝。

【道光皇帝的节俭】

清朝跨过嘉庆,到了道光就开始走下坡了。道光皇帝本身是一个勤俭著称的皇帝,在整个清朝的皇帝里,他最勤俭。因为他看到这个国家有点儿支撑不住了。他心里清楚,家里还有多少干粮,别人是不清楚的。所以,道光皇帝提倡节俭。

道光的节俭在清朝是出了名的。他自己给自己规定,就是我的衣服不洗过三遍是不能换的。你知道在乾隆时期衣服是不下水的,穿完就放弃了。我们过去的丝织和绣上的衣服一下水就容易发生颜色的蔓延,就是把别的地方染了,所以它轻易不下水。那么,道光皇帝说,他的衣服要下水三次才能换新的,可见他的勤俭程度。

清代有一种特殊的服装,可能今天去冷库的人能看到,一般都看不到,叫套裤。套裤只有两条裤腿,穿的时候套在腿上,有点儿像套袖。套裤的膝盖处特别容易磨损,穿破了以后就要打上补丁,按照宫廷的记载叫打掌。

我们一般说打掌是指鞋上,但是裤子上在膝盖上补上两个补丁叫打掌。道光皇帝自己的套裤都打掌,导致清代到道光时期形成一种时尚,就是所有的大臣,不管这个裤子新的旧的都打上一个掌。一方面取悦于皇帝,另一方面是跟上这个时尚。我们看到有些人的西装,就是新的也在胳膊肘上打上一个补丁,跟当时异曲同工。

有一天道光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曹振墉,撇了曹振墉一眼就说,〃你这个套裤上也打掌吗?〃军机大臣曹振墉以圆滑著称,早年皇帝问过他一句话说:〃鸡蛋多少钱银子一个啊?〃曹振墉一听这话就知道这事坏了,因为内务府上下都是串通的,蒙皇帝,他没法回答这鸡蛋多少钱一个。所以,他很滑头地说:〃臣自幼有病,平生不吃鸡蛋,所以不知道鸡蛋多少钱一个。〃顺理成章。但他这回不能说:〃臣自幼有病,平生不穿裤子,不知道这打掌多少钱一个。〃他只好卯足了劲儿说了一句,得需要三钱银子。道光皇帝说了一句,说:〃你那儿还是很便宜的,内务府给我打的这个掌五两银子。〃你知道,这五两银子买套裤得买多少条吗?皇帝是不知的。

我们了解了道光的这个精神面貌就知道,就知道由于粉彩的制作成本高于青花,所以到这时就衰退了。

【事愈大,心愈小】

我曾经买过一个残的粉彩方瓶,画着五色龙,口是碎的。我买的时候两块钱,卖我那个人我记得清清楚楚,他跟我说:〃这个瓶子在文化革命前是好的。文化革命抄家的时候,他眼瞅着红卫兵小将把这瓶子从他们家窗户扔出去,口撞在树上所以碎了。身子非常完整。〃卖给我的时候两块钱。这个残原碎的方瓶,在我们家窗台上摆了二十年之久。我对道光粉彩的了解,全部是通过这个瓶子。每个时代的颜色都不同,看多了就非常清楚,多了哪个颜色,少了哪个颜色;同样的颜色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比如,同样是红色,道光时期的就没有乾隆时期的红色饱满。

我当时并不知道道光是个勤俭的皇帝,我只是买了一个残破的方瓶。我想来想去,今天也是,破了也得收藏,不一定只考虑完美的,残器依然能准确地提供那个时代的文化信息。

【万寿无疆与天地一家春】

同光中兴以后,粉彩就彻底地变成了一个商品,跟艺术的距离越拉越远。政府当时重整瓷业主要是为了贸易,为了用它获取利益。同治、光绪皇帝大婚时,用的瓷器都是粉彩。同治皇帝大婚时,烧造了一大批新款瓷器,纹饰是新的,画了一些喜鹊纹。光绪皇帝大婚的时,定烧很多〃万寿无疆〃的碗盘。

晚清统治中国的实际上是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她烧造了她自己的御用粉彩瓷器,最著名的署〃大雅斋〃、 〃天地一家春〃款。大雅斋是慈禧写字作画的地方。〃天地一家春〃不是指国家、天和地一家春,是指咸丰跟慈禧他们俩人〃天地一家春〃了。

【粉彩小结】

康熙晚期,当清朝江山已成稳固气象的时候,粉彩就诞生了。通过雍正、乾隆两朝逐渐发扬光大,使它成为了瓷器中最主要的力量。以审美层次来看,粉彩处在金字塔下面的最底层,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

每一个百姓以拥有粉彩为乐趣。粉彩一扫五彩的热烈,改变了那种强势的色彩风格,变成了一种非常柔和的色彩表现。这种表现非常能适合大众的心理,尤其适合清中期到清晚期的大众心理。五彩是我们中国人创造的彩瓷,粉彩是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一种彩瓷。那么,它们本质上有什么区别呢?西方人是画油画的,我们是画国画的。国画更多是讲究写意,而西方的油画是讲究写实、逼真。所以,我们看到的十五、十六、十七世纪西方的油画都画得非常地逼真,不管是风景画还是人物画。

当粉彩模仿了西方的珐琅彩这个技法实际上是模仿了西方的油画技法。油画就讲究写实,注重阴阳向背。而我们过去的彩瓷画树、画叶子的时候,也不注重阴阳画,阴画、阳画都一样;脸上也没有阴影,只是意思到了。但是到了粉彩这一级的时候,它已经就开始注重脸上的阴暗和层次了。在追求艺术写真上,粉彩改写意为写实,非常准确地描述了翎毛走兽、花鸟鱼虫。比如,花卉,它已经开始注意阴阳向背;比如,翎毛,它注重了羽毛的质感;比如,人物,它注重了神态的表现,这些都是过去瓷器中所不能呈现的。改变中国彩瓷的表现力,粉彩是一个飞越。这个飞越显然受西方艺术的影响。

在康熙以前,中国的工艺家们没有注意到这一点。粉彩的出现,有点像苏州的评弹,余音绕梁,非常优美。刘禹锡有这样两句诗,这诗是这样写的,叫〃有此倾城好颜色,天教晚发赛诸花。〃正是这些〃晚发赛诸花〃的粉彩,在康乾盛世大量地奔赴欧洲,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外销瓷,也称贸易瓷。我们下一讲就讲贸易瓷。

23 瓷器外销 东风西渐

--外销瓷

【哥德堡号的远航】

2005年的10月2号,瑞典复制的哥德堡号从瑞典启航,第二年的7月18号抵达广州,这艘船是复制的,我们都知道当时是中瑞文化交流中的一件大事。原来的哥德堡号历史上是属于瑞典东印度公司,我们今天先了解一下〃印度公司。

中国明清时期,欧洲各国相继都成立了东印度公司。首先是葡萄牙,1587年就成立了东印度公司;1600年,英国成立了东印度公司;1602年,荷兰成立了东印度公司;1604年,法国也成立了东印度公司;1614年,丹麦成立了东印度公司;1731年,最后是瑞典成立了东印度公司。欧洲所有的强国都成立东印度公司,主要的任务就是要跟我们贸易。当时西方人认为印度以东,包括现在的日本、朝鲜、印度都属于东方,他分不太清楚,但是他主要的贸易是跟我们做的。

1738年,就是我们的乾隆三年,哥德堡号在瑞典建造,当时船身长四十多米,宽十几米,载重约一千吨。今天看都是非常大的船了。哥德堡号是瑞典东印度公司拥有的第二大远洋商船。这个船跟我们的想象有点不一样,当时船上还豢养着牛、猪、鸡、鸭,以供他远洋当中食用。牛是用来挤牛奶的,他要喝鲜牛奶。这船上一走就是一年两年,所以他一定要有鲜牛奶补充。

中国的瓷器当时通过广州口岸直接发往欧洲,这样往返一次大约需要一年半的时间。当时远航是非常辛苦的事情,有记载说:哥德堡号当时船员一百多人。启航的时候还藏进去很多人,就是偷渡,藏在船身的各个地方。一旦驶入海上,这些人就都冒头了。

那么,在整个航行中死亡率大概是百分之二十。可见远航时的辛苦和艰难。由于远航缺乏蔬菜、水果大部分人都患有缺乏维生素症,各种疾病,死了以后就直接抛到大海里,进行海葬。因为船上是不可以长时间搁着的,防止瘟疫蔓延。

【哥德堡号沉没之谜】

瑞典东印度公司有37艘商船,哥德堡号最有名。为什么呢?就因为它沉了。那沉船多了,我们历史上远洋轮船沉船是个非常正常的现象,那为什么哥德堡号又有名呢?是因为它都到家门口了,大家都看得见的时候,它沉了。1743年(乾隆八年)3月17日,哥德堡号从瑞典哥德堡港口启航,开往中国。1745年(乾隆十年)1月11日哥德堡号从广州启航回国。八个月后,当年的9月12号,哥德堡港口风平浪静,甩有欢迎英雄归来的人们,水手的家属以及各种商人,所有的人都在港口云集。距港口还有九百米,岸上的人都清晰地看到每个人的面容了,这时候哥德堡号就莫名其妙撞到一块礁石上迅速沉掉。

从1743年的3月17号到1745年的9月12号,两年半的时间,亲人盼归。到了家门口,这船居然沉了,沉得非常蹊跷。时至今天,这也是未解之谜,没有人能够解释,为什么船到了家门口所有的惊涛骇浪,所有的海上遇到的台风都扛过来了,但到了家门口沉了。有人猜测原因,说船长在公海上已经偷偷卖了一批东西,这船一靠岸货物对不上,跟清单对不上,所以只好把它沉掉。

当时哥德堡号从中国贩到瑞典这一船的货物,如果在瑞典卖掉,所获得的利润相当于瑞典一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你想,一船靠岸等于我一个国家全年的生产力,不可想像的利润。船上主要的商品就是丝绸、茶叶、陶瓷,大约有700吨。由于价值巨大就进行打捞,打捞了很小的一部分。当年估计打捞出来的东西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