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新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金陵新传- 第24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前提条件。6岁的阎锡山由外祖父领走抚养到16岁。阎锡山的童年、少年是在他外祖父、外祖母家度过的。

阎锡山从小不爱读书,淘气得没有边际,但他的性情却喜欢经营商业。

16岁时,父亲阎书堂便把他从外祖母家接回,与比他大3岁的徐竹青(字友梅)完婚。之后,便跟父亲来五台县城经营起“吉庆昌”钱铺了。生意一时兴隆。然而,好景不长,阎氏父子野心勃勃,想发大财,一次在金融市场上“打虎”失败。由于押的赌注太大,又没摸准行情,一家伙来了个大跌,负债累累。父子俩一合计,便逃出了河边村,到太原做起事来。

别看阎锡山当时只有十七八岁,但他从小没有母爱,成熟较早,而从商后走五台,闯忻州、窜太原,有了一定的社会阅历,学会了一套社交办法,能说会道。在太原做事几个月,便与旅居“四海店”的黄国梁、张瑜拜为换帖三兄弟,患难与共。不久,三人同考山西武备学堂学习军事,八五八书房又同去日本留学。阎锡山在东京专修军事期间,常出入旅居日本的孙中山的横滨住处。他接受了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便和瑜等人加入中国革命同盟会,成为该会第一批会员。

阎锡山最早树立民主、民族思想,以至参与推翻清王朝的义举,都来自孙中山。回顾青年时期日本就学时,与孙中山的相处,阎锡山晚年在台湾对人说:“当时我与孙中山先生谈过许多次话,即认为中国这个革命是需要的,遂加入中国革命同盟会。”

“铁血丈夫团”是我提议发起的。因为同盟会中文人居多数,但同盟会中的一部分军人认为革命的实施须靠军人,于是成立一个“铁血丈夫团”。而这二十八名军人,即为宣统三年(辛亥年)中国革命的中坚人物,各省的起义都督,大部为“铁血丈夫团”的骨干。当时,曾向孙中山宣誓,不惜牺牲,回国从事策动军事起义。”

阎锡山在日本求学时期,曾奉孙中山先生的嘱咐,布置华北革命,于光绪33年(公历1907年)与盟友赵戴文不畏生命危险由东京携带炸弹回山西。因此,孙中山与阎锡山有着一种特殊的关系。

清宣统元年(公历1909年)3月,阎锡山等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回国。这年,他27岁。阎锡山回到山西任清军标统(相当于团长)。当时,军队腐败,视命令如同儿戏,已经习以为常。有次在操场出操,营长玩忽阎锡山的口令,阎随即拔刀砍他,治军之严,从此可见一斑了。阎一面练兵,一面策划山西的革命工作。当时山西巡抚陆钟琦的儿子,和阎氏是同校同学,一面劝他防止革命党的活动,一面对他严密监视,最后又向他表示说:你如果革命,我父亲可以和平让位。这是陆巡抚教他儿子刺探他的心里,种种复杂环境,阎氏都一一妥善地应付过去。这时,武昌起义,阎氏便积极布置山西的革命行动,密定辛亥年10月29日在太原起事。

正在布置当中,陆巡抚命令他领发子弹准备开往临汾,以施其调虎离山之计。10月28日夜间,山西巡抚衙门电话通知布政使等,说武昌大局转危为安。阎锡山听到这个消息,恐怕革命同志精神动摇,便毅然决定于29日拂晓从太原南门攻入城内,包围巡抚衙门,打死陆巡抚,占据太原。有力地振奋了武昌起义者的精神,支援了革命。阎锡山在被推为山西都督大会上说:今虽不崇朝而据有太原,大家不可认为成功。。。今天才是革命工作的开始,原与孙(中山)先生约定,河南、陕西动后,山西再动,今不得已而为之,与全局的好处固多,而我们的困难甚大,愿与诸同志以革命的精神,与清军作战,先求固守。

回首往事,阎锡山很激动,他曾说:起义成功,我被公推为山西都督,此为宣统三年九月初八日,即1911年10月29日,亦是我29岁的时候,是日又是我的生辰。

1912年4月,孙中山卸去了临时大总统职务,但阎锡山主动致电孙中山,敦请早日赴晋;又特派代表邢殿元赴京劝孙中山赴晋;旋即派温寿泉、召恩慎、南桂馨三人赴京迎接。在阎锡山如此盛情相迎情势下,孙中山于9月18日到了山西太原。

孙中山莅临太原,一再表彰阎锡山对辛亥革命的贡献:前在日本之时,当与现任都督阎君谋划,令阎君于南部各省起义时,以晋省遥应。。。武昌起义,山西首先响应,共和成立,须首推山西阎都督之力为最。

去岁武昌起义,不到半载竟告成功,此实山西之力,阎君百川之功。不惟山西人当感戴阎君,即十八省亦当致谢。

孙氏还为阎锡山写了“博爱”手书,并一再叮嘱阎锡山说:北方环境与南方不同,你要想方设法,保住山西这一块革命基地。

在袁世凯时期,孙中山曾派人密告阎锡山说:你要善于应付环境,保存山西实力,等待革命时机到来,再行出力。

阎锡山接受了这个指示,从此以为借口,当他的“土皇帝”。直到逃离山西之前,阎锡山在任何环境下都是以“不离开山西”为指导原则的。

在民国时期,阎锡山为山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诸方面的建设,曾制定出一系列的建设计划并努力实施,使山西获得了国民政府“模范省”的称号。而响应北伐、抗御日寇等等,也为他日后所津津乐道。

阎锡山整理《自传》,当他写到“中原大战”时,谈到下野,曾在《答客问的自述》一文中说,“那是一段难堪的日子”。但在谁胜谁败的问题上,阎锡山并不认输,“中原大战”由阎锡山下野而结束,但蒋介石也因“中原大战”而下野。蒋、阎争论不休,蒋介石硬说他是胜利者。阎锡山在与蒋介石几次直接交锋、生死搏斗之后,充分认识到蒋介石的为人:阴谋比任何人都多、野心比任何人都大、手段比任何人都毒辣、作风比任何人都独裁。此后,阎锡山也就不再谈写《自传》了。

阎锡山在草庐隐居,深居简出,埋首读书,确有其难言的苦衷和不胜的烦闷。曾有外国出版商,愿以美金二万元请阎锡山写回忆录,阎锡山以“我不往后看,我只向前看”为托词,而予婉拒。他晚年所作,也只是做些乌托邦式的梦想了:《共产主义的批判》、《现社会病及其治法》、《反共为什么?凭什么反共?》、《大同之路》、《未来三百年之中国》等。《未来三百年之中国》是阎锡山最后一部著作,就其理想,为未来中国绘下一美丽的蓝图。1959年,当他正从事此一著作时,即曾患病,痊愈后自谓体力日差,恐难完成,故有暇即日夜执笔,而于1960年初完成,大为快慰。阎锡山也只有靠这个为自己的晚年找精神寄托罢了。

在台湾,阎锡山念念不忘反攻大陆,他抱定反共必胜信念,妄图再回大陆做他昔日的“山西土皇帝”。他曾对香港《真报》记者谈重返大陆问题:“一旦反攻号响,看吧,我还要请求率领健儿们再打几个胜仗给国人看看,我有信心;生从太原来,我这把老骨头仍将活着回太原去。”可见这位反共老人万变不离其宗。

可是终于看不到生他、养他的故乡了。

病逝台北1960年5月23日下午1时30分,国民党“总统府资政”、中央评议委员阎锡山病逝,享寿78岁。

据称:阎锡山原患有严重的糖尿病,且因此影响血管而导。致心脏病,曾先后于1952年、1955年、1957年住台大医院治疗,痊愈后出院,雇有特别hushi,在私邸长期疗养,体力日渐康复,精神殊佳。1960年5月18日,阎氏忽感不适,初为轻微之感冒,至21日病况忽然转剧,全身发高烧,乃延请陆军总医院医师诊治,诊断系属感冒,处方服药后,至22日,体温即见降低,病况一度好转。到夜间10时,病情渐趋恶化,突发生气喘现象,深夜12时后哮喘甚剧,至23日上午,贾景德氏闻讯,立即赶到阳明山探病,决定延请经常为阎锡山诊治之台大医院内科主任蔡锡琴医师诊治。上午9时许派员赶赴台大医院,10点偕蔡医师上门,10点半抵寓诊治,认为阎氏病况已转为肺炎,而且相当严重,主张立即送医院急救并住院治疗,或尚有望。先注射强心剂两针后,即车送台北,在途中又为阎氏注射强心剂两针,于11时许抵达台大医院,住特二号病房,并立即注射强心剂及输送氧气急救,不料病情已入膏育,医药无效,延至下午1时30分,溘然长逝。下午5时成立了以何应钦为主任的治丧委员会,贾景德及阎氏家属为其选择墓地。5月29日,阎大殓。蒋介石亲往致祭,送了“怆怀耆勋”匾额。阎锡山遗体葬于阳明山之七星山。

阎锡山病逝后,家属遵照阎的遗嘱,将阎生前写的自挽联分贴其指示处。

第一副贴灵前:上联是:避避避,断断断,化化化,是三步功夫下联是:勉勉勉,续续续,通通通,为一等事功横联为:朽嗔化欲

第二副贴楹柱前:上联是:摆脱开,摆脱开,粘染上洗干净很不易下联是:持得住,持得住,掉下去爬上来甚为难。

这大概是阎锡山晚年读书静悟对其一生的终极体会吧。

第三节胡适不默而终溘然长逝1961年初,胡适大病一场。从此深居简出,不外出、不会客,过起接近隐匿的生活。他每天严格按“作息时间表”生活,早八时起床,在绿草如茵的庭院中作上点轻微运动,作深呼吸,早餐后开始看书;他开始听从医生的劝告,对秘书和hushi小姐的安排更是言听计从,晚上从不熬夜。他静养得精气神足,有人问他:“为什么现在不去学校讲课了?”他笑笑说:“年纪大了,应该让年轻人了。”

12月17日,是胡适70岁生日,胡适在台大医院的待一号病房里度过了他的七十寿辰。胡太太江冬秀女士特地亲手做了一些寿桃、寿面送到病房,“副总统”陈诚派人送了一大篮鲜红的玫瑰花。胡适谢绝了任何祝寿仪式,但前往医院祝寿的人仍络绎不绝。亲友在门口挡驾,但进入病房的人并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