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耐基口才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卡耐基口才学- 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语,把自身的信息一古脑儿全部具体倾出。它们字斟句酌,没有半点浪费。利用这个“魔术公式”可以确定必能获得听众注意,并可将焦点对准自己言语中的重点。它能避免罗嗦无趣的开场白,如:“我没有时间把这场讲演准备得很好,”或“你们的主席请我谈论这个题目时,我在想,为何他要挑选我。”听众对道歉或辨解不感兴趣,不论其是真是假。

他们要的是能导致行动上具体而实在的讲演。

这个公式对于简短谈话非常理想,因为其中有着某种程度的悬疑。当你在叙述时,听众都为你的故事所吸引,但却要等到两分钟或三分钟的热闹时间接近尾声时,才能晓得你讲演的重点所在。要是希望听众照你的要求去做,这一招更必要了。讲演者若是想要听众为某一原因而慷慨解囊,假如这样开口:“各位先生,各位女士,我来这儿要向各位每人收取五元钱。”包准不管用,众人一定争先恐后夺门而逃。可是,如果讲演者描述自己去探访“儿童医院”的时候所感到的因缺乏经济援助的病例:一个幼童在偏远的医院里,因缺乏经济援助而无法动手术……,他获得听众支持的机会就不知增加多少了。这说明为期望中的行动铺路的,正是故事和实例。

再看看列兰·史多如何利用具体的事件来使听众行动,以支持联合国儿童救援行动的:

“我祈祷自己再不必这样做。一个孩子和死亡之间只差一颗花生,还有比这更凄惨的吗?我希望各位永远不必这样做,也不必在事后永远活在这种悲惨记忆里。如果一月里哪一天,在雅典被炸弹炸得千疮百孔的工人区里,你曾听到他们的声音,见到他们的眼睛……,可是,我所留下的一切,只是半磅重的一罐花生而已。成群衣衫褴褛的孩子把我团团围住,疯狂地伸出他们的小手。更有大批的母亲,怀抱婴儿推挤挣抢……,她们把婴儿举向我,只剩下皮包骨头的小手抽搐地伸张着。我尽力使每个花生都发生大的作用。

在他们疯狂的挤拥之下,我几乎被他们撞倒。举目只见数百只手:乞求的手、绝望的手,全是瘦小得可怜的手。这里分一颗花生,那里分一颗花生,再在这里一颗,再在那里一颗。数以百计的手伸着、请求着,数以百计的眼睛闪出希望的光芒。我无力地站在那里,手中只剩下蓝色的空罐子……,啊呀,我希望这种情形永远不会发生在你身上。”

这套“魔术公式”也可以运用于写商业书信和对员工及属下作指示。母亲可以用它来激发孩子,而孩子们也会发现借它向父母要求事情很灵验。你会发觉它可在每日的生活当中,使你用它把自己的意念传达给别人。

即使在广告界,“魔术公式”也是每天都用到的。“伊弗雷迪电池公司”最近在收音机和电视上做了一系列广告,就是根据这套公式设计的。在举例的那一环节,主诗人诉说某人于深夜被困在一辆翻覆的汽车内,在把这个意外绘声绘色地详述以后,全都要求把受害者的故事说完,叙述由伊弗雷迪电池发电的手电筒如何发出光亮,为他带来援助。接着主持人言归正传,点出“重点和缘由”:购买伊弗雷迪电池,你便可以在类似的紧急事故中活命。这说明,“魔术公式”真是很管用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向听众陈述你要他们做或避免做的事情,把自己的意念具体而有效地传达给他们。

在讲演中,描述曾给你启示的一个经验,应占去大部分的讲演时间。而这些经验,又不需费时苦苦搜寻,因为它们就在你记忆的表面。我们的行为会不时地受到这些经验的引导。把这些富于经验表面的事件具体而逼真地重新勾画起来,便可把它们变成影响别人的基础。能够做到这一点,是由于人们对字句的反应方式与对真实事件的反应方式极为相同。

因而,在讲演里举例,务必将自己经验里的某部分重新再造,务使其对听众产生与自己原先感觉相同的作用,使它们让听众觉得有趣、有力。

怎样使讲演具体化,卡耐基谈了几点经验。

首先是根据单一的个人经验举例子。这种事件式的例子,若是根据曾对你的生活造成戏剧性冲击力的单一事件而建立,便会格外具有效力。事情的发生或许不超过几秒钟,可是在那短短的一刹那间,你已学到了难忘的一课。有一次,卡耐基训练班上有个人说了一个可怕的经验,是关于他想由翻覆的船边游上岸去的事情。可以相信,每个听众都下定了决心,在面对类似的状况时,要依照这位讲演者的忠告留在倾覆的般边,直到救援到来。还有一个例子,讲演者惨痛的经验是有关一个孩子和一台翻覆的电动剪草机。那个事件鲜明地刻在听众的脑海中,有个听众每遇到孩子们在电动剪草机附近徘徊时,就会自然地提高警觉。有个人把所有装着毒药的瓶子都置放于孩子拿不到的地方。而成这个行动的是一场讲演,其中详述一个母亲发狂地发觉自己的孩子昏迷在浴室里,手中抓着一瓶毒药。一件曾经教导你永远不忘的教训的个人经验,是说服性演说必备的第一要件。利用这种事件,就可以打动听众去行动。因为听众会这样推理,如若你会遭遇到,他们便也可能遭遇到,那么最好是听你的劝告,做你要他们做的事。

其次是,一开口便举出事例中的一个细节。所以要把举例做为讲演的第一步,原因之一就是要用这种具体化的演讲立即抓住听众的注意力。有些演说者未能一张口便获得注意,多是由于开讲的字句只是些陈腔滥调,或支离破碎的道歉,那是不为听众感兴趣的。

请记住这一句忠告:就从你的事例中间开始,便能立即吸引听众的注意力。

卡耐基提供的一些开场的句子,很能吸引听众的注意,如“一九四二年,我发现自己躺在医院里的病床上”;“昨天早饭时,内人正在倒咖啡……”;“去年七月,当我快速驾车下四十二号公路时……”;“突然我办公室的门打开了,我们的领班查理·范闯了进来”;“我正在湖中央钓鱼,抬头看到一艘马达船正朝我快速开来。”如果再开口讲话,使用的字句便回答了以下各问题之一:何人?何时?何地?何事?或何故?这样你便在使用世上最古老的获取注意力的沟通方式之一。“从前”是个魔术字眼,它打开了孩童式幻想的水闸,采用这样的人情趣味方式,你能一开口说话便捕捉住听众的思想。

再者,你应当使事例充满切题的细节。细节本身不具有趣味性。到处散置着家具和古董的房间不会好看,一幅图画上满是不相关的的细物,也不能让眼睛在它上头徘徊留恋。同样地,大多的无关紧要的细节也会使得交谈和当众演说成为无聊的耐力试验。在讲演中,应当只选用强调你的讲演重点和缘由的细节。倘若要告诉听众,在长途旅行前,应先检查车辆,那么你的事例中的所有细节,都应该是关于你在旅行前事先检查车辆所发生的事情。假使你谈的是如何观赏风景,或抵达目的地后在何处过夜,就只会掩蔽了重点,分散了注意。

可是,将切题的细节隐藏于具体而光彩灿烂的言语中,却是至佳方法。可依其发生情况,重造当时情景,使其历历如画般展现于听众面前。只说你从前曾因疏忽而发生意外,是拙劣的、无趣的,很难叫他们小心驾车。可是,把自己惊心动魄的经验绘成字画,使用各式各样的感觉辞藻,必能把这件事刻画在听众的意识里。举例说,这里只是一个学生进行举例的方式,它深切地指出,在冬天冰封的路上应该特别小心。

“一九四九年,就在圣诞节前的一天早上,我在印第安那州四十一号公路上往北驶,车中有内人和两个孩子。我们沿着一片平滑如镜的冰路缓行了数小时,稍稍触及驾驶盘,便使我的福特车后部滑出老远。时间一小时一小时爬得象汽车一样慢。

我们来到一处开阔的转弯处。这儿的冰雪已为太阳所融化,所以我就踩上加速器,想弥补失去的时间。其他的车子也一样,大家似乎都一片匆忙,要第一个到达芝加哥。当危险的紧张消退了,孩子们也开始在后座唱起歌来。

道路突然变为上坡,并进入一处森林地带。当汽车急驰到路顶时,我发现北边的山坡未经阳光照射,就如同一条光滑的冰河,但太迟了。我瞥见在我们前面的两辆汽车猛烈地倾向一侧,接着我们便打滑冲了出去。我们飞过路面,完全失去控制,然后落在雪地里,一直跟在我们后面的那辆车子,也滑了出来,冲向我们汽车的侧面,撞上车门,落了我们一身碎玻璃。”

这个事例的丰富细节使听众很容易将自己投射于故事中。总之,你的目的是要听众看到你原先所看到的,听到你原先所听到的,感觉你原先所感觉到的。唯一可能达到这种效果的方法,就是采用丰富的具体细节。

另外,还应注意叙述时务必使自己经验于教训再现于听众,使听众产生有具体收获的感觉。

讲演者应当使自己的描述的经验再现出来,这是讲演与它的姊妹业“表演”相近的地方。所有的大演说家都会有一种戏剧感,然而,这并非一种稀罕的、只能在雄辩家身上找到的特质。孩童们大多有这种丰富的戏剧感,我们所认识的许多人都有天赋的戏剧感,富于面部表情,善于模仿或做手势,它至少是这种无价的戏剧能力的一部分。我们多数人都有某种这样的技巧,只要稍加努力和练习,便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重叙事件时,在其中加入愈多的动作和激奋的情感,就愈能对听众造成印象。讲演不论细节多么入微,讲演者若不能以再创造的灼热感情来讲叙,终是软弱无力。你要描述一场大火吗?把消防队员与火焰搏斗时群众之间感受到的强烈、焦灼、激奋、紧张的感觉描绘给听众。你要陈述自己在水中做最后挣扎而惊恐万状的情景吗?就让听众感受到自己生命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