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话太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煮酒话太宗- 第6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女直,后多译作女真,与渤海族是近亲,但极其落后,当时还处于比游牧更落后的渔猎阶段,以猎取野生动植物为生,连放牧的技术都还没掌握,所以被称作生女真。宋廷高层密谋灭辽后就经常派人通过渤海到生女真交涉,而辽却始终蒙在鼓里。直到童贯将陕西军集结于河北边境时,辽人都还以为是来帮助他们平定女真叛乱的。这样当然很轻松就把辽灭了,宋人收复幽云,童太监也如愿成为史上唯一一位晋太师、封王的阉人。女真部首领完颜阿骨打(汉名旻)也深受宋徽宗宠爱,封为御弟。

按现存史料,完颜阿骨打早在灭辽前十年便已建立金,完颜阿骨打即为金太祖。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金太祖驾崩,按女真兄终弟及的习俗,其弟完颜吴乞买(汉名晟)继位,即为金太宗。

金太宗和金太祖的政见很不一样,金太祖认为女真本生于苦寒之地,世受契丹压榨,多亏宋徽宗解救他们,所以定要忠于大宋。但他弟弟认为他们凭一个小部落起家,几年就可以灭辽,现在羽翼丰满,自然就应该努把力尝试下灭宋。金太宗上台后不久,便对宋突袭,展开了宋金百年恩怨。

金太祖生前曾对其弟表露出攻宋的想法非常气愤,这一方面是出于义理,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形势。女真能灭辽,既是辽自身已经腐朽,但主要还是靠了宋朝,小小的女真部落并非真有灭掉辽的实力。如果不知死活向如日中天的宋朝挑战,死了都没人收尸。后世很多史料称宋金夹攻辽时宋军表现极差,几乎是金军独立灭辽,而且金人见识了宋军的软弱,所以觉得宋人可欺,才有了灭宋的打算,这便是后金编造的谎言了。这种逻辑只应该出现在楼下的痴男怨女专柜,而且还只能是早恋级,如果哪个成年人还带着这种思维方式去相亲都会让人笑掉大牙。

首先,女真部的实力远不足以灭辽,这段史料经篡改后与小说无异。您相信完颜阿骨打以两千五百人起兵,没有任何后勤工程、战略规划就能武装灭辽?一帮猎人兄弟狂暴地冲上去,砍翻了牧民兄弟,就这么简单?

其次,辽亡后辽人对宋恨之入骨,大批量降金人,不断挑唆金人帮他们向宋寻仇,后来宋金开战也与此不无关系。如果金真是灭辽主力,辽人又岂能错认仇家?

女真部只不过是童贯灭辽的一个帮凶,自身实力未必真的很强。只是他们长年受辽统治,一朝翻身,有些人就头脑发热而已。

当时女真部的权力机制还极具部落特征,各部落的领主称勃极烈,诸勃极烈组成的议会便是最高权力机构。这和契丹早年的夷离堇制几乎一样,但勃极烈制吸收了更多汉制政府思想。各位勃极烈并非完全平等,而是有次序、有分工的。老大称都勃极烈,汉译皇帝;老二称谙班勃极烈,作为储君;老三称国论勃极烈,后称国论忽鲁勃极烈,据说相当于汉族的丞相。之后还有阿买勃极烈、昃勃极烈、移赉勃极烈等名目,但要加上国论头衔,比如国论移赉勃极烈,才有在勃极烈议会上议论国事的权力,相当于汉族的同平章事。其余诸勃极烈就只是普通部族领主,而没有进入最高权力层。这显然学习了汉族的行政体系构造思想,当然决策方式看似相近,但宋明的宰相通过考试,由来自民间的知识分子担任,勃极烈却都通过选举,由女真部族领主充任。

部族领主制最大的缺陷就是主权分离,容易分裂,但金刚刚建立,核心贵族还很团结,尽管常在勃极烈议会上激烈争吵,但只要议会作出最终决议,所有人都会忠实执行。金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用中央集权阻止部族裂解的例子,到最后至少完颜本部一直没有分裂。在攻宋这个问题上,以金太祖嫡长子完颜斡离不(汉名宗望)为首的太祖系非常反对;以金太祖族兄、首任国论勃极烈完颜撒改嫡长子完颜粘罕(汉名宗翰)为首的撒改系则强烈求战。由于金太宗自己也倾向于攻宋,所以他当了都勃极烈后终于形成了攻宋的决议。

宋金实力差距巨大,但攻宋派认为并非没有机会。

第一,宋徽宗极其宠爱他的御弟金太祖,对女真部几无防备。

第二,宋辽百年修好,河北防线早已形同虚设,宋军主力包括本应拱卫京师的三衙司精锐都集中在西夏战场,可乘其不备,直扑东京。

第三,宋徽宗还很宠爱一位辽降将郭药师(从名字看应该是汉或渤海族),让他招募契丹、奚、渤海人组成三十万大军驻防河北。童贯曾提议从他的陕西军中分一部分驻防河北但被拒绝,有研究认为他军功太著,宋徽宗有意扶植郭药师制衡他。郭药师人品极差,当初宋朝毁约灭辽,辽人宁肯降金也不降宋,全辽就他一人降了宋,还卖力地率宋军首先攻破幽州,以此得到宋徽宗宠信。现在金人向他许以更高报酬,由他洞开河北防线,带金军绕开宋军一路防守,直扑东京!

这种方案非常冒险,你倒是有可能直扑东京,但也得留后路。要是到了东京,陕西那边分兵回救,内外夹击怎么办?何况中国那么大,大部队一进来,陕西军不救东京,就在边境截你后路,你怎么回去?当初辽太宗就是因此才放弃开封,仓皇北逃,被做成了帝羓。当然,也有研究认为,金派出从河北随郭药师南下的是右副元帅完颜斡离不,金太宗就是想把他做成帅羓,借机消灭太祖一系势力。但无论如何,攻宋的决策都是异常愚蠢的。就算真能在战术上攻克东京或者让完颜斡离不去送死,但真能把偌大的中国一口吞下吗?只要没能彻底灭宋,宋人必将报复。以宋帝国的社会基础和恢复能力,就算只剩半壁河山,还怕收拾不了你这个山寨汉式帝国?百年之后,南宋灭金,其形之惨,完全不亚于靖康之难,女真这个勃兴不易的民族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岂不都是拜今日金太宗贪功挑战,将女真带上一条不归路所赐?

那么实力并不太强的金是怎么攻克东京,给鼎盛时期的宋帝国造成一场靖康之难的呢?这其中的教训非常值得深思,而不能用一句“女真彪悍,宋人文弱”忽悠过去,否则以后还会出现类似情况。

金国决定攻宋后,金太宗设都元帅府作为女真部最高军事机构,以幼弟谙班勃极烈完颜斜也(汉名杲)为都元帅,完颜粘罕为左副都元帅,完颜斡离不为右副都元帅。但部族是各自领主的私有财产,都元帅府并非枢密院那样的公共机构,只是一个协调议事的平台,各领主仍然据有自己的私兵。完颜粘罕、完颜斡离不分别设置各自的枢密院,时称东西朝廷,主要由他们各自笼络的辽降官管理,金廷几乎不干预。这些辽人行政管理经验丰富,在后方为完颜粘罕、完颜斡离不的军队提供了可靠的后勤保障,使金军从落后的部族军跃升至不亚于辽军水平的正规军。

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金军分两路南下。完颜斡离不的东路军在郭药师指引下,几乎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就直抵东京城下。宋朝承平日久,宋初定下“守内虚外”的战略早已形同虚设,主力都在陕西,东京只有三万部队,而且都是些内卫仪仗部队,没什么实战能力。而完颜粘罕的西路军却在太原遭到顽强抵抗,寸步难行。完颜斡离不等不到西路军接应,不敢久留,退回北方。

按说这次突袭只是吓了宋人一跳,没有伤及根本,但由此引发的内讧以及宋人的连接失误便造就了靖康之难。

第一,政治上抢班夺权。金人背盟入侵,是宋人背盟灭辽造成的后果。当初密谋灭辽的宋徽宗、蔡京、童贯等人引得舆论所向,纷纷引咎辞职。皇太子赵恒继位,史称宋钦宗。这些人干了坏事,当然应该下课。但在危急关头突然更换整个国家领导层又合不合适?猛然换血的宋廷一片混乱,连基本的组织能力都不具备。

第二,为泄愤而杀童贯。童贯这人虽坏,但军事才能卓著,更是陕西军的绝对领袖。他自信虽犯下弥天大罪,但此刻宋帝国离不开他,他甚至还在做着宋钦宗来求他复职,然后率陕西军尽灭金人、立下更大功劳的美梦,谁知等来的竟是一死。客观地说,以他犯的罪,死一千遍都不多,但这个关键时刻杀了陕西军的主心骨,宋钦宗和李纲摆明是不想赢了。四十万陕西军被牵制在广袤的西夏战场,零零星星的有些将领率兵勤王,但越是正规军越离不开统一调度,这些来送菜的零散部队被金军各个击破,终于让坚守东京的军民们绝望了。

第三,军事上乱指挥。除了指望陕西军,民间也自发组织了不少义军。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逃出东京,在相州(今河南安阳)开大元帅府,聚集了不少义军。本来义军取得不错战绩,留在完颜斡离不后方是极大威胁。但不懂军事的副帅宗泽救国心切,强令义军向金军主动进攻,结果民兵们惨败于严阵以待的金军铁骑,失去了解救东京的最佳机会。东京城内的仪仗队更是胡乱指挥,笑话频出。当然,这个问题的根源还在于前两个问题。

第四,把宋徽宗抓回来陪死。这才是最严重的错误。为什么汉唐从来没有皇帝被异族抓过?唯独“弱宋”两位皇帝被逮?原因很简单——这俩弱智没跑。唐朝皇帝遇警即逃,九次跑出长安,一次都没被抓住。宋徽宗当时先跑到镇江,以太子留守东京,但太子变身宋钦宗,却强行把太上皇扭回东京,陪他一起被抓。其实只要宋徽宗留在镇江,就算东京城破,金军也只能劫掠一番就走,断不至于亡国。宋钦宗强行扭回其父动机可疑,有研究认为宋徽宗当时根本没有禅位,是李纲等人学安史之乱唐肃宗李亨灵武即位的故事,拥立了宋钦宗,严格地说根本就是篡位,所以他们才急于抢班夺权,大肆诛杀童贯等徽宗旧臣并强行将宋徽宗抓回东京以便控制。

宋人的连续失误给了金人一次又一次的机会,次年金军再度南下,终于造成了靖康之难,终结了北宋。当时有传言称金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