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能源强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超级能源强国- 第45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能有一台先进的设备,对一个实验室来说,不啻于节省一年半载的时间,解放三五名优秀的研究人员。

这样的设备,大家怎么可能不去抢。

研究员也许可以暂时忽视金钱的回报,将目标放在建功立业,或者探索未知的角度上,但不管怎么说,研究员终究是有追求的。而在现代科学面前,设备都是追求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载具。

大华实验室之所以能够汇聚大量的研究员,能够得到如王赟这样的强悍研究员,一半以上的原因,是大华实业的研究资金投入的够多,而这些资金中的大部分,是要体现在设备上的。

90年代的研究设备的价格还不算太夸张,几百万一台的装备,就足够国家级实验室使用了。大华实业每年数亿元的经费,能够支持几百个项目,几十个研究实体,平均到每个研究实体,也就是百万的规模。

尽管如此,这也是正在收缩状态下的中国研究集团不能比拟的。几百万的经费对大多数研究院来说,不光要维持项目运行,还要养活上百名无所事事的机构附属人员,许多以前的大单位,兴许发个工资就没钱了,更别说购买新设备了。

王赟以前也是四处寻找设备的一员,此时阔气了,心态仍旧是以前的心态,只是甩手说:“别说没用的,少了哪个不见,碳纤维研究所都玩不转,没有不关键的部件。”

说着话,姚泽凡已经把离心机翻了出来,瞅了两眼上面的符号,他就是一声嚎叫:怎么比我们的先进两代?

“你们实验室的设备老化了吧。”边上一人说。

“对啊,不能就不管我们了吧。”姚泽凡盯着地上的T160的编号,馋的双眼冒光:“我们三次采油所的离心机都是人家80年代初的产品了,其实也能用,还挺好用的,要不咱先换换?”

“想都别想。”王赟斩钉截铁的说着话,不顾地上的箱子落灰,招呼一个助理过来,就用蛮力抱起它,放在大推车上,嘱咐道:“中间不要停,直接送到实验室,实验室里要留人,谁来都不好使,除了我之外,不许把仪器转交任何人。”

“明白。”助理研究员是今年刚毕业的大学生,虽然经验很少,也知道设备的重要,他用少年先锋队员似的警惕的眼神看着周围。

93年的大华实业,无论是研究素质,同事水平还是个人待遇,甚至是社会地位,都比穷飕飕的中科院等机构要强。大华实业的人事部门已经开始面向全国的研究机构做人事档案,通常被他们选中的研究员,鲜有不能挖角的。这种情况下,大华几乎能顺利的招募每一个他们需要的毕业生,而激烈的内部竞争,差不多从他们进入大华以后就开始了,每个人,无论是大牛小牛还是普通牛,都要竭尽全力的参与竞争,否则就有可能被淘汰到下属分公司,或者关联企业去。

年轻人的眼中,往往闪烁着更多的竞争火花。

姚泽凡望着装载着离心机的木箱消失,叹声道:“我们的设备申请就没有通过,人比人气死人啊。”

王赟笑笑,道:“不错了,我印象里,三次采油所的编制都不是大华实验室里的吧,苏董愿意提供设备,不错了。”

“怎么不是大华的,我的编制就转成大华的了,三次采油所里面,七成研究员是大华的编制。而且,三次采油所的全部专利和研究成果的所有权都是属于大华实业的,胜利油田只有免费的使用权,且不能转让,这和大华实验室的研究所有什么区别?”

王赟的想法单纯,道:“不管怎么算,总有三成不是的,胜利油田现在几乎不提供经费了吧,你们还有三成落在胜利油田那里,总是要有点区别的吧。”

王赟其实没怎么考虑这件事,随口就说了出来。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姚泽凡登时就琢磨起来了:大华和胜利油田现在的关系好,不分彼此也没事,以后林总要升总经理了,但总有退的时候。苏董才多大年纪,怕是还有几十年好活……呸呸……万一有点芥蒂,还真不奇怪。

这么琢磨着,他的心思就动了起来:要不,真的结束合作关系,彻底转到大华这边来?

现在不愿意到大华来的,多是50岁以上的临退休研究员。他们有医疗保险和退休金的考虑。大华实业的规模毕竟不能和国家相比,谁都担心有个万一……

但是,如果以大华实验室的名义,把这些人转聘过来,倒不是不行。

姚泽凡想的多了,却是对后面的设备不关心了。

设备搬运只要大半天的时间就完成了,安装却是个慢功夫。许多设备为了追求精度和稳定性,都是要用钻头接地的。有过分的,要浇筑混凝土才行。测水平测垂直更是理所当然的,躲开阳光或者安装绒布等等要求,也是各有不同,施工的进度是想快都快不起来。

因此,大部分的设备在确定了位置以后,再想迁移都非常困难,设计和安装的要求就高多了。

为了避免失误,王赟吃住都在实验室里。其他的助理研究员,以及新招募的研究员也是一个模子,边盯着边帮忙,就想让施工进度快一点。

一个星期左右。两台纺丝机首先就位,接着是重中之重的高温裂解炉。

王赟立刻开始准备实验设计,上厕所的时间都要用来思考,回家什么的更是抛掷脑后,逼的他老婆只能每天来送饭。

在这样的氛围下,碳纤维所出人意料的只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就开始了工作。

王赟心里憋着一股劲:他要在苏董下次询问以前,就做出各向异性的碳纤维。只要成本维持到目前的水平,以各向异性的沥青基碳纤维的质素,一定能成为大华实验室新一代的摇钱树吧,就像是资金充沛的海上石油研究所一样!

到了那时候,谁敢说新成立的碳纤维研究所名不副实!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王赟根本没有吝啬研究经费的意思。在设备齐全的情况下,火力全开,这边还在用1100度的高温对石油直馏渣油进行高温裂解,那边就开始将1000度的裂解沥青调制成纺丝用的沥青。再一边,简单两段热处理的联炭法又开始试验,溶剂抽提法的埃克森法则开始准备资料……

早在加入大华实业以前,王赟就开始研究碳纤维了。事实上,中国本身就是研究碳纤维很早的国家,50年代的时候,中国就有了专门有关碳纤维的项目组。那个时候是以追踪研究为主要目标,可惜的是,到了90年代,中国进行的仍然是追踪研究。

碳纤维的研究太贵了,而国家需要研究的东西又太多了,哪一样都少不了。只有大华实业这样的私人公司,才可以不用考虑门类齐全,一门心思的搞自己的深入研究。

王赟以前多是在纸面上研究碳纤维,实验多半是在脑袋里一遍又一边的做。加入大华实业以后,碳纤维的项目组也不是资金无限的,只能先做简单的同向异性的沥青基碳纤维。而他存在抽屉里的研究计划,已经不知修改了多少遍。

有了研究所级别的经费注入,王赟哪里忍得住,如今外部条件齐全了,内部又拧成了一股绳,以前的种种设想,一一在试验中得到验证,实验进度一日千里,进一步的刺激了他们。

大华总部的财务部门不得不连续提醒王赟:注意开支!要不是只有身在阿拉木图的苏城才有取消研究所的研究计划的权限,总部说不定就会卡住王赟,即使如此,超常规的学术委员会也立刻成立,开始考察王赟的研究。

苏城知道此事,但也保持着沉默。而在他明确表态以前,碳纤维研究所的确争分夺秒的想要拿出成绩来。

早一天研究出各向异性的碳纤维,都可能带来数以百万计的收益。对一个新的研究所来说,这就是硬梆梆的业绩。对新晋研究员们来说,这也是他们进入“特殊贡献”名单的最好的投名状。

……

第四百九十八章 无薪实习生

“第4组,第27次实验。原料:乙烯裂解焦油。工序:常减压闪蒸、气提、短程蒸馏。控制点:反应温度和压力……”助理研究员就像影场记似的,将新一次试验的要素都念了出来。同时,他和其他研究员都忙忙碌碌的开始做准备。

“开始吧。”王赟没什么啰嗦的话,低头看看自己的本子,就盯着助理研究员们开始工作。

连日来的重复试验,虽然得到了许都令人振奋的数据,但是,不断的重复永远是最容易消磨兴致的东西。

仅仅是乙烯裂解焦油的实验,王赟就安排了两组,一项项的做下来,的确不轻松,好在碳纤维研究所的人员增加很快,才勉强坚持下来。

一个好的团队,除了主要的研究员以外,还必须有大量的默默无闻的研究员做奉献,他们要关注试验中的每一个细致的点,完成所有的准备工作和大部分的实验工作,以及必不可少的实验记录。

为了同时进行数组实验,王赟除了大华实验室招聘的研究员以外,还不得不从各大高校招来了一群无薪的实习助手,只给予他们几十元的补贴,凭着这样的法子,王赟才能在有限的经费里,弄到几百人的团队。

在碳纤维这样的大型试验里面,枯燥的重复占据了90%以上的时间,而这90%的枯燥重复,大部分是被助理研究员们所承担了,就像是爱迪生发明灯泡的故事里所说的那样,爱迪生在短短的13个月里,试用了6000种材料,做了7000次的试验……稍作计算可以发现,13个月的时间,统共也不过是9360个小时罢了。

如果没有大量的助手,就算爱迪生阁下不吃不喝,差不多一个小时就要做一次实验,更别说大量的实验记录和实验分析了。至于6000种材料这种最耗费时间的事,根本是没空去做了。

事实上,爱迪生不仅有助手,而且有当时世界数量第一的大量助手。

可以说,科学家的工作,某些时候就是体力劳动,也许是高端的体力劳动,但归根结底是用人堆出来的。

中国在这方面的经验很丰富。如果国家真的需要某种技术的话,一个迅速成立的项目组,会首先选择一名水平上佳的主研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