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中的玫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行走中的玫瑰- 第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就好像,人的生命也不能够take two,再来一次。

身体的健康,总是能够得到的,只要自己肯花心思,花时间,流汗水,不怕辛苦。但是心理的健康,就不是那么简单了。要有健康的心理,依靠的只有自己。心理医生可以给予理论上的、技巧上的一些帮助,但是真正去体会、去解决面对的困扰,只有靠自己。

七年|之后

年初的时候,突然痛下决心,准备减肥。倒不是因为工作压力,毕竟是做电视媒体工作,要顾及镜头前的形象问题,反正已经胖了好几年,也被人问起过,我从来都不在意,以为只要自己的家人不在乎、自己不在乎的话,别人的感受,并不在我的考虑之内。

下决心,是发现肥胖已经影响到自己的工作状态,因为不健康的饮食以及作息习惯,开始无法适应高强度的工作,太容易疲劳。

半年下来,减了二十多斤,人感觉精神多了,最重要的,是养成了健康的饮食习惯,不再不吃早餐,也不再吃得毫无节制。

这两年,总是会听到一些不好的消息,认识的或者不认识的同龄人,又有谁猝死在工作岗位上。

这是让人唏嘘的事情,不单单是为了离去的人,也为了他们的亲人,毕竟这个年纪,有了家庭,绝大部分都已经为人父母,这个时候撒手而去,留下的人,要在以后的日子里面,承受多大的痛苦。

人到中年,忽然发现,熬一次通宵,花一个星期也补不回来,记忆大不如前。很多事情,已经不能够依靠自己的记忆,于是需要随身准备一本记事本。最让自己感到有点恐慌的是,看不到近距离的东西了,原来觉得很是遥远的老花眼,已经开始发生在自己身上。看到镜子里面已经无法被忽略的白头发,不得不接受一个现实,那就是,人总是要慢慢衰老。

也因为这样,偶尔也会想到自己,如果自己有一天,突然离自己的家人而去,他们接下来的生活,会过得好不好?

于是,终于懂得,健康,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自己所爱的人,拥有健康,其实也是对自己生命的一种负责。可惜,自己年轻的时候,并不懂得这样的道理,总是要到失去的时候,或者经历病痛的时候,才明白健康的珍贵,而大部分人都是这样。

年轻的时候,为了工作熬通宵,或者是为了应酬而毫无节制地喝酒,甚至只不过是因为自己的好吃,而疯狂饮食。总觉得自己还年轻,从来没有想过,在未来的某一天,所有的这些,会有一个质变,变成病痛,或者是更加糟糕的结果。而人总是有惰性,曾经还坚持运动,但是很快,工作忙碌、没有时间变成了最好的借口,而这种懒惰也会传染给家人,特别是孩子。每当家人半开玩笑半认真地批评、提醒自己没有带动全家健康生活,虽然嘴上不承认,但是心里面却很清楚,说得一点没有错。

还好,想要拥有健康的生活,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晚,这一点上天还算公平,只要有付出,总是能够得到,只不过如果在年轻的时候忽略得太久,要弥补的话,需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更多而已,一开头会觉得难以忍受,但是只要坚持,也就变成了一种习惯。

大家抱怨污染的空气、不可靠的食物,这些外部的东西,躲无可躲,但是生活的方式自己可以选择。作息习惯、饮食习惯、运动习惯,如果把这些自己可控的东西都放弃了,那何来负责任的生活,怎么为自己的生命负责?

27 关于敬业

七年之前

每个行业需要懂得的东西不同,

但是本质却是一样,

那就是要做得好,

必须具备专业技能。

要专业,是需要花很多的工夫的。

七年之后

如果能够专业地工作,

那么其实敬业就不成为一个问题,

这是因为,

为了达到专业的要求,

人们必定要付出更多。

七年|之前

“你们真敬业。”这是自己从做记者到现在,听得最多的别人表扬香港记者的话。

别人一开始应该是由衷而发,我们自己看自己,也觉得配得上这句话。

我第一次到内地采访是在1997年,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访问中国。那个时候我当记者不久,也是我第一次出差,其实还有点糊里糊涂。

结果每天的采访内容,除了官方安排的,自己的直觉告诉自己,应该还有很多非官方的场合,作为我们这样的媒体,是应该去报道的。

我还记得其中一项活动是克林顿到崇文门的教堂,听到了这个消息,我和摄影师马上赶了过去。还好,还没有开始封路,于是我们开始寻找进入教堂的办法。到了教堂门口,发现其他的香港电视台的同行早都已经到了。由于没有香港记者进入教堂拍摄的名额,于是大家都站在门口不肯走开,直到最后,我们终于等到了一个名额,代表所有的香港媒体进入教堂拍摄,然后大家共享这些画面。

这是我第一次在外地和香港的同行打交道,这一次的经验让我知道,身为香港媒体,是不可以放弃任何一个机会的。也许用了很多时间,费了很大力气,到最后什么也没有,但是如果轻易放弃了一个机会的话,那么很可能一个重要的新闻就这样错过了。

香港记者的敬业是有目共睹的。每年北京的两会,最早出现在大会堂东门的一定是香港记者。在代表进入大会堂之前,记者们追寻着每一个值得采访的目标人物。

跟随国家领导人外访,只要是领导人进进出出的场合,不管早上有多早,晚上有多晚,总是会看到香港记者的身影。

很多人虽然嘴上称赞记者们的敬业,但心里面总是有点想不通,不知道这些年轻的记者到底是为了什么这样认真。我曾经听到这样的解释,有人觉得,香港记者这样做,是因为如果做到了独家的话,老板会有奖励。

听到这样的话,心里面有点不开心,因为觉得对方贬低了我们。虽然我们努力工作,是为了保住这份饭碗,是为了钱,但是除了这些,我们还有一份责任心,一种职业的道德感。

做电视媒体记者,其实要偷懒是非常容易的,天高皇帝远,坐在办公桌前的上司,不可能知道前方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同样的新闻报道,因为自己对自己的要求,花费的时间完全不同。对自己要求高的记者,会不放弃任何的机会,在报道播出之前做最大的努力,可能成功,也可能什么都没有,和那些没有额外做这些的记者的报道一样,但是问题是,能不能够过自己这一关。

还好,到现在,我没有因为自己放弃了努力而出现错漏。更多的是花费了时间和精力,却什么也做不到,但是我没有后悔,因为我觉得对得起自己的工作,对得起自己。这样的责任感,职业道德感,在香港的每个行业都有,因为大家认为这是最起码的对待工作的态度。

但是在内地,这种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忽然成为大家关注的东西,并且经常获得表扬。其实我们值得表扬吗?我们只是做了我们应该做的事情,当大家开始表扬那些本来就应该做的事情的时候,这个社会是不是有点问题了呢?

很多人想不通,我和我的摄影师为什么决定在战争爆发的时候去巴格达。很多人用了很多美丽高尚的词句来赞美我们,于是每次我都需要和大家解释,我只是做了记者应该做的事情而已,充其量只是敬业,提升不到其他的高度。

就好像,身为医护人员,本身的工作就是要救死扶伤,当非典出现的时候,留守岗位是应该做的事情,离开了,是他们的失职。

当这个社会在不停地赞扬他们的时候,我和很多的医生朋友有同样的感受,是不是因为太多的人没有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所以,当有人做好了之后,就变得非常特别了呢?

缺乏职业精神,缺乏敬业精神,这是因为整个社会已经没有了一个准确的价值标准,我会觉得这样的社会有点不正常。如果有一天,大家对于有人能够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已经不觉得惊讶,这个社会就开始正常了。

听别人说了好几年赞扬自己敬业的话,最近开始反省自己。其实敬业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只要能够坚守岗位,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但是,光有敬业就可以了吗?

2003年北京两会,再也不是香港记者在大会堂门口等待的情景,出现了很多内地的同行,他们很多人比我们还要早到。当代表们抵达门口准备入场,只要有一部摄像机冲向某一名代表,就会发现,其他的媒体马上蜂拥而上。整个广场会出现一堆堆人球,我自己都觉得自己好像蜜蜂,从一个角落,扑向另外一个角落。

混战一场之后,会有很多的同行问我,刚才那个被访者是谁。有的人听了名字之后就会明白为什么要采访对方,有的人听了名字之后,还要不停地追问,那么他是做什么的,为什么要问这些问题。有的时候不耐烦了,我会很不客气地看着对方说,你是记者吗?当你来到这个广场的时候,你没有做过功课吗?

我会觉得,这些记者们缺乏的,正是专业精神。

每个行业需要懂得的东西不同,但是本质却是一样,那就是要做得好,必须具备专业技能。

要专业,是需要花很多的工夫的。对于记者来说,是在每一次的采访前,有没有做好功课。我还记得自己第一次的重大采访,那是1997年世银年会。那个时候,我刚刚加入凤凰卫视不到三个月,凤凰卫视当时只有两名记者,但是跑财经的只有我一个,于是采访的任务全部落在我的身上,每天要有八分钟的有关年会的新闻。

我想那个时候我是敬业的,每天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跑上跑下,看到谁都敢追着问问题,还大胆地去约很多专访,当中还有不少成功了。只是后来反省自己,觉得当时的自己虽然有着刚刚出道的那种冲劲,但是我绝对不是一个专业的合格的记者,因为我没有很好地做准备,我甚至连IMF和世银之间的区别也说不准确。

我浪费了不少采访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