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日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曾国藩日记-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曾国藩冒雨去参加一个葬礼,死者名曾功杰,曾经是一个知县。但从此前此后的日记中看,曾国藩并不在意死者是谁,他在意的是能有个机会,秀一秀自己的挽联。

曾国藩酷爱替别人写挽联,挽联是一门令人惊讶的文字艺术,要用最短最短的文字,以最优雅的方式组合,将死者的一生涵盖而尽。这其中包括了总结、提练、分析及归纳等诸多思维要点。单只是文字写得好,未必搞得来,单只是有思想,也未必搞得来,非得各方面的能力兼具,这才能够写出有水准的挽联。

曾国藩善于抓住重点,敏锐的发现写挽联是一门综合性的思维,于是他下大力气琢磨这事。为了写出有水平的挽联,赢得公众认可,他甚至不惜做弊——他把每个活着的人,先把挽联替你写好,这样等你两腿一蹬,别人还在那儿苦苦琢磨,曾国藩这边高水平的挽联已经书就了。

曾国藩此生,从不做无用功,他知道每个人都是要死的,都需要挽联,所以先把挽联替你准备好,谅你到时候也无话可说。

提前做好人生的必然课题,这就是曾国藩所做的事情。

但是很不幸,有一次曾国藩的好朋友汤鹏来找他,进门发现曾国藩正将书写的文字往身后藏。汤鹏也不见外,一把夺过来:写的什么,让我看看……这一看,汤鹏顿时怒发冲冠,仰天长啸:曾国藩,你不要脸!你竟然做弊!我还活着,你就替我先把挽联写好了……

在北京城的时候,曾国藩的好友江忠源,知情重义,但凡有学子客死京城,江忠源都出钱购置棺木,托人将灵柩送回死者家乡。而曾国藩则免费替写挽联,所以北京城专门给他们俩来了一副活挽,称:江忠源包送灵柩,曾国藩包作挽联。

这虽然可笑,却有着深刻的道理:笨鸟先飞,活人先挽。所谓成功之道,无非不过是快人一步而已。

(7)算命先生会忽悠

十月十四日,晴,四妹出阁

昨夜未睡。是日黎明,送四妹出阁。父亲、母亲、余及二妹送亲,共夫七十八名,并朱家来夫百一十二名。日中,饭黄巢山。夜,宿梓门桥。早,与朱家约黄巢山媒轿来往及亲轿来往共四餐,皆余家办;紫门桥来往四餐,皆朱家办。四妹出阁,哭甚哀,余亦甚难为情。

曾国藩继续投入到他的家庭事务中去,这种奔忙能够让他从思考的重负中,获得解脱性的快感。

这则日记,透露给我们的最重要信息,不是四妹妹出嫁,而是曾国藩对日常礼仪细节的关注。这应该是曾国藩首次面对的一次规模性社会组织活动,总计112名轿夫的往来餐饭,是一个需要仔细揣摩的大事。《史记》中有一段相关类此的记载,说是秦末楚霸王项羽的叔叔项梁起事,跟随他的人都安排了官职,但却有一个人没有得到官位。此人就去找项梁说理,却不想项梁说:以前咱们在乡下的时候,曾有一次让你主持乡事,你却没有能办妥当,可见你这人水平不是一般的差,所以不能让你承担更多责任。

曾国藩是个读书人,应该知道这个故事。而且从日记的记载上来看,他真的意识到了这次事情的重要性,尤以轿夫几顿饭的安排重点提到,正表明了他丝毫不敢懈怠于心。

这112名轿夫的餐事安排,成为了曾国藩人生首次的管理能力试水,也为他增长了最宝贵的管理经验。许多事情,除非你亲自经历过,否则是很难以想象出具体而微的细节的。所谓细节决定成败,这个道理,曾国藩知道的更早。

十月甘六日,晴,叔父高轩欲以温甫为嗣。

以三弟温甫出抚与叔父高轩为嗣。先是,温甫少时,星者言其当作叔父义儿乃得长生,乡俗呼干爷也。后叔父无子,婶母病十馀年,祖父屡次欲以温甫出抚,未果。本年七月,叔父以见嘱托,母亲不允,至是再四劝谐。是日请族戚四席。

这里又有一桩似乎无关紧要,实则很重大的事件,三弟曾国华的过继。

如前所述,曾国藩兄弟姐妹九人,排老大的大姐嫁的最惨,刚嫁过门丈夫就精神错乱,从此苦寒一生。曾国藩排第二,但他是长子,所以上面的大姐不作数,他被称为大哥。

二弟曾国潢,字澄候,比哥哥曾国藩小9岁,是曾国藩日记家书中经常提及的澄弟。

三弟曾国华,字温甫,比曾国藩小11岁。日记记载说,曾国华小时候,有算命先生说这孩子夭寿,但如果让曾国华过继给叔叔曾骥云的话,就能够长命百岁。日记中明显有些事情被忽略了,这个算命先生的话,为曾国藩的母亲所拒绝,明摆着,这是曾骥云自己没儿子,所以买通了个算命先生来忽悠,却被大嫂一眼看穿了的缘故。

而曾骥云没有儿子,务须过继大哥的儿子以后快,也好让自己的晚年有个依靠。再者大哥曾麟书这边已经有一堆的儿子,不差这一个,为什么要这样固执呢?

这样,曾家人就陷入了幸福的争端之中,一直争执到这一天,才算是争执出个眉目来,于是家人愉快摆宴相庆。

除澄弟、温弟外,接下来的是四弟曾国荃,字沅浦,他比曾国藩小13岁,与曾国藩有着一种神奇的心灵感应。曾有一次,曾国藩梦到他战死,而嚎淘大哭把自己哭醒,还有一次,曾国荃在战场上嘴唇受伤,而曾国藩则整日坐卧不宁,神思不定。事实上,曾国荃已经构成了曾国藩的另一个人格,寄望着他对家族的全部预期,所以才会有若许之多的灵异事件。

曾国荃被曾国藩称为沅弟,而五弟曾国葆,字季洪,比曾国藩小17岁,后来他改名叫曾贞幹,字事恒。他被曾国藩称为季弟。

此外,按照家族的大排行,二弟澄弟曾国潢,又称四弟;三弟温弟曾国华,又称六弟;四弟沅弟曾国荃,又称九弟,他也是历史上最经常提到的曾老九。最小的四弟季弟曾贞幹,他仍然被称为季弟。

这是曾国藩的家事,并因为曾国藩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不惟是构成了国事,也构成了历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8)失踪的坟墓

十一月初二日,晴,寅刻得一子。

是日,起行进京,寅刻生一子。二月初一,儿子桢第夭后,内人不时啼泣,昨夜涕零不止也。九世祖妣屈太孺入葬衡阳白果鸡公头周人入屋后,后失挂扫。今年祖父至白果,寻出。本日,合族走坟上竖碑,共百馀人,在余家同云,夜宿白果。下半日阴,北风。

就在头胎儿子曾纪第死的这一年,又一个儿子曾纪泽出生了。

曾纪泽,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不俗的贡献,史学家最经常提到的是,他在中俄谈判桌上据理力争,维护了国家权益。但曾纪泽的历史作用,并不止这些。

早在1816年的时候,那时是嘉庆二十一年,英国派使臣亚墨尔斯来北京,中方要求亚墨尔斯一行趴地下磕头跪拜,亚墨尔斯斥之为发神经,说这种跪拜已经超出了正常礼节的范畴,属于最明显不过的人身羞辱,断然拒绝。

当时的嘉庆皇帝怒不可竭,立即给英国发了一道圣旨,斥责英国不服王化,勒令其悬崖勒马,否则天朝大军若到,英国必成齑粉,莫谓言之不予也,诸如此类。可不曾想,当时英国人没人懂中文,没人能看明白这封怪东西上面写的内容,结果圣旨被英国人塞在外交部的角落里,封存了整整70年。直到曾纪泽使英,看英国人实在可怜,才替他们翻译了过来。

总之,曾国藩的家人,从此走向了世界,到民国时,曾国藩的曾孙女儿曾宝荪,甚至是在英国长大,接受的是贵族仕女教育。这就是知识与思想的价值,当中国仍然停滞在旧有的农耕时代时,曾国藩一家却始终是跟随历史而行进。

日记里也提到了曾国藩妻子、欧阳夫人在曾纪泽出生后的表现。欧阳夫人虽然出身于书香世家,但从她留下来的文字看,她称不上才女,只是一位典型的民间女子。曾纪泽的出生并没有让她摆脱失去头胎儿子的痛苦,相反,这让她更加沉浸在痛苦之中,仍然是“涕零不止”。

很明显,欧阳夫人的心态有些失衡,这时候,做丈夫的应该细心的体慰妻子,但曾国藩显然不是太懂得这些,心思也没有放在这上面。

曾国藩的心思,放在曾家九世族那失踪的坟墓上。此前曾家是乡下一介农夫,但从曾国藩开始,家世已经大为不同。所以曾家人开始寻找这座失踪的坟墓,并成功的从荒山野岭中将坟墓找到。

说过了,曾国藩不唯是属于妻子,他更多的属于曾氏族人。

十一月十三日,阴,议定修谱事。

住白庐家。白庐之尊人名衍咏,号雩台,尝请于有司求为莱芜候世袭翰博。后又倡修曾子庙,求为曾氏南宗子。曾氏有修谱者就之余家议续谱,本年六月有成议。至是,余与家叔及上增叔同至仙舫、白庐家订修谱事,议每丁出钱百三十文;翰博印谱一部,圆印谱三部外,需谱者每部钱四千文。白庐之母丁氏,本年余曾为作寿屏也。

正是这样,出人头地的曾国藩,承载着曾氏族门光大复兴的重要历史使命。所以重修曾氏家谱,就成为了一桩必不可少的工作。

在这里,曾国藩再度关注事件的细节部分。

这里提到修订族谱,是让每户人家掏钱,而如果想收藏这本族谱,还要出更多的钱。这让曾国藩明确了这样一件事:

他曾国藩,就是一个社会活动的组织者,他两手空空,全部的资源来自于社会群体本身。钱需要大家来掏,事情也需要大家来做,社会组织者不是救世主,他不可能拯救任何一个人。相反,社会组织者是从社会本身获取利益。

这个道理听起来简单,但实际上只有社会组织者才真正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这个道理简述起来,就一句话:任何人也不要期望从政治家那里获得任何东西,相反,大众才是政治家汲取财富的唯一源泉。

(9)不幸弄假成真

十二月初七日,晴,霁,夜与啸山登岸步月。

由陈池望逆风行六十里,至鹿角。夜,与啸山登岸步月。积雪未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