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话太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煮酒话太宗- 第4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宋朝的太宗!这位站在汉文帝、唐太宗肩上的伟人出场了!

☆‘文‘☆;

☆‘人‘☆;

☆‘书‘☆;

☆‘屋‘☆;

☆‘小‘☆;

☆‘说‘☆;

☆‘下‘☆;

☆‘载‘☆;

☆‘网‘☆;

第八篇 中国特色封建社会的最巅峰——宋太宗赵炅

最有秩序的一次改朝换代

宋太宗赵炅,曾用名赵匡义、赵光义,生于后晋高祖天福四年(939),于宋太祖开宝九年(976)登基,崩于宋太宗至道三年(997),享年五十八岁,在位二十一年。

宋太宗的高祖赵朓是唐朝的县令,几代祖上都在五代割据政权当点官,至父辈赵弘殷在后周混到指挥使。赵弘殷有五子,其中长子和幼子早夭,次子赵匡胤、三子赵匡义、四子赵匡美成|人。赵匡胤深受周世宗重用,很快做官就比他老子做的还大,于是朝廷让赵弘殷赋闲,免得出现儿子管老子的尴尬局面。以前遇到这种情况势必可以趁机形成赵氏家族势力,然而到此需要让老父赋闲以避尴尬,可见父子俩各自为官,完全没有依靠家族纽带关系,唐宋以前的世族门阀体系确实已经在淡出中国官场。

周世宗驾崩初期,三名宰相相互制衡,新提拔起来的武将也因他识人得当(根基尚浅)而各安分,但这都还没有经受过大战的考验。显德七年(960)正月初一,北方边境发来警报:辽和北汉不顾法定节假日,大举进犯。符太后忙召宰相商议对策,议定选大将率兵出征。当时张永德已经被废,李重进镇守南方,除了赵匡胤别无良将。赵匡胤说辽很厉害,得多给我点兵,于是把驻京的主力部队都带走了。

赵匡胤的先头部队刚出开封,城内就又开始流传“点检作天子”,大家不由得想起以前篡位后的保留节目就是在京城爽抢,于是很多大户提前逃出开封,不过后周内廷却“晏然不知”。很快,赵匡胤也率军出城。出城后有一位号称懂天文的军校苗训说他看到太阳下面还有一个太阳,表明天有二日。将士们议论纷纷,认为皇帝幼小,难以立足,不如先拥立点检做天子,然后北征。当晚,大军在开封城北的陈桥驿驻下,赵匡胤喝醉了酒,很早就睡了,似乎也“晏然不知”。都押衙李处耘率众将找到赵匡胤之弟内殿祗侯供奉官都知赵匡义和另一位亲信归德军节度使掌书记赵普,表明了将士们拥立赵太尉为帝的意愿。赵匡义和赵普叱责了他们的鲁莽行为,还说赵太尉是何等忠臣,肯定不会饶了你们这帮逆贼!众将听了有点害怕,有人开始退却,但他们很快反应过来,抽出兵刃大喊:“在军中偶尔谈及此事也要诛族,现在话已出口,没有退路了!就算赵太尉不肯,我们又岂肯受祸!”赵匡义说:“现在就对了嘛,跟着我哥好好混吧。”

赵匡义又派人紧急联络了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等留驻开封的赵匡胤亲信,约定拥立事宜。不过外面搞这么多动作赵匡胤自己似乎真不知道,舒舒服服睡到天亮。宋朝真的很人性化,连改朝换代都不影响睡眠质量。第二天赵匡胤一醒,大家就很有秩序地拥入营帐,要求他称帝。赵匡胤刚开始当然是坚决不干,然后大家就拿出一件黄袍罩在他身上,强行黄袍加身。情节发展至此都和郭威被黄袍加身很像,但人家郭威是仓促间扯了一面黄龙旗来充当黄袍,赵匡胤这儿为什么有早就准备好的黄袍呢?而且赵匡胤的武艺有多高?高平之战的表现我们是见识了,野史更号称一条棍打下一百四十军州都姓赵,他发明的一套太祖长拳,百余年后丐帮帮主乔峰就凭此独闯聚贤庄,天下英雄莫能近身,赵匡义、赵普这些人就能强行在他身上套件衣服?史载赵高手一直不同意对他的拥立,但其实就跟您女朋友一样,嘴里一直叫:“不要!停!”心里想的其实是把中间那个感叹号去掉。

随后大家就拥着赵匡胤回到开封,进城前赵匡胤说:“你们贪图富贵,逼我当皇帝也不是不行,但你们必须听我的,不然我就不当你们的皇帝。”众人下马罗拜听令。赵匡胤说:“少帝和太后是我旧主,公卿大臣是我同僚(其实大多是他上司),你们不能欺凌。近代篡位的进京都要大肆劫掠,擅动府库,你们不能再这样。纪律好,事后重赏,否则诛族!”有些史料上说这些是赵匡义提的建议,不过据大多数人分析,这是后来他当了皇帝,给自己脸上贴的金。

赵匡胤率军进了开封,除了选择为后周尽忠的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外,其余公卿大臣和百姓果然没有受到骚扰。而杀死韩通的铁骑左厢都指挥使王彦升就倒了霉,尽管杀韩通是为了给赵匡胤扫清障碍,但毕竟违背了不欺公卿的纪律,赵匡胤虽在众人苦劝下免其死罪,但终生未授其节度使,也算是重罚。

赵军进城时宰相们正在早朝,突然听说兵变,范质捶胸顿足,抓住王溥的手说:“仓促遣将,是我们的罪过呀!”王溥不说话,范质低头一看,原来不是不想说,是手被抓出血来,痛得闭了气。

回城后,赵匡胤不去篡位,而是命令兵将解甲归家,自己也回到公署。不过很快将士们拥着范质等宰相来请他登基,赵匡胤哭着说:“违负天地,今至于此!”范质还没来得及回答,将校们又抽出兵刃喊道:“我们没有皇帝,赵太尉今天必须登基!”你们这些粗人,周恭帝虽小,难道不是皇帝吗?但范质等人早就理清了内在逻辑,作为简化版冯道,没必要以死殉忠,不就是换个朝代么,已经换了很多次了,以后肯定还要换,你小赵愿意出头来当这个皇帝,我们就成全你。符太后和周恭帝更无力抵抗,禅位于赵匡胤。

赵匡胤要当皇帝了,这时突然发现一个问题——国号叫什么?

以前有人篡位前是汉王,所以新朝叫汉朝;有人是唐国公,所以叫唐朝。那赵先生呢?真不好意思,在下是平民,没爵位。于是大家开动脑筋,赵平民的最高虚衔是检校太尉,但总不能叫太尉朝吧?再看,他的武衔是归德军节度使,那叫归德朝?不是这个意思,归德军的治所在今河南商丘,古称宋州——好,就叫宋朝!

宋这个国号的产生似乎已经在告诉大家,这不会再是一个贵族帝国,而将是一个平民化的新社会。

赵匡胤即为宋太祖,改元建隆。周恭帝降为郑王,还柴姓,符太后改称周太后,移居西宫。百官皆有封赏,原后周的行政班子并未受到太大影响,范质等人继续为宋朝宰相。似乎除了换个国号,真的什么都没发生。

宋取代后周恐怕是整个中国历史上秩序最好的一次改朝换代——没有君臣勾心斗角,没有权臣相互杀戮,甚至连最基本的纵兵劫掠都没有,受点损失的只有那些收到消息逃出开封的空头。新皇帝发个公告,全国上下跟着换个logo,就ok了,生态环保低碳到了极致。以往有人篡位,必须经过长期积累,往往是家族几代甚至十几代持续积累才结出硕果。比如曹魏,别以为曹操是白手打天下的,曹氏、夏侯氏可是汉初功臣曹参、夏侯婴的后代,历经四百年积淀,终才铸就权柄。不过五代的情况着实又很特殊,不能积淀久了,积淀得久只能被人宰而已。汉晋以来长期的门阀贵族社会体系早已凋零,现在台上只剩下两种人:一种是战场上浴血立功的武将,一种是考场上题名入仕的文官。而就算他们能凭自身才能权倾一时,也很难传承后世,形不成稳固的家族势力。所以,到最后中国人发现,所有的汉唐旧族都已经被历史清退,最终只能由一个平民来建立新朝。

但一个平民要从亿万人中脱颖而出又何其不易,宋太祖的成功也有很大的偶然因素和运气成分。严格地说,他根本算不上权臣,实力比他强的大有人在,周世宗选择他出任殿前都点检正是看中他没有实力,结果他还是通过陈桥兵变登上帝位。

一个实力并不太强的归德军节度使能凭一次表演就登上帝位,一方面要靠他的影帝才华,一方面这确是一次经典的策划,幕后导演也功不可没。后世很多人喜欢把宋太祖和后周太祖黄袍加身混为一谈,认为是五代武人拥立篡位的共同模式,但实则有很大差别。

第一,郭威是后汉权臣,不篡位反而有点说不过去。赵匡胤的实力在后周恐怕排不进前五,很多人(周世宗、范质等)根本就没想到他还会篡位。

第二,郭威其实在主观上未必真想篡位,他当时应该确实是被贪图拥立之功的部下强行拥立。而宋太祖完全不然,他和拥立的人显然早已达成默契。

第三,郭威事出仓促,而赵匡胤则经过了精心策划。澶州兵变是契丹袭扰北方边境,所以派郭威率兵御敌,然后这些兵强行拥立了他。契丹这次军事行动在许多史料上可寻,并非捏造。而赵匡胤的陈桥兵变在任何史料上都找不到辽出兵的记载,赵匡胤篡位后便宣称这次辽、北汉联合出兵的大型军事行动自行退散了,很显然边警非实,就是为了给他一个机会把兵带出去上演兵变罢了。而从后来叛军入京的井然有序来看,显然早就策划停当,组织完备。

完整地看陈桥兵变,从边防告警,到赵匡胤带兵出城,到兵将拥立,到约法三章,到有序进京,到更有序的改朝换代,无一步不是经过精心策划并有序实施的。所以宋太祖篡位并非靠强大的实力,很大程度上是靠陈桥兵变这个经典的策划。

中华帝国怎么决定谁当皇帝

这个题目或许有点大,可能有人已经想一耳光扇过来了:“这么简单的问题你在这儿装模作样的讲个屁呀!你死了遗产给谁还不是你说了算。”但您看了半本书,您觉得真有那么简单?公权力和私权力可不是一回事。这个可能有的人估计又会急不可耐地说:“中国人的权力观就是独裁专制,发展的趋势是越来越独裁。既然宋朝是封建社会的顶峰,那么君主独裁也就达到顶峰,绝对是一个人说了算?”

是的,很多书上都是这么说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