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哲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尤哲学- 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也不是最高我的部分。乔荼波陀从梵我一体不二的立场出发,还否认事物有真正的“产生”和因果转变。乔荼波陀在论述其学说时曾大量借鉴佛教的思想与论证手法①。

    商羯罗虽然沿袭乔荼波陀②在梵我关系方面的基本思想,但通常人们都把他看作吠檀多派中不二一元论的最主要代表人物,认为他是这一理论的最系统阐述者和主要传播者。

    商羯罗与其思想先驱一样,认为唯一实在的是最高我——梵,其余的一切都是虚幻的。商羯罗极力想表明,他的有关梵我关系的理论是对奥义书和《梵经》等婆罗门教圣典中学说的完整准确的阐述。

    他在其著作中(特别是在《梵经注》中)大量引用了奥义书的内容,反复强调奥义书中提出的“梵我同一”思想。商羯罗从我(小我)在实质上就是梵(大我)的角度,论证了有别于梵的我(小我)之不实,实际也就论证了杂多的世间万象的不实。

    商羯罗虽然把梵看作是唯一实在的东西,但他在否定世间万象的实在性时,仍作了一番细致的论证。他认为,梵无疑是唯一不二的,然而由于人们对梵的理解不同,因而梵看

    ①参见宇井伯寿:《印度哲学史》,岩波书店1965年版,第521—531页。

    ②乔荼波陀是商羯罗的老师牧尊(Govinda)的老师。

…… 99

    29印度哲学

    上去就有两种。一种是“下梵”(apara—brahman)

    ,亦称“有德之梵”

    (saguna—brah-man)

    ;另一种是“上梵(para—brahman)

    ,亦称“无德之梵”

    (nirgun-a-brahman)。商羯罗认为,“下梵”是有限制的,有属性的,它表现为神及其创造的具有不同名称和形态的世界(现象界)

    ;“上梵”则是摆脱了一切条件因素的,无差别的,无属性的①。

    在商羯罗看来,“下梵”和“上梵”的区分只不过是人主观认识的产物,在实际上,梵只有一个。

    “下梵”和“上梵”的概念不是由商羯罗最先提出来的,奥义书哲人已对梵作了这样的区分,如《疑问奥义书》中就提到了这对概念②。另外,《慈氏奥义书》中提到的“有形之梵”

    和“无形之梵”

    亦是相近或类似的概念③。

    然而十分明显的是,奥义书哲人虽然已提出了“下梵”和“上梵”的概念,但却并未对这对概念作深入细致的阐述,未把它们放在一种很重要的位置上来对待。此外,并不是所有探讨梵我关系的奥义书中都普遍作了这种区分。但在商羯罗那里,“上梵”和“下梵”被作为表述其理论的基本概念。他用“上梵”来表明万有的真正实在的本体,用“下梵”来表明人们由于对真实本体所不能理解而产生的虚假分别。

    商羯罗的认识论同其本体论密切相关。与其在本体论方面的“上梵”与“下梵”概念相对应,他在认识论方面提出了“下知”

    (aparāvidyā)和“上知”

    (parāvidyā)的概念。他认为,把本来是唯一不二的,无属性的梵看作是“下梵”

    ①参见商羯罗:《梵经注》1,1,1;1,2,8。

    ②参见《疑问奥义书》5,2。

    ③参见《慈氏奥义书》6,3。

…… 100

    印度哲学39

    (“有德之梵”)

    就是无明或“下知”

    ,而把梵看作仅是无属性,无差别的“上梵”则是真知或“上知”

    ①。也就是说,只有透过种种假相看到了在一切事物背后只有梵(上梵)真实,才获得了至高至真的认识。

    “上知”与“下知”的概念亦非由商羯罗最先提出。它们在奥义书中就已出现。

    《秃顶奥义书》中曾对认识作了这样的区分,提到“上知”是可以领悟“不朽者”的知识,而“下知”则是有关“四吠陀”

    (吠陀本集)的知识等②。商羯罗在论述其“上知”与“下知”的概念时并未完全局限于奥义书中原有的意义,而是有所发展。他所说的“上知”

    与《秃顶奥义书》中所说有相近处,但也有一定差别。

    《秃顶奥义书》中说的“不朽者”也就是“梵”

    ,但《秃顶奥义书》并未明确说这“不朽者”是“上梵”。商羯罗的“下知”在很大程度上是从“摩耶”观念的角度说的,他认为唯一实在的是“梵”

    (上梵)

    ,而其它东西都不实,人们之所以把不实之物认作实在的,之所以产生“下知”

    ,是由于“无明”

    ,无明在商羯罗或乔荼波陀那里也就是所谓“摩耶”。摩耶能使人们把本来不实的东西看作是实在的,因而是一种力量(幻力)。商羯罗在论述无明(摩耶)导致人们对事物的不真实认识(主要指把最高我与个我看成是有差别之物的认识)时与乔荼波陀的解释类似。他在《梵经注》中说:“个我与最高我的差别是由限制性因素,如身体等造成的。它们(身体等)由无明幻变出来的名色构成,差别是不真实的。”

    ③

    ①参见商羯罗:《梵经注》1,1,11等;参见金仓圆照:《印度哲学史》,平乐寺书店1963年版,第166页。

    ②参见《秃顶奥义书》1,1,4—5。

    ③参见商羯罗:《梵经注》1,4,2。

…… 101

    49印度哲学

    (这与乔荼波陀用小虚空和大虚空无差别来说明最高我与个我无差别在思想性质上是相同的)。

    商羯罗的解脱观也体现着不二一元论的性质。与“上梵”

    、“下梵”

    、“上知”

    、“下知”的概念相对应,他把解脱也区分为两种。一种是“渐解脱”

    (kramamukti)

    ;另一种是“真解脱”

    (videhamukti,即“无身解脱”)。渐解脱是在对“下梵”的信仰中产生的,这种解脱还讲人死后个我(灵魂)

    至梵界享乐,它还不是彻底的解脱;真解脱是通过“上知”

    获得的解脱①。

    这种解脱的实现虽然也要求遵从婆罗门教(印度教)的种种规定,履行种姓义务,但主要则是依靠修行者直接证悟“梵我同一”

    ,依靠修行者在梵我关系问题上坚持不二一元论。在商羯罗看来,真解脱就在于破除无明,认识真我唯一不二。

    商羯罗之后,吠檀多派中较著名的思想家是罗摩努阇。他以在梵我关系问题上主张“限定不二论”而著称。罗摩努阇虽然与商羯罗同样承认奥义书中提出的梵是最高实在的观点,但却不同意说梵是没有任何属性和差别的。针对商羯罗等人的这类观点,罗摩努阇批驳说:“那些主张实体没有一切差别的人无权断言这或那可证明这种实体,因为一切正确的认识方式都以带有差别的事物为对象。”

    ②他坚决反对商羯罗和乔荼波陀等人大力宣传的“摩耶”说,认为这种“摩耶”说根本不能成立。罗摩努阇说:“无明(摩耶)的理论是完全站

    ①参见木村泰贤:《印度六派哲学》,丙午出版社1919版。第578页~602页;参见金仓圆照:《印度哲学史》,平乐寺书店1963年版,第16—168页;参见商羯罗:《梵经注》1,1,11等。

    ②参见罗摩努阇:《梵经注》1,1,1。

…… 102

    印度哲学59

    不住脚的。首先,我们问:‘无明产生了存在的多样性这种巨大错误,那无明的依托体是什么?

    ‘你们不能回答说是’个我‘,因为个我自身的存在还是通过无明被虚假地想象出来的。你们也不能说是’梵‘,因为梵就是自明的理智,这(梵)与无明的本质是矛盾的,无明显然要被知识否定。“

    ①

    罗摩努阇认为,我(个我或现象界)与梵(最高我或大我)之间的关系是属性与实体或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这就如同光是火或太阳的一部分,以及白色或黑色是具有这些的东西之性质一样,二者虽然有联系,但也有区别②。属性或部分隶属于实体或整体,但并不能因此就认为属性和部分不真实。同样的道理,作为属性或部分的现象界(我)尽管隶属于作为实体或整体的梵,但并不能因此而认为现象界不真实。

    罗摩努阇批驳了商羯罗等人的“摩耶”说和真正的实在无差别说,但他始终认为作为本体而存在的唯有梵,现象界(我)虽与梵同样实在,但现象界毕竟仅仅是“限定”梵的属性或部分,万有的最终本体是“不二”的,故罗摩努阇的此种梵我关系理论被称为“限定不二论”

    ③。

    罗摩努阇的认识论思想主要表现在其“量”论中。他认为量有三种——现量、比量和圣教量,并把它们作为论证其学说,获得正确认识的有效工具④。

    ①参见罗摩努阇:《梵经注》1,1,1。

    ②参见罗摩努阇:《梵经注》2,3,45。

    ③在罗摩阇之后,吠檀多派中主张“限定不二论”

    的思想家还有室里甘吒(S′rikāntha,约15世纪)和修迦(S′uka,约16世纪)等人。

    ④商羯罗也提到了这三种量,然而由于他有“下知”之说,否定“下梵”

    (现象界)的实在性,因而,三量在商羯罗的体系中实际并无什么地位。

…… 103

    69印度哲学

    罗摩努阇在解脱理论方面强调对神的信仰和敬爱,他认为梵即神(毗湿努神)

    ,倡导通过忆念和冥想直观神来求解脱。

    罗摩努阇还宣传宗教上的平等思想,宣传甚至首陀罗如果真正信神、舍身归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