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台北到北京:胡同台妹眼中的大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从台北到北京:胡同台妹眼中的大陆-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记得曾经在接受“博客天下”专访时我说,“穿梭两岸,混迹于大陆互联网,我最大的收获是:学习到谦卑。”因为生活与新闻是不同的,我很骄傲的是,我过过台湾生活也过过大陆生活,然而至今我仍不敢说我了解大陆,包括那思维中的第一念。而谦卑就是对自己可能的无知要有觉知,对对方的在意或痛苦要有觉知,不随意批判,更不能轻易藐视,因为对方生活中那片头顶的天,就是对方的全部。

我手写我心

博主名片

宫铃,网名胡同台妹,台湾人,祖籍安徽。曾在台湾做过十年记者,2006年定居北京。曾任某著名网站台湾事务发展部总监,现为独立撰稿人。

获选理由

她是微博上最火的台湾人,关心两岸政治,致力于消除两岸语境上的差异。因为思维方式的不同,且敢于直言,她一会被看成是“台独”分子,一会儿又被看成是“五毛党”。她感动着网友的感动,愤怒着网友的愤怒,被称为“在大陆互联网上走得最远的台湾人”。

博主自述

我有着多元化的性格,大部分人觉得理性的女人必定冷血,但我却是个该理性时很理性,但感性时却情感泛滥的女人。我会用一种情感去看待人、事、物,而且我尊重真实的自己,即便有缺点。我不想把自己塑造成某个状态,因为我更乐于平凡、简单。我的博客的风格就是真实,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博客是我可以掌控的平台

如果你玩微博,但不知道“胡同台妹”,那你就out了。半年来,这个叫做宫铃的台湾人变成了一个深度网虫,她像游侠一样行走于微博江湖,敢想敢说,语不惊人死不休,乐此不疲地和大陆网友隔空谈心、评点“江山”。于是,她被网友尊称为“在大陆互联网上走得最远的台湾人”。她说她很荣幸,但也受宠若惊。“我希望产生千万个在台湾互联网上走得很远的大陆人,希望有一天这句话不存在了,大家就都走得很远了。”

其实,“台湾人”一直以来都是“敏感词”,“别人会不自觉地把你当成台湾的代表来表达政治上的不满”。尽管她也会被网友拍砖,但多数情况下,她扮演了一个这样的角色——大陆网民的民意代表,这完全出乎她意料。她说,之所以关注大陆的时事,是因为自己想更好地了解自己生活的这个社会,拉近和大陆网友的距离。

宫铃很敢说,敢对于社会中一切她认为不够公平的事情发表看法,敢于批判新浪,敢于发表对户籍制度、高考制度的看法……“有人说我是个被民主洗脑的白痴、冷血动物,其实我只不过是以一个台湾人的角度看一些事情。我觉得我就是《皇帝的新衣》中那个敢于说出真相的小孩。”

“我也会担心得罪人呀,只是都是得罪完以后才担心,啊,惨了,得罪人了。接着就会告诉自己,哦,就这样吧,下次不可以了喔!人这一生不可能讨好所有人,但是要清楚你为此付出的代价。我也担心哪天在互联网上说了不该说的话,被赶回去。”她俏皮地说道。

“我一直觉得我比较叛逆,在大陆,叛逆好像是坏孩子,但我觉得叛逆不是坏事,所以我很保护这种叛逆。”宫铃在台湾做过十年的记者,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是台湾媒体人的特点啦,而且我觉得在某些观念的坚持上如果妥协了,会让自己在将来的某一天后悔。”

正因为她的直言不讳,受到的委屈自然也比别人多。2010年4月26日发生的“立方门事件”让她觉得非常不爽,“维权”三天后退出新浪。“很多人说我多事,说我把自己太当回事了。我把自己当回事,我很在乎我的尊严,这有什么错呢?”她就是这么一个为了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坚持到底的人。比如,她很坚持写字用的笔一定要顺手,“如果笔不顺手,字都写不好、文章也会写不顺”。而且,在微博上,这类博客她从来都不会转发:比如斤斤计较温总理穿了什么牌子的球鞋、戴着什么牌子的手表。“我珍惜每一次发出观点的机会,总要掷地有声。一些仅是情绪发泄的追究,无需表达在公众媒体上。”另外,不论博客还是微博,她都坚持写繁体字,当然这个坚持遭到了一些网友的质疑:干吗不入乡随俗?“我喜欢看到我的文字是用繁体字呈现而已,并非刻意不同。”

但是,因为在大陆生活多年,她还是有了一些潜移默化的改变。前段时间,她回了一次台湾,让她纠结的是,虽然人在台湾,但不管走到哪里,大陆网友的问题会不停地从脑海里冒出来。她说,看到街边的摊贩,她会想到网友曾问过的“台湾是否有城管”的问题;我吃着各种台湾小吃,心中念想的却是“拍照——上传——大陆网友想看、爱看”。“一趟返乡之旅,我的心,因着微博平台带来的友情牵挂,好像遗留在了北京。”

宫铃说,自己好像蝙蝠,既了解哺|乳类的痛苦又了解鸟类的痛苦,所以她很孤独。“这可能跟我是天秤座有关吧,总是找平衡。”“但我蛮喜欢和大陆人交朋友的,我不喜欢某些在大陆的台湾人,因为我没办法像他们那样生活在云端:假日打麻将、购物,也无法与他们议论大陆人。”

其实,2004年来北京之前,宫铃是准备从政的,因为整体形势的发展对她这个“纯种的外省人”不利,所以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这个多年的梦想。而姥姥时常念叨的北京让她十分憧憬,于是很冲动地来了北京。后来,她去了凤凰网负责网内有关台湾的博客和论坛的工作,于是就有了“胡同台妹”这个网名。“对我而言,胡同就是北京,因为我姥姥就是从北京的胡同去的台湾,而台妹呢,就是台湾的女子。”

这也是她第一次接触博客。“我当时想,大家多看看台湾人的文字可能更能了解台湾。我喜欢写文章,博客是我可以掌控的平台,很自由。”尽管这是她的自由空间,但她的文章不是随兴的感情抒发,而是完整而富有逻辑的。“记者都有天生的喜欢表达的欲望,我把它当成自己替报社写稿一样,这是我对这个平台的尊重,因为自媒体也是媒体。”

宫铃不止一次地提到自己好像是“前世格格”。“这是一个感觉,我上辈子应该在哪个胡同活过。”于是尽管是冲动地来到了北京,但一待就是将近六年。宫铃也会抱怨北京的空气脏、菜咸、地铁挤、冬天冷……但她也很清楚,如果不来北京,她一定会后悔,而且会一直惦记着姥姥讲述的那个记忆中的北京。“你相信命中注定的安排吗?这可能就是命中注定的。”

Chapter4 北京是个大农村

引言

无论你看到这个标题是否认同或是气愤,请先把自己心中预设的立场放下,因为这很有可能是两岸交流的第一步!在台湾,农村是个好概念,而由这个词汇的不同理解我们或可窥见,就算是表面解释相同的词语,都因为发展历程、个人经验乃至社会环境有着不同的看法与理解!那么,从一个单词衍生出的一个句子、一段话以及对生活的认知,这中间的不同恐怕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如果两岸在未来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如果彼此真的都是中华民族,我们是否有着宽容与换位思考的准备,来接受并且化解这中间的不同呢?不过首先我们都得问问自己,你意识到彼此之间的不同了吗?

// 在北京农村怡然自得

1 “你台湾来的,你不懂”

经常遇到有大陆朋友问我这样的问题:台湾的房子多少钱一平米?平均所得是多少?打车要多少钱?吃一顿饭多少钱……许多人想要知道台湾和大陆在生活条件上的差距。

其实,我不喜欢回答这样的问题!两岸的发展起始点不同,条件也不同,有着不同的社会环境与制度,把两个根本没有相同比较基准的社会拿来比较,就因为两岸都是中国人,这样的比较毫无意义!

不过,有些比较是有意思的,不是为了比出高低,而是不同。北京是个农村城市这大概是我最骄傲的观察所得了!

然而,我很少对大陆人提及这个结论,大多是台湾朋友对于某些现象困惑时,我会提出以解惑,通常得到的响应是:喔,这样呀,那就不奇怪了!

《新京报》采访我对于北京生活的感觉,这是我第一次公开提出这个观点,当时我只知道该报主编的反应是:这人真敢讲!后来我的工作同仁把此篇访谈放到了网络上的博客,由于网站编辑将标题改为:《台湾女人:北京是个大农村》,点击量颇高,板砖当然也不少!至今,这些评论仍然在我的博客上。

然而,长期游走两岸,加上对自我的期许,我花了许多精力,去“体会”大陆这个社会,不过这个过程很有意思的,无论是在大陆的台湾人、在台湾的台湾人乃至大陆人都无法理解,因为这三群人很少有人有我这样的经历。于是,在大陆,很多聚会乃至工作的场合里,有一句话就成为我的“紧箍咒”:“你台湾来的,你不懂”,或是“你在大陆待太久了,台湾你已经不熟悉了”。

这样的感慨,我曾将之写成博文《蝙蝠的成长》,以蝙蝠同时不被哺|乳类与鸟类动物所接纳来书写心情。

蝙蝠的成长

返台三个星期,把笔也就搁下了。不是因为懒,而是因为太忙,忙工作、忙感悟、忙回忆与记忆。

三个星期以来,见到了很多人,也跟很多人谈话。忽然想起一种动物——蝙蝠。为什么想起这个动物,原因很简单,有个寓言故事是这么说的,有次动物大会,各种动物要分组,分到蝙蝠大家就为难了,它是哺|乳类,还是鸟类?说它是哺|乳类却长着翅膀,说它是鸟类,它却不是卵生。于是可怜的蝙蝠,既不是鸟,也不是哺|乳类,就这样孤零零的,同时不被两种动物所接受。

何来此感?人类总的来说属于群居动物,中国人尤其如此,总是要为自己找个群体,似乎这样才有安全感。本人虽说特立独行,但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