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之道》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学习之道-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事,那么当他错过了第一个获胜机会的话就会萎靡不振。如果一个体操运动员或芭蕾演员被告知,她的自我价值离不开她那完美、苗条的身材,那么以后她怎样来处理伤痛,结束短暂的职业生涯后又将如何对待自己的生活?如果一位商人一直要培育、维护一个完美的形象,那么她又如何能从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呢?

回想起自己的象棋生涯,我记得当初的失败,以及从失败中所学到的东西;我记得首场冠军大赛输给了大卫·阿内特;我记得在美国青年赛(21岁以下)上很快输掉了比赛,直到一年后才在这一赛事上取胜;之后就是在匈牙利赛格德举办的国际象棋大赛(18岁以下)上的最后一轮比赛。我在一号棋桌旁,与一位俄罗斯人争夺全球冠军头衔,当时距离梦想仅一步之遥,对手建议平局,共同分享荣耀。我所要做的就是握手言和,但我还是拒绝了,想决出个胜负,最后却输了比赛,这对我打击不小。我生命中的这些时刻都饱含着痛苦,但正是这些痛苦的经历让我更有勇气,也拥有了更光明的前途。这些挫折教会我如何取得成功。让我始终稳步前行的是我对学习的热爱,这在我6岁时第一堂象棋课上就在我心中深深地扎了根。

第四章 爱上学习

赢得首个全国冠军后,我的象棋生涯开始冲劲十足。对象棋的激|情与热爱激励着我不断学习,再创佳绩。从9岁到17岁,我一直是全国同龄人中的顶级棋手。我赢得了8个个人全国冠军头衔,带领学校赢得了7个团队全国冠军,并代表美国参加了6次世界大赛。在这几年里,我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随着我对象棋精髓的深入了解,象棋艺术已成为一扇令人兴奋的自我探寻之窗。

那些年来我成功的关键原因就是棋如其人,在棋盘上表达最真实的自我。我本性喜欢闹腾,棋局越乱我越拿手。我向来喜欢雷雨、暴雪、飓风、怒海和鲨鱼区。自孩提时代起,残酷的环境更能激励我,作为一名年轻的棋手,我总能将关键比赛带入极其复杂的棋局,因为我有自信能超越对手,更有效地走出混乱局势。看似不合理的棋局我却经常能感觉到它内在的逻辑性——令人兴奋的象棋赛感觉像是在探寻暗藏的和谐状态。我是一个随性的人,不受心理因素影响,总是追求创新与飞跃。

无论是在哪个行业,体育也好,商业谈判乃至总统选举辩论也罢,对于一个顶级对手而言,最关键的优势之一就是掌控全局基调的能力。我的许多年轻对手们都更喜欢掌控棋局。他们根据牢记的棋局和我对抗,一遍遍地重复着开局篇。他们在意评分,计算着下一个成绩对自己的全国排名会有什么影响,这种务实的性格让他们在面对复杂混乱的棋局时无所适从,而我却是恰好相反。由于我接受了正规的象棋教育,并且出于对残局和疯狂中局的热爱,我通常能够把棋局导向自己拿手的方面。

我10岁那年事情开始有点复杂了,我几乎只参加成|人赛事,只在全国及全球比赛中与小孩子一起下棋。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因为经验丰富的比赛选手们经常能把棋局引向一场封闭的、有战略的战斗,这可不是我拿手的。在挖掘自身优势的同时,我还必须得表现出高端象棋中更抽象的因素,这样才能与更具经验的高手们进行超水平对决。肌肉受压迫后会更加强健,而好的棋手也会逐步提升对手水平。成|人象棋世界让我成长很快,让我时刻反省,不断发现自身需要改进的缺点。和大人下棋有个好处就是,参加校园全国赛时信心十足——对手不过是些小孩子罢了。

参加公开赛也让我不得不承受另一个问题:耐力。在校园比赛中,一场象棋比赛很少会超出3个小时,而大多数成|人赛中,每位选手必须要在2小时内走完前四十着(限时4小时)。之后一个小时再让每位选手走20着。如果棋着到位了,那么比赛可以无限期地进行下去,这对一个小孩子而说无异是“无期徒刑”。年纪大一点的棋手深知小孩子在长时间比赛里耐力不足,因此他们有时会故意拖时间,把我拖疲。一次在费城比赛,一个粗鲁的家伙竟和我下了9个多小时。我当时才10岁,他坐在棋盘旁拖时间,简单的几着也得走上45分钟。这太恐怖了,但从中也学到了教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必须培养“头脑马拉松”能力。

象棋是一个永恒的挑战。在整个象棋生涯中,父亲和我不断寻找实力超群的对手,因此即使我能主宰校园赛场,但输棋也是家常便饭了。我相信这对于维持一个健康的比赛观念非常重要。尽管肩负的压力很大,但失败的恐惧感远不如比赛的激|情更能影响到我。在我看来,在赢得首个冠军头衔前痛失的那场比赛让我开始了“风险竞技”。

这并不是说失败不曾让我伤心。在象棋比赛中被人击败尤其会让人感到痛楚。在比赛的过程中,每位棋手都将他的战术、策略、情感、体能、精神百分之百地用了出来,大脑因一个个高难度挑战而高度警惕,思维能力大大拓展,几小时不间断的专注思考使整个身体疲惫不堪。在一场激烈的象棋争夺战中,会有动荡起伏,会有几近失手,会有虎口逃生,也会有精准回击。当你的棋局在灾难的边缘挣扎时,你会感觉你的生命也遭遇危机。当你赢棋时,你就又一次存活下来;当你输棋时,就像有人把你的心挖出来并在上面猛踩。这并不夸张,输棋就是这么残忍。

这样就带来一个危险,表面看来像是“渐进理论”,实则不然。我曾看到很多人在不同的领域里运用着某种“过程至上”理念,并将其转化为“从未尽全力”或“我根本不在乎结果”这类借口。他们自诩已达到“无我之境”,只关注学习,不在乎结果,但这只是他们不敢直视自己的借口罢了。过程与目标的关系非常微妙,在此我想要认真说一下我对这个问题的感受。

读一些有关“整体”与“渐进”理论的对比研究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小孩子不应该有胜败的概念。我并不认同这一观点。如果这个小孩子在此后的人生里有了某种雄心壮志,一心想在某一领域中追求卓越,那么他在突然遇到困难时就会缺乏相应的处理能力。只专注于结果这当然不对,但如果能与长期理念保持平衡的话,短期目标就可以是比较有效的发展工具。过多的逃避结果可谓坏处多多。成功的道路绝非一帆风顺,否则岂不是人人都能当上冠军,因此我们需要做好充足的思想准备,应对沿途上的种种挑战,而真的遇到问题时,学会游泳的唯一办法就是下水。

我认识一个很聪明的小棋手,名叫丹尼,现在我们来看一下丹尼妈妈这期间的切身感受。这个7岁的小男孩很热爱象棋,一心用在了这上面。每天都要学习半个小时象棋,在网上下棋,每周到专家那儿听一次课。最近他开始参加校园象棋比赛,妈妈发现,因为比赛气氛,自己的心情也大受影响,起伏不定。她自己的状态因丹尼的输赢而上下波动。这位女性非常优秀、敏感、聪慧,她不想给儿子增加额外的负担。她对整体/渐进态势非常留意,所以丹尼输棋时,她就想告诉他输了没关系。但这很显然是有关系的。他输了棋,人也很伤心。告诉他这没关系无异于是在侮辱他的智商。那她应该怎么做?

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的这一状况在各行各业里都可以看到,而遇到这种情况时,大多数时候我们都自己做主。我们如何平衡长期过程与短期目标以及不可避免的挫败?言归正传。丹尼是个很聪明的孩子,并决定目前要把全部心思都用在象棋上。他喜欢接受其他年轻人的正面挑战,也喜欢每天都能有更多、更精准的想法。一个很棒的对手能让我们看到自己的不足,推动我们达到自身的极限。丹尼参加比赛是件好事,但最关键的一点是,他的心态要健康。

首先,正如前一章所述,丹尼妈妈每天应该针对丹尼的努力而不是结果做出反馈,这样她就可以帮助丹尼建立一种“过程第一”的理念。她应该表扬丹尼的专注、这一天的努力练习以及所吸取的教训。当他赢得比赛时,聚光灯应聚焦那一刻以及之后的道路,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荣耀上。另一方面,让小孩子(大人也是如此)享受胜利的喜悦不是坏事。父母不应该像机器人那样,看着小孩子兴奋得上蹿下跳,还要板着个脸说些“学习的路还很长”这种陈词滥调。我们经过辛勤努力而在某方面取得了成功,这时我们就有权享受成功的美妙滋味。在我看来,关键是要意识到,成功的美妙只是瞬间的感觉。甚至在我们吸气时它就走远了。在做深呼吸时,我们充分享受了成功的味道,之后呼气、吸收此次的教训并向着下一段旅程迈进。

丹尼失败时,问题就棘手多了。现在,他哭着从比赛室中走了出来。他全心投入却输了比赛。这一刻,他妈妈应该怎样处理?首先,她不应该说这没关系,因为丹尼心里比谁都清楚这有关系,这种谎言只会让他更加痛苦。如果没有关系的话,那为什么他还要努力去赢?为什么他要学习象棋,把周末都用在这些比赛上面?这有关系,丹尼心里很清楚这一点。因此,理解才是第一步。

我认为,这位妈妈应该先给儿子一个拥抱。如果他在哭的话,让他在她肩膀上哭个够。她应该告诉他,他让她感到多么自豪。她应告诉丹尼,伤心一点没关系,她非常理解,也非常爱他。失望是成功之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过了一会儿,等丹尼平静下来了,她可以问他比赛的状况。希望他们之前经常有过这类交谈,这样丹尼就知道他妈妈问的是心理方面,而不是棋路(几乎所有的失误都包括技术和心理因素,而技术的因素可以留到日后研究比赛时再说)。他是不是分心了?是不是走进了一个连环局,犯下了一连串的错误?是不是太自负了,或者没有耐心?是不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