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人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智者人际- 第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种行为在我们看来,韩某是放不下那段情,被心魔所缚。人生之中的离离合合本是常事。如果还有机会再重新开始,那么也不必用这么激烈的手段;如果情已逝,缘已尽,再多的动作也是枉然。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怎么也不会是你的。命里有时终需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我们可以做到的,就是珍惜眼前人。

第73节:快乐相处

某日,无德禅师正在院子里锄草,迎面走过来三位信徒,向他施礼,说道:“人们都说佛教能够解除人生的痛苦,但我们信佛多年,却并不觉得快乐,这是怎么回事呢?”

无德禅师放下锄头,安详地看着他们说:“想快乐并不难,首先要弄明白为什么活着。”三位信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没料到无德禅师会向他们提出问题。过了片刻,甲说:“人总不能死吧!死亡太可怕了,所以人要活着。”乙说:“我现在拼命地劳动,就是为了老的时候能够享受到粮食满仓、子孙满堂的生活。”丙说:“我可没你那么高的奢望。我必须活着,否则一家老小靠谁养活呢?”

无德禅师笑着说:“怪不得你们得不到快乐,你们想到的只是死亡、年老、被迫劳动,不是理想、信念和责任。没有理想、信念和责任的生活当然是很疲劳、很累的了。”信徒们不以为然地说:“理想、信念和责任,说说倒是很容易,但总不能当饭吃吧!”无德禅师说:“那你们说有了什么才能快乐呢?”甲说:“有了名誉,就有一切,就能快乐。”乙说:“有了爱情,才有快乐。”丙说:“有了金钱,就能快乐。”

无德禅师说:“那我提个问题:为什么有人有了名誉却很烦恼,有了爱情却很痛苦,有了金钱却很忧虑呢?”信徒们无言以对。无德禅师说:“理想、信念和责任并不是空洞的,而是体现在人们每时每刻的生活中。必须改变生活的观念、态度,生活本身才能有所变化。名誉要服务于大众,才有快乐;爱情要奉献于他人,才有意义;金钱要布施于穷人,才有价值,这种生活才是真正快乐的生活。”

《无德禅师》

俗语里有“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或“我跟你很有缘”、“我和你说话很累”的话。在人际交往的过程里,人们往往因着不同的人、环境和主题而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人际之间的关系也随着每一次的交往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及反应:有人可能是“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四回成至交”;有异性朋友可能第一次见面就彼此来了“感觉”,遂发展成恋爱关系;也有人可能第一次谈话不投机,性格迥异,便草草收场,以后再也不联系了。

这是因为在人际互动的过程里,除双方的价值观与信念(或称心态)的差异影响沟通的效果与品质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非理性的元素能导致沟通质量的高与低,那就是——沟通中的双方心灵的开放程度及对对方心理需求的滋养与满足状态。如双方在谈话或任何形式的互动里,能最大限度的开放自己的心理与情感空间,势必带给对方在人性深处更多的了解、理解及共鸣,这对心理健康的支持是非常有助益的。如果二人的价值观与信念有较多的“交集”,再加上坦诚的心理互动,将会带来他们合作与友谊的“双丰收”!即使二人的价值观及信念的差异较大,不能共事合作,至少也能促使双方发展良好的友谊。

良好的人际关系一直是每个人所期盼的,人人都希望能与别人自在、愉快的相处,享受友情的芬芳。然而,却有不少人无法达到此目标。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对自已缺乏信心,不敢自我肯定,表现退缩封闭的行为,即是负面的自我概念所形成;其次是对人际关系存在着似是而非的非理性想法;三是缺乏有效的沟通态度与行为。

为什么有的人不能从人际交往中得到快乐?人是社会的动物,人际交往是我们每个人的一种需要。在人际交往中,过分留心、处处算计、总怕吃亏上当,这当然得不到快乐。可以说,这样的人还没有领悟人际交往的真正内涵,因此他无法体验到交往中的快乐。两人互相交换一个苹果,还是一人一个苹果,两人互相交换一个主意,一人就有了两个主意,这个例子是交往内涵的一个体现。此外,交往的意义还在于增大个人的心理空间,减少彼此的心理距离,建立“我们感”。这些都是人的一种心理需要、社会需求。

消极的情绪,如不快、痛苦、愤怒、失望等,会影响人际交往的正常进行,这点不言而喻。这些消极情绪的产生,可能来自某种压力、或者受挫、或是某种丧失。每个人都要学会在生活中对付这些不良情绪,这也是个人成长的一种重要表现。

现代社会主张个性独立,人际交往也日益复杂,如果说在一些场合,或和某些人的临时性的交往需要一些表面的客套、应酬,那么,建立和发展深入持久的人际交往,最重要的是坦诚相见、表达真实的自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人们并不喜欢那些假扮的圣人。当然,如果是自己身上存在着明显的缺点,理应努力克服和改正。人们在人际交往中不断审视、认识自己和他人,不断领悟人生,这是人际交往的内涵之所在。

第74节:获得快乐的方法

有一位年轻的婆罗门,来到佛陀的住处,请教佛陀:“世尊,一般在家俗人应该怎能样做,才能在这辈子里得到平安和快乐呢?”

佛陀对婆罗门说:“有四种办法。这就是方便具足、守护具足、善知识具足、正命具足。什么叫做方便具足呢?就是要有各种谋生的技术,比如种田、经商、写作、绘画、计算的技术,没有技术,没有技术要努力学习、掌握;什么叫守护具足?就是对自已苦心经营所得的金银财物,能善自处理,不让天灾人祸、刀兵水火夺了去;善知识具足是指不放逸、不虚妄、不凶险,对于未生之忧苦,能令不生,已生忧苦,能令开觉。对于未生之喜乐,能令带生,已生喜乐,护持不失;至于正命具足呢?就是金钱收支要经常保持平衡。多出少入不好,少出多入也不好。自已没有钱财使用而广为散用,这是愚痴贪欲,不顾其后。财物丰厚,却不知使用,也是愚痴。在家之人,如能时时刻刻做到上面说的四件事情,就能获得此生的安乐。” 据《阿含经》

如果这个世界上人人都成为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政治家、教育家等,那么对于社会来说,也许并不是什么福音。君不见,有多少背负盛名之人其实都是空有其名?他们从不施益造福,只求自己袋满肠肥。比起这些欺世盗名之徒,许许多多的普通人的知足常乐不失为是一种独善其身的生活形式。

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中,曾留下了多少成功者志得意满的笑声,但如今还不是荒坟青草长、黄土埋枯骨?忙忙碌碌追名逐利不会实现人生价值,一本厚厚的支票册,一长串阿拉伯数字的符号也不能看作是一个人的成功标志。惟有快乐的生活、健康的身体才是人生最大的收获。

如何获得快乐呢?佛教的人生观,尽管最终都以劝导人们信佛为根本,但它的思想对人们的启迪意义是朴素而深远的。如上面的这个故事,不外乎说人在世间要自力更生,要有特长,有本事,懂得守护自己的钱财,做到收支平衡,量入为出,等等。这个理念又不同于一般的人生哲学,劝导人们必须善于安心、知足,凡事要想开一些,这就是“善知识具足”。这是一种安心之道,从这个意义上说,故事所主张的获得快乐的方法,更加符合现实生活的情势。试想,一个人如果没有一技之长,不会理财,却又虚妄、放逸,如何获得快乐?如何生活得心安?

第75节:牺牲小我,成就大我

释迦牟尼佛过去行菩萨道的时候,名叫大萨他婆。

一回,大萨他婆同着一伙商人,坐船渡海,中途,忽然一阵暴风巨浪袭来,船被击坏了,海水直涌坐舱,眼看就要沉没了。众商人面面相望,急得无路呼救了。

正是危急的当儿,大萨他婆心想:“听说,大海不沉死尸的!唔,就这样办吧!”于是,就向众商人唤道: “不怕!我救大伙儿出海啊!来吧!快,快!快抓牢我的头发手脚呀!”

众商人一听这个呼声,睁开了希望眼光,争先恐后地紧紧抓住大萨他婆全身各个部分了。大萨他婆,待他们全抓牢稳当了,便将快刀慷慨地自杀了!

即时,大风吹将大萨他婆的尸体若浮囊似地抵达海岸;就这么,使一伙商人完全脱险!

据《大智度论》

在2003年春夏之交“SARS”肆虐的日子里,曾在报章上读到一则文章,这样解释可怕的“SARS”:S表示sacrifice(牺牲)——牺牲小我,完成大我;A表示appreciation(欣赏)——欣赏别人为我做的一切,互相宽容、谅解;R表示reflection(反思)——反思人生的意义;S表示support(支持)——互相支持,共渡难关。

面对非典这个张牙舞爪的恶魔,人们虽然感到了恐惧,但并没有被它吓倒,依然保持着乐观的情绪。如此解读SARS,是字面上的一种幽默联想,不过,从深层而言,这次非典灾害确实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益的思索。灾害带来了危险和损失,这不容否认,但坏事也不全然是灰色,其中也包含向好的方面转化的积极因素。

牺牲小我,成就大我,是一种牺牲精神、奉献精神,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在危难的时刻,我们认识到牺牲精神、奉献精神今天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没有那么多可爱的白衣战士坚持在一线,没有那么多科研人员加班加点研究治疗方法,没有那么多无名的英雄做坚强的后援,非典带来的损失会更大,后果会更严重。牺牲小我,实现大我,为人民和社会的利益奉献一切永远不会过时。

欣赏别人为我所做的事情,多一些谅解和宽容。学会欣赏,学会尊重、学会谅解和宽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