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房地产这些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们房地产这些年- 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室面积,因而人均居住面积也就成了人均卧室面积。这就是2000年底我国城市人均住房水平仅为10。3平方米的原因。

“20世纪80年代新建的住宅就不同了。不但成套率提高,而且很多是‘三大一小’的大客厅、大厨房、大卫生间、小卧室。这时如果只计算卧室面积,客厅、餐厅、厨房、卫生间、阳台、过道的面积都不算,这不成了笑话吗?”

首先是不能正确地进行国际比较,杨慎说。有一年他赴加拿大参加一个国际性的会议,当时国外有媒体报道: 中国住房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人均居住面积达到7。8平方米……他为这一数字感到尴尬。“因为当时加拿大的人均住房已达到60平方米,农村达到80平方米,他们使用的是国际通用的人均建筑面积。在这些不知情的外国人眼里,还以为中国人都是住在鸽子笼里呢。”这一错误统计方法给中国在国际上的声誉蒙上阴影。

杨慎认为,这种不科学的统计方法还容易误导市场,使人们对房地产开发盲目乐观。由于统计数字显示我国人均居住面积少得可怜,离小康水平距离尚远,与发达国家更无法相比,很容易使行业主管部门及开发商都不约而同地认为: 我国未来的房地产开发需求空间巨大。2000年人均居住面积仅为10。3平方米,房地产是最热门的行业,致使许多企业纷纷投身于房地产开发,很容易导致宏观决策失误。

杨慎分析说,旧体制下盖房子,投资主体是国家,建设部负责盖房子但不管投资,那时为了给老百姓多盖点房子,在反映群众居住状况的时候往往把住房困难的情况说得严重些,目的是好向上边要钱,多争取点儿投资,这可能也是使用“人均居住面积”指标的原因之一。

不管什么原因,这种计算方法不科学、不准确是毋庸置疑的。为此,杨慎多次向有关部门阐述他的观点,并在《人民日报》发表对记者的谈话。值得庆幸的是,国家计委在“十五”计划中正式将“人均居住面积”改为“人均建筑面积”,这才没有把这一错误概念带入21世纪。

1985年,房地产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首次进入了中国国民经济体系。

在1978年之前的20多年中,我国几乎没有房地产市场,没有房地产业,只有建筑业。改革开放后,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启动与推进,房屋和土地既是产品和资源,又是商品和资产的认识由浅入深,房地产价值逐渐显化。1985年4月5日,国务院同意并转发了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该《报告》把房地产业列为第三产业第二步类中第一个产业部门。

同年9月23日,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创造性地提出了“使建筑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的方针。

以党的十二大为标志,住宅商品化成为我国城市住宅改革的发展方向。

从此,在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新形势下,中国房地产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为了及时、有效地加强对房地产行业的政策指导和组织协调,发展地区、行业之间的横向联系,使之沿着正确的道路健康发展,1985年5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正式提出成立中国房地产业协会。

行业协会的发展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最早的行业协会起源于欧洲中世纪的基尔特(Guid),是由同行业的商人、组织起来的自治团体。1599年法国马赛商人组织起来了现代意义上的第一个商会。随着18世纪末工业革命的爆发,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专业化分工的发展需要,封建的手工业行会和同业公会纷纷解体,工业领域的行业协会开始建立起来。

行业协会的产生和发展,既是生产社会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出于国家对经济活动干预的需要。从经济学的角度讲,行业协会的产生无疑具有其重要的制度意义,经济个体通过加入协会而获得这种制度安排带来的规模效应和外部经济。

经过近半年筹备,9月20日,中国房地产业协会成立大会在山东省烟台市召开。经过民主协商,选举产生了由67名理事组成的中国房地产业协会首届理事会。在23日首届一次理事会上,经过选举产生了协会正、副理事长和常务理事,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副部长肖桐当选理事长。

中国房地产从此有了自己的行业组织。

1985年

● 1月,全国住房租金改革领导小组成立。

● 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颁布。我国土地管理工作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但由于当时正是我国经济改革的初级阶段,土地管理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

● 6月,中国人民大学创办土地管理专业。

● 9月,中国房地产业协会成立。

● 12月,我国第一部记载当代建筑业(1949—1984)发展历程与建设成就的大型工具书《中国建筑业年鉴》出版。

第三章 不要浪费好时光

1986依法治地有偿转让

当我们谈到土地无论是哪一个种族

都会在自己的灵魂中

找到父亲和母亲的影子

——吉狄马加《感恩大地》

1986年,世界再次聚焦中国,聚焦邓小平。新年伊始,邓小平的头像第五次登上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这也是他第二次成为《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过去的几年里,在邓小平的领导下,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潮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

“现在我们满脑子想的是改革,”1986年5月20日上午,82岁的邓小平对来访的澳大利亚总理罗伯特·霍克说。

股票、股份制、证券市场闯进了很多人的视野。尽管对于当时的中国资本市场来说,真正的活跃还要再等待若干年,但这些实验性的举措已经预示着中国经济将会迎来新的突破和飞跃。

其实还不仅仅是股票、股份制、证券市场,随着改革开放一步步推向深入,越来越多的曾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被人们重新认识,并且在我们的经济生活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这一年不论身处何处,祖国大地上的人民群众都可以感受到身边可喜的变化。

今天,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土地。

古往今来,关于土地的话题很多,对土地深情抒怀的文人墨客也是不可计数。陶渊明的悠然回味,郭沫若的激|情澎湃,毛泽东的挥斥方遒,艾青的深沉眷恋……如此这般都不仅深深镌刻在文学史册之中,更是深深镌刻在中国人的灵魂深处。

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中国人与土地更是一种近乎完美的和谐。中国5000年来一直是一个农业国,土地背负、承载着5000年的历史。古人称土地为“万物母”,历代中国人大多是面朝黄土,背朝青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众多璀璨而辉煌的文明在土地依托下渐渐成长。

但是,人多地少是中国国情。我国土地总面积居世界第三位,而人均土地面积仅为0。777公顷,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3;人均耕地面积为0。106公顷,为世界人均数的43%。在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土地市场逐步发育的过程中,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不同类型土地的用地需求日益膨胀,乱占土地、滥用耕地的现象愈演愈烈,特别是在重点工程项目、公路建设、小城镇建设、开发区用地、工业园区用地等方面,未批先用、少批多用、非法占用以及其他名目的滥占滥用现象屡禁不止。仅1981—1985年,全国就净减少耕地3690万亩。这充分暴露了我国“城乡分制、多头管理”土地管理体制的严重不适。

正是在乱占耕地日益蔓延的严峻形势下,1986年2月21日,国务院召开第100次常务会议,决定成立国家土地管理局。3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土地管理制止乱占耕地的通知》,提出要抓紧制定《土地管理法》;决定撤销分设在其他政府部委的土地管理机构,抽调这些机构骨干力量组建国家土地管理局。之后,一纸调令发向国家计委、建设部、农业部……1986年6月25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颁布的第一部关于土地资源管理、全面调整土地关系的法律,它的颁布是我国土地管理工作的重大转折和管理体制的根本性改革,标志着我国土地管理工作开始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

7月,中共吉林省委副书记王先进从长春赶赴北京,出任国家土地管理局第一任局长;8月,国家土地管理局正式挂牌。一个新的机构随着一部新的法律颁布诞生了。

1986年《土地管理法》的颁布,从根本上开创了我国土地管理工作的崭新局面,这主要在三个方面体现出来: 实现了全国城乡土地统一管理制度,土地管理法律法规体系的框架初步形成,土地利用开始走向有序轨道。各地在国家土地管理局成立以后,也相继在各级政府成立了土地管理局,有条件的地方,还在乡镇一级建立了土地管理所。没有条件的地方设立了乡镇土地管理员,基本形成全国土地统一管理格局。到国土资源部组建之前,全国拥有各级土地管理机构四万多个,从业人员达到22万人,基本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统一的国家土地管理体系。依托这个系统,乱占滥用耕地的势头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有效遏制。“六五”期间,国家土地管理局完成了历时12年的全国土地利用大调查和全国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

在1991年5月24日李鹏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第83次常务会议上,与会人员专门讨论了《土地管理法》颁布实施以来的贯彻落实情况和全国的土地管理形势。会议经过讨论决定,为深入宣传贯彻落实《土地管理法》,把“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落到实处,每年的6月25日即《土地管理法》的颁布纪念日为全国“土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