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东周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江东周郎- 第3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就在刘备紧锣密鼓地准备作战物资,集结徐州的精锐部队时,周瑜通过遍布全国的精武卫各网点,已经获得了准确的情报:益州刘璋无意参战,袁绍则想在曹操的后方捞上一票,被识破,也不可能参战了,荆州自刘表死后,大权掌握于蔡瑁之手,刘琮年幼,投降曹操是迟早的事。

西凉马腾和韩遂联合派出了五万骑兵,以马腾长子马超为主将,马岱、马休、马铁为副将,大军刚刚路过长安,正往宛城而去。曹操以外最大的威胁来自于徐州刘备,这个喜欢自我标榜爱惜百姓的家伙终于要趁乱大捞一把了。

对于刘备,周瑜一向不喜。生性洒脱的他最不喜欢刘备的虚伪和造作,虽然此人也可算得上是当世的英雄,但他总爱自我标榜,打着皇叔的旗号四处笼络人心,碰到想要收服的人才,便挤出几滴泪水,一副天下大任于他肩的悲怆模样,试图以此来打动对方。

周瑜也知道,刘备是个勤政爱民的人,但他就是不喜欢。也许,这就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吧。反而,周瑜从未讨厌过曹操,此人虽是后世所称的奸雄,但他“奸”得坦荡、“坏”得真实,从不矫揉造作,虽然是自己生平最为强劲的敌人,却仍然值得自己尊敬。

面对异常严峻的形势,周瑜迅速成立了统帅府,调入了贾诩、诸葛瑾、吕范、刘晔、蒋琬等人,统一筹划、指挥这次大战。这日,在漫天的雪花飞舞中,周瑜放弃了公务,在耐心地等待着一个人,一个他必须等候的人。

第四百六十一章 诸葛孔明

建安三年十一月底,在秣陵城的州牧府中,周瑜终于见到了那个当下他最想看见的人。

这是今年冬天的第一场雪,来得有些迟,却下得很大。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田地都盖上了一层厚厚的棉被。屋外滴水成冰,屋内却温暖入春,在四处墙角都放置着铜盆,里面燃烧着通红的炭火,诸葛瑾一掀帘门,一股温暖的气息便扑面而来。

身穿青衣的诸葛瑾上前见过了周瑜,周瑜轻声问道:“子瑜,人带来了么?”

诸葛瑾恭谨地回道:“幸不辱命,安然带来。”说罢,诸葛瑾返身出门,拉着一名年约二旬的青年走了进来。

周瑜定睛一看,见此人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穿带青边的白衣,清秀儒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令人顿生亲近之感。

那青年见了周瑜,却是不拜,只拱了拱手道:“草民见过州牧大人。”

周瑜哈哈一笑,起身道:“汝便是子瑜的二弟诸葛孔明吧,常听子瑜提起,今日一见,果然是英雄出少年,气概不凡哪。”

那人正是诸葛瑾的二弟诸葛亮,出生于琅邪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汉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父亲诸葛圭曾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三岁母亲章氏病逝,八岁时父亲诸葛圭去世,他便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叔父诸葛玄生活。后移居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

诸葛亮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当时的人对他都不屑一顾,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好友相信他的才干。人称“卧龙”。他与襄阳名士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有结交。

周瑜知道,在历史上,诸葛亮一直隐居在隆中,直到八年之后,刘备驻防新野,放在徐庶的推荐之下,三顾茅庐,方将其请出。

诸葛亮当场为刘备写了一篇文章,名为《隆中对》。在《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出山成为刘备的军师,刘备集团之后的种种攻略皆基于此。

后世时,周亮常常感叹,诸葛亮这么一个有经天纬地之才的人,为何直到二十六岁才被刘备挖掘出来?近在咫尺的刘表、虎踞江东的孙权,为何都没能请他出山?如今,周瑜终于有了这个机会,干脆在诸葛亮尚未成名之前通过诸葛瑾的关系将他请到江东来,不管诸葛亮是否愿意出山帮自己,至少控制住他,不让他去帮自己的对手。

这一次,周瑜将招来诸葛亮的人物交给了诸葛瑾,并反复叮嘱一定要悄悄地进行。于是,诸葛瑾派人送急信给自己的弟弟,谎称自己病重在床,希望能见到他们一面。

躬耕于隆中的诸葛亮得信后自然不敢怠慢,迅速带着诸葛均从襄阳赶了过来。诸葛亮不知道,一路上都有精武卫的人暗中保护他们,方使得他们俩平平安安地抵达了秣陵。

到了秣陵后,诸葛亮见哥哥并没有卧病在床,反而是生龙活虎、活蹦乱跳,不由得生气,认为他在欺骗自己,连带着对周瑜也不满起来。

因此,诸葛亮今天见到周瑜,虽然对其俊朗的外貌、儒雅的风度颇为欣赏,却一直用较为冷淡的语气说话。周瑜也管不了这些,只要把诸葛亮留下来,留在江东足矣,何时可以启用,再做打算。

于是周瑜让诸葛瑾带着诸葛亮去了趟藏书院,诸葛亮见到了几位当世的大儒,态度立刻起了很大的转变。尽管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但此时才十八岁的他,也有自知之明,知道像郑玄、蔡邕、王朗、孔柚、管宁这样的高人不仅满腹经纶,人脉也是极广,光是弟子就有数千人,遍布全国各地,影响甚大。因此诸葛亮在藏书院的举止较为恭谨。

藏书院的氛围则让诸葛亮很是喜欢,和农耕生活不同,这里浓浓的书卷气、平和自然的读书风气让诸葛亮彷佛看到了盛世的景象。虽然他还不愿意听从哥哥的建议,在江东出仕,但他愿意在藏书院好好地修学,结交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子,进一步地提升自己。

诸葛亮遂婉拒了诸葛瑾要他住在家中的邀请,将年纪尚幼的诸葛均安置在哥哥家,自己则搬进了藏书院的学子宿舍,潜心修学。

由于周瑜的举动,历史发生了改变,诸葛亮从躬耕的南阳隆中移居到了丹阳的藏书院,此后再也没有机会与刘备相见,自然也不会出山为刘备做《隆中对》,规划战略,从而造成了历史上三国鼎立的局面。

夜色深沉,州牧府的书房中灯光明亮,四根粗壮的木棍上顶着铜碗,里面燃烧着豆油,将挂在墙壁上的一幅绢制地图照得清清楚楚。

周瑜看了看身边的贾诩、刘晔、诸葛瑾等人,手持一根削得整整齐齐,磨得光光滑滑的细白木棍,在地图上比划着道:“曹操若是得了刘琮的地盘和水军,则他有两条道路可选。其一是大军水陆并进,自江陵顺江而下,经巴陵、赤壁、乌林、汉阳,进逼夏口。其二是自襄阳顺汉水而下,经麦城、竟陵、石阳,直取夏口。若是曹军占了夏口,则可兵分两路,水路顺江直下,径直取柴桑,陆路则走安城、庐陵,进逼南昌。”

吕范点头道:“主公所言极是。夏口将是这场战役的重中之重,丢了江夏,长江以下将无险可守,因此我军必守,而曹军必得!”

刘晔轻皱眉头道:“从地域来看,襄阳是荆州和扬州的屏障,战略地位十分之重要,不知道刘琮是否会真的献城而降。”

周瑜用力挥了一下手,道:“襄阳处于南北交汇之地,西有荆山,东临襄水,自是重镇。否则刘景升也不会看重襄阳,将州治移到那里。刘琮降曹是迟早的事,也许开春过后大家就会知道。以目前我军的态势来说,没法先取襄阳,便只能重点保卫江夏,守住夏口要塞。”

第四百六十二章 突袭广陵

蒋琬拱手道:“主公,既然江夏如此之重要,夏口要塞驻军恐不足以抵抗曹操大军,还请速速增兵。”

周瑜点头道:“此事我已有所考虑,江夏只有王越将军的两万人,兵力确实不足。如今天寒地冻,不适于行军,待气候转暖,新年过后,即派文远和公明率并州营五千人增援,前突于赤壁。派朱桓将军的余杭营五千人驻扎于长江北岸的石阳,以监视曹军行动。”

周瑜停顿了一下,接着道:“夏口自是重中之重,除了王越将军的庐江营两万移防过去以外,此处连通水陆,还得有重量级的水军入驻。计划将锦帆军的主力部队都调集在此,包括兴霸直接统率的巢湖营两万人、公奕统率的秣陵营一万五千人、承渊统率的合肥营一万五千人,合计五万人。”

蒋琬拍手回应道:“太好了常言道,北人善马,南人善舟,曹操帐下将士皆为北方人,如何懂得行船?我们的对手顶多便是荆州水军,就凭蔡瑁、张允两人,能调教出什么样的悍卒来?水军将是我军战胜曹操的关键”

贾诩耐不住酒瘾,偷偷地倒了一盏“龙潭液”,躲在墙角,一仰脖子灌了下去,听得蒋琬的言语,插话道:“公琰切莫轻敌蔡瑁、张允虽不是一流的战将,但他们经营荆州水军多年,对于长江中段的水异常熟悉,靡下的水军这些年不仅未遭损失,还在不断地扩军中”

“主公若将主要的水军全部调往夏口,那一旦刘备率徐州之兵来袭,又该如何对应?广陵太守陈登谋略过人,手下也有一万水军,决不可小窥。”贾诩转而问周瑜道。

周瑜轻叹一口气道:“文和先生之言我岂不知?刘备是个野心勃勃的人,其人虽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国。但是他有个优点,脸皮够厚且惯常以赤诚之心来笼络人才,还是博得了一片好名……”

周瑜说到刘备的脸皮够厚时,众人皆发出轻笑声。周瑜扫视众人一眼,继续道:“曹操将是我们最主要的敌人,他可以集结的兵力将会达到二十五万以上,且一旦刘琮投降,荆州尚余的八万水军、五万步兵将会为其所用,就算袁绍、刘璋等人不发兵,他的总兵力将会达到四十余万。这是一头猛虎,正准备向我们扑来”

“而刘备,则是一头狡猾的饿狼他会选择我军的薄弱之处,狠狠地来上一口,让我们血肉淋漓,痛苦万分。在长江的下游,徐州和扬州基本上隔江相望,他有水军,虽然算不上是精兵,但足可以载着徐州精兵渡江而击,渡江的地点可选之处众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