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话太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煮酒话太宗- 第8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动脑就会觉得这事儿不那么靠谱,但已经被强烈主观感情充塞的读者哪还有空去动这点脑筋。类似这种吹捧袁崇焕、控诉明思宗的故事还很多,都很容易让大多数没认真读过这段历史的人所接受。当然,这和编造诛十族的原理一样,主要不是为了吹捧袁督师,而是控诉明思宗等明朝君臣的昏庸。

可能有人还不禁要问:袁崇焕这样卖国,他到底图个啥?要知道当时还没有任何人——包括皇太极都没想过后金(清)能入主中原。这个问题就更严重了。

袁崇焕勾结后金,绝不是看到了后金(清)能入主中原,甚至在他的眼里后金成不了大气,所以他才敢这样搞。他并未想过投靠后金,其实也是在利用后金。他的动机和李成梁完全一致,利用后金这个黑洞,吸引国家不断投资,自己从中渔利——这个利包括银子,也包括官爵和实权,也就是所谓养寇自重。

袁崇焕巡抚辽东时,也就是努尔哈赤当政后期,后金已命悬一线,明思宗从表面上看已经可以一举剿灭,所以才会相信五年平辽。但袁崇焕决不能让后金真的灭了,灭了他和手下一大帮辽东将吏就断了财路,所以他杀毛文龙,卖粮食给后金,甚至封锁亲林丹汗的蒙古部落,放纵亲后金的部落劫掠,并且拼命要求议和,都是在给后金续命。至于后来朝廷逼急了,袁崇焕便出了一个狠招——让皇太极率女真、蒙古诸部入关大游行,打到北京城下吓你一跳,看你还议不议和。而要做到这一步,他就必须先杀掉毛文龙,解决皇太极的后顾之忧;让赵率教送死,让刘策离开蓟州,清空喜峰口到北京这条直线,解决皇太极的前方通道;而在北京城下关宁军号称血战,结果几无伤亡,宣大军却背靠着本国京城全军覆没。尽管没有确切史料明证,但我眼前总是忍不住要浮现出满桂将军那张怒不可遏的血脸,还在咬碎钢牙的喊冤:“是袁督师射我!”袁督师也咬牙切齿:“就是老子射你,谁让你断我财路!掉那妈,硬顶上。辽东好儿郎,给我射死这个骚鞑子!”

尽管清人所留史料绝口不提皇太极和袁崇焕之间的密谋,但皇太极敢带着全部家底,甚至透支了蒙古诸部的信任,像逛超市一样深入京畿又安然而回,谁能信不是蓟辽督师事先给他安排好了来回路线呢?

现在有些人把袁崇焕吹捧成岳飞一样的英雄,这真的有点黑色幽默,因为袁崇焕很显然是以秦桧为模板的,甚至有点刻意模仿秦前辈。秦桧要议和,于是袁崇焕也要议和;秦桧把挡在宋高宗面前的张俊调走,他也把挡在明思宗面前的刘策调走;秦桧杀岳帅,他也去杀个毛帅;最可笑的是秦桧出了十二道金字牌令岳飞撤军,他杀毛帅居然也是凑了十二条罪状,连这个数都不创新,这也太山寨了吧!不过现在袁督师被吹成了岳飞,他的秦老师也有不少人翻案,这个问题开始越来越乱。

其实南宋以来九百年,包括清朝,秦桧这个案子一点都不乱,是他与金人勾结,阻挠北伐,杀害岳飞,导致南宋不能恢复中原故地。但近几年开始有人说秦桧并不想杀岳飞,真正想议和,杀帅的是宋高宗,秦桧只是执行。然而当时南宋站稳脚跟,灭金指日可待,宋高宗作为皇帝凭什么就不想恢复故土?他的祖坟还在开封呢。现代人拼凑了许多理由,比如岳家军是私军、岳飞妄议立储、宋高宗怕岳飞救回他老爹老哥会威胁皇位之类的理由。这些理由其实都跟皇太极的反间计差不多,稍微看点正史或者动点脑筋都知道不靠谱,但封建皇帝在现代的名声是很臭的,给皇帝扣屎盆子,那多愉快呀,谁还去动这脑筋。

其实秦桧杀岳飞、促和议的动机就和袁崇焕杀毛文龙一模一样,他也不是想投靠金,也是利用金来打造自己在宋朝的权位。他和金关系最好,宋朝要与金议和,就得仰仗他秦大人。但如果宋高宗和岳飞呼啦啦地把金灭了,还要他干啥?所以,要在宋朝专权,就要靠金的外部支持,就得保持宋金战略平衡,就得议和,不议和的就得杀了。

可惜秦前辈的水平袁崇焕就比不上了,同样是养寇自重,人家秦桧就真能做到宋金均势,两边守着江淮一线干瞪眼,谁也奈何不了谁,都等着秦太师慢慢给协调吧。袁崇焕这一搞就搞砸了,不但身败名裂,十五年后明朝就亡了。所以,秦桧下的这种大棋,也不是人人都下得起的。

不过袁汉奸得的好处便比不上秦汉奸吗?这可未必。秦桧一死,他儿子孙子都被革职,秦家其实什么也没留下,袁氏可就不一样了!清军入关后,当然不能忘了恩公,让他的后裔加入了正白旗。正白旗,上三旗啊!尽管比李成梁家的正黄旗略逊一筹,但也够阿敏的后代自惭形秽了。袁崇焕六世孙袁佳·富明阿当到了吉林将军,七世孙袁佳·寿山当到了黑龙江将军。这什么概念?清朝实施民族隔离,东北满洲本部只有旗人才能进入,其余民族严禁入内。吉林、黑龙江将军自然是满洲核心上层人物才当得到的,这真是皇恩浩荡啊!袁佳氏也不负皇恩,富明阿及其子永山在甲午战争中血战捐躯,而寿山在俄军制造海兰泡大屠杀后,自杀谢罪。清朝有几个高官这样轻生死、重大义的?唯有继承袁督师忠勇血脉的袁氏一脉呀!号称明朝最精忠的袁崇焕,他的后代恰恰对清朝最精忠。

其实,在中华帝国庞大的官僚体系下,出现秦桧、袁崇焕这样的奸臣似乎也无法尽免,我不妨直接告诉您:以后还会有。但关键在于我们得认清这种人的真面目,有些人在拼命粉饰这类奸臣,无非就是想等后后金再出现时,他也有机会演一次秦袁。他们把奸臣作的恶扣在皇帝身上,这倒是一种不错的技巧,但以后不扣皇帝了又扣谁?您想想,以前皇帝是国家的主人,以后呢?吃袁督师刺身、被他们骂得狗血淋头的,是谁?

幻想版南宋

崇祯十六年(1643),五十一岁的皇太极在征兆并不明显的情况下突然就死了,而清修史书一贯不喜欢把事情说得太清楚,这可能是预料到后来清宫戏流行,所以留点戏说的空间。关于皇太极的死因说法颇多,其中较流行的一种是他弟弟多尔衮和他四老婆(孝庄文皇后科尔沁·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据说还有个诨名叫大玉儿)通奸,被他撞破,多尔衮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做了他。这种说法当然不靠谱,事实上,孝庄皇后应该和多尔衮不熟,甚至有可能以前不认识,只是后来她联合多尔衮,扶自己的儿子继位,结成了政治同盟,就给编剧们提供了不少灵感,甚至上升到了通奸这么浪漫的层面。

皇太极死后,长子豪格似乎最有资格继位,他当了多年和硕贝勒,并领有上三旗中的正蓝旗。但选举制政体下,实力太强反而受他人忌惮,还记得元太宗是怎么当选的吗?同样道理,现在大家不会选实力最强的,偏偏要去选最弱的那个,大玉儿抓住大家这个心理,积极串联代善、多尔衮、济尔哈朗等和硕贝勒,选中了年仅五岁的皇太极第九子爱新觉罗·福临,史称清世祖,年号顺治。作为回报,孝庄皇太后让多尔衮、济尔哈朗摄政至清世祖成年。

皇太极当年把兄弟子侄们耍得很惨,可惜他儿子继承了他的部落却无法继承他的智力,大家要报当年的被耍之仇,豪格就成了清初第一惨人。多尔衮摄政五年就把他耍死了,年仅三十八岁,正蓝旗的上三旗地位也被多尔衮的正白旗取代。

崇祯十七年(1644),八旗内斗尚未尘埃落定,却突然出现了一个重大历史机遇:明朝灭亡了。

明朝不是被大清所灭,而是被国内农民起义推翻的。但这时大清该怎么办?按说是个进关爽抢的好机会,但这时宁远总兵吴三桂来请清军入关帮他剿灭农民军。这就不是一般的机遇了,皇太极生前最倚仗的汉官范文程力劝多尔衮下定决心,进军中原。最初吴三桂只承诺割让黄河以北,但由于明朝中央政权突然消失带来的全盘崩溃效应,整个中国突然群龙无首。清军入关后发现:这简直是无主之地呀,那不取白不取了。于是清世祖在北京即中国皇帝位,建立清朝。明朝好几位亲王在南方建立政权,泛称为南明,再加上李自成农民军及其分支的一些政权,清军还用了数十年才逐个灭杀。

历史上把清军入关的清世祖顺治元年(1644)作为进入清代的一年。

其实,中国特色封建社会这条发展脉络,到明朝就已经结束了,至于取得太宗庙号的皇太极所建立的这个朝代,老实说跟前面的那些朝代完全不属于同等社会形态,也不是顺着汉—唐—宋—明这个大方向继续发展。已经超出了作者的知识范围,就没法再详细讲了。我只是耳闻该朝尤其善于公共管理体系的改革进步,历用七种不同的公共管理模式,分别是:康熙独裁、雍正独裁、乾隆独裁、嘉庆独裁、道光独裁、咸丰独裁和慈禧独裁。每种都堪称巧夺天工,权力制衡和组织结构设计得极尽完善,尽得公共管理科学之奥义。该朝更以高度的契约精神著称,据说二百多年签订了一千多项国际条约,均严格执行,无一爽约,让经常诟病东方缺乏契约精神的洋大人不得不闭嘴。该朝的开放包容更是令前朝汗颜,广辟租界,引进西方先进文明在中国的土地上搞开发,东方明珠香港就是这样产生的……由于清朝的发展历程已经偏离主线太远,本书就不多讲了。

有些人纠结于袁崇焕在明末的历史作用,有人说他对明朝很重要,因为他被冤杀,所以明朝亡了;有人说他对清朝很重要,没有他就没有大清;有人说他对谁都不重要,只是个小人物。其实这些人说得都有道理,只是站在了不同的角度,而且把明亡和清兴这两个概念混淆了。袁崇焕当然是清兴的重要人物,否则不会赏他的后代入上三旗,但很难说他是明亡的关键。

明末是中国特色封建社会高度成熟的状态,很多弊端也随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