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战争秘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越战争秘录- 第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但他知道在这样的雷区,就是脚后跟也不能随便落下,他那双眼就象是看出脚下带有雷。就先用探雷针扎脚后跟那个地方,一扎就感觉出来了,有雷,先把雷排出来。

你看他两只脚没动地方,竟然在手能探到的地方排出了十七颗地雷。

新兵不敢看了,手挡着眼哭:“排长,咱个不行了吧,还能出来吗?”

尤建华说:“别慌,一步不能错,雷炸不了咱俩一根毫毛。”

他俩迈出最后一个脚窝的时候,真有那种迈出了阎王殿门坎的感觉。

那天,刘科长去团部,正式听到了尤建华牺牲的消息,悲痛至极,先是发疯一样地骂:为什么不早点把他保护下来,排雷英雄都得完蛋吗?难道就真不不能一个囫囵的排雷英雄吗?他排了那么多雷还让他进去冒险,是看他老实吗?骂完了便哭,哭完了便挥笔写了一首诗《悼尤建华》。

第二天就带着战地记者去采访烈士尤建华的事迹。

接待他的就是尤建华。

51。让雷场告诉未来

战区地土地上,布的雷总是比排的多,大地成了一张雷的储蓄单,支取的少,存入的多。雷已成为大地细胞的成员,随着大自然的变迁,与那些有灵性的及没有灵性的万物一起沉浮,它会沉睡,也会醒来,却不容易消亡,随时有可能重见天日。

地壳残留的雷是留给子孙的遗产。

不要以为地雷只是在对垒的阵地上,雷的扩散远远超出了敌我阵地。

老乡耕地常常耕出地雷来。上山打猎、砍柴,也会触雷致残、身亡。某部在山上发现了一具尸体,很象是特工触雷了。尸体被抬回来,很多人都来看,看看越南特工是什么样。有人当即辨认出来,他是一个村里的老乡,上山找猎,踩到了敌人埋的地雷上。

一个苗族小伙子上山砍竹子,被炸断了腿,周围又没有人能救他,村里派人找到他时,他已经不行了,家里只剩下两位老人。

老乡也会埋雷,哪里需要人们禁止通行,就来个地雷封闭。长到两三年的三七很值钱,有的百姓就在三七棚子边上埋上地雷,谁也不敢贴近。

在一个并不算太靠前边的小村庄,村里也有三个人触雷,死了一个。有个人腿被炸坏,架了双拐,从此他也就和地雷结了缘,家里地雷不少。

他家只有他一人,行动不便,怕人们来祸害他的东西,就有房子周围到处布了地雷。

部队配合地方有关部门,想办法在群众中收武器弹药,总也收不完:“你们要用地雷保阵地,我们还要用地雷保家呢。”兄弟们分家,除了分家产,也顺便要分一下手榴弹、地雷。一颗手榴弹、地雷也可以换一瓶罐头。老人在去世前给儿孙留下的遗产中,也包括手榴弹、地雷什么的。

地雷做为遗产留给后代,大量的是在地下掩埋着。

即使是在表层抛撒的那些成千上万地雷,年年的雨季都会带来大量泥沙把它们覆盖。洪水一来,便被卷入深层,开始了漫长的沉睡。

但这些雷也并不甘寂寞。

在上甘岭方向,战士挖水道,挖到一米七了,战士还是触了雷,某团二连一个哨所滑塌了,需装编织袋加修,他们是在地下两米的深处取土,连队的通信员小杨装了一编织袋土,他把袋子提上来,墩一墩,想墩实一些,不料袋内已混入一颗雷,刚一墩就炸了,腿被炸断,流血过多。。。。。。

某部的指挥所是高在一个庞大的天然洞内,洞内可以搭起很多帐篷与木板房。这洞可称得上是世上自然奇观,如果旅游者进来,绝不会失望。

这洞很深,友军探过,打着多节电池的电筒走,越走越深,还有地下河,电池耗完了,只得返回来。为了防止敌人从洞里摸过来,就布了雷,连地下河里也抛撒了雷。

这地下河通着洞外,有不宽的石缝,水就从那里流出来,出水处正好是某部医院,有时就可以发现从那冒水的地方会冒出雷来。

在某了地有一条暗道,实际上是一条不宽的山洞,可以通到敌人那边去。后来这山洞就封闭了,里边密密麻麻地全布了雷。

过了几年,布雷的部队已换防走了,这条山洞似乎被人遗忘了,成了一条地下雷场。

那里边的雷会怎么样?没有人知道。这恐怕都留给了历史。也有人想象,在某个世纪,人类会打开这个山洞。

但有时历史也会浓缩。为了前去袭扰敌人,到眼皮底下干一家伙,决定重新打开这个山洞。

山洞打开了,他们象是一群未来的人走进了二十世纪人们留下的洞|穴。

洞里依然是二十世纪的那个样子。

洞里是稀泥,泥中是地雷。

这个陌生的世界,排雷全靠两手一把一把地插那稀泥,那泥有毒,三个人的手都肿得老高,皮磨掉了,就感染。空气中也有毒,刺得眼睛红肿。

从这洞里排出的雷是用筐抬的。

排到洞那头,他们便看到了敌人的哨位,这才有一种返回了二十世纪战场的感觉。

通过这条“古洞”,他们直插到敌人的厕所,把麻袋准备好了,谁来拉屎,就把谁装回来。

临撒, 他们在敌人阵地上放了火, 火烧得很大,敌人使劲地喊。内容无非是“救火啊!”

他们又返回了这条“古洞”,重新布雷。布了多少?没法统计,要求是达到敌人无法来排除。

这洞又成了一个雷洞。洞又被封死了,别人是找不到它的,成了一个埋在地下的无人知晓的雷场。

人们说:我们这一代是无法打开它了。

也许未来人会发现它,那时人们会象探索山顶洞那样,不过关注的不是石器,不是骨针,不是用火的遗址,而是雷。

这些地雷一旦被人们投放到在自然的怀抱,一旦和大自然融为一体,被大自然所携带,所庇护,人就对它们无能为力了。

人可以排雷,但仅仅是在雷场的大平面上开出几条线来,那叫通道。

蚂蚁们可以把地雷蛀透,战区的蚂蚁能在水泥板上蛀窝呢,老鼠们可以在地雷上嗑洞,老鼠需要磨牙。但被蚂蚁、老鼠蛀坏的地雷有几个呢,地雷毕竟不是油饼。

1916年5月3日,英、德海军在日德兰半岛附近的海域展开了一场激战。战斗结束后,英舰“鲁普斯”号发射的一条鱼雷仍在海上横冲直撞。后来,有人在世界的其它海域也见过它,直到1972年后才不见它的踪影。

看来是需要时间,悠久的时间。时间就是历史。积淀已经留给了历史,历史会使地雷失效消逝,也会使地雷和恐龙蛋一起永久存留,并会使地雷变得象出土文物一样珍贵。

当我们在某部一连一排采访时,他们正在搬家,阵地上猫耳洞内的波纹钢全拆下来。

既要搬走,那所有猫耳洞都要炸掉,炸不掉的天然洞,石缝,就都布上地雷,整个阵地上都有地雷来封死,从里到外。地雷一箱箱运来,连那战地舞厅也堆了那么多箱的地雷。

这战地舞厅是战士们背水和水泥修的,上面编织袋被复层有二十厘米厚,舞厅内布置得很美。

明天一早这个舞厅将不复存在,它将被炸成平地,然后在上面布雷。标准只有一个:让敌人无法到这里来,也无法在这里排雷。

从明天起一连这里也不再是舞厅,而是一个再不能人有来的雷的原野。

战士们在达里举行最后一次舞会。

大家尽情地跳。音乐是欢快的,从此这里再也听不到欢快的音乐。

跳累了,就坐在一边的地雷箱上歇一会儿,接着跳。以后再不会有人到这里来跳舞了。

排长不想跳,班长郭庆喜也不想跳。“你说,以后还会有人到这里来吗?”

“来不了啦。”

“真可惜,这儿风景多好,打完仗,应该开个旅游区。”

“坐直升飞机,不落下来,在顶上盘旋。”

“后方好多人候到这儿看看呢。”

“不打仗,就没有这么多人想来了。”

“我就想来。”

“来了,在那儿立脚?都是雷了。”

“不打仗的时候,这雷也没法整了吗?”

“没法。”

“以后科学就发展了呢?”

“也许。”

第二天,人们听到那里沉闷的爆炸声,舞厅消失了,从此,那里只剩下了雷,留给大地也留给历史的雷。

雷躺在地下,不会永远呈静态,不甘留在一个地方,如果说雷成为地球的一种细胞,那么无数的溪水,河流,无数的塌方,滑坡,则是这种细胞转移的肌肉、血管、淋巴。

某部侦察排执行任务过一片流少地带,道路是排过雷的,谁知流沙的滑动又带来了地雷,把一个见习学员的腿炸了。

在某团部有一处接水的地方,人们常去,不料就从山上滚下来一颗雷,就滚到了这接水处。

某团三连新兵陈维标到厕所解手,正蹲着,从山上滚下一颗雷,在身边炸了,吓得他提裤子就往洞里钻。别人听到地雷响,以为他触雷了,说了一声“不好”也往外来救他,见他提着个裤子,脸吓得没点血色。他的体会:地雷这玩意,你不踩它,它也会来找你。

某部机关前面有一条小河,河里常有地雷冲下来,层层水波常会雷推到岸边。这里的侦察连在河边清理卫生,一次就从淤泥中清出三颗雷。

那次发大水,水把一个存放地雷的弹药库冲走了,还有那设在水道石缝中的猫耳洞,整箱子的雷被冲散,(当然也有不少罐头),于是山下的那条河就成了雷河。那雷不仅能顺流而下,还会逆流而上。

河里的雷群顺着水流冲得很远,几里之外还有撞响雷时见到的水柱,再往前就不知道了,河从哪里流出国界,雷也就从那里走向了世界。

敌人冒着生命危险偷偷过来埋下的那些地雷,也将从这里物归原主。

有一条山泉汇成的小河,平时水很小,所经之处,常有十几米到几十米的落差,形成多处瀑布。

最有气势的是在某公路边,那瀑布从石壁上倒挂下来,下面就是一座石桥,水珠总是把石桥溅得很湿。

到了雨季,这瀑布就变得很有气势,很远就听到了哗哗的水声,瀑幅一下宽到了十几米以致几十米。

那瀑布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