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房地产这些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们房地产这些年- 第8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SOHO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潘石屹一针见血:“政府基本上每年都在说,要清理闲置土地,每年都在清理闲置土地,现在政府这个政策有点像狼来了一样,每年都喊狼来了,结果狼没有来,所以大家都说这个政策是不会执行的,就是闲置两年的土地也不会收回的,闲置一年的土地也不会收闲置费的。这样的结果是,让大家的胆子更大了,就更大规模的圈地。”

炒房炒地的“热浪”,不仅仅局限在大中城市。

从2009年初到10月,那个在全国最先迈出住房商品化改革步伐的县级市瑞安出现了一个令人吃惊的景象——在城东某条仅仅500米长的街道上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70多家房地产中介公司。更不一般的是,几乎每天这条马路上都人声鼎沸,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私家轿车。人们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交头接耳,情绪高涨。

让这里的人们几乎疯狂的是当地的返回地指标。其全称是“安置留地住宅项目建房指标”,它是按征收土地面积的一定比例返回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国有土地。也就是说,返回地是国家返回给村里的,由村里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配,对象是村集体及村民。

然而由于许多村民把所分得的建房指标即“土地分配计划使用证”(民间称“红证”)私下拿到房屋介绍所出售,这些尚未规划及审批甚至还只是一片空地的农村返回地,仅凭着一个个由村里划分给村民的建房指标就进入了市场。

“全城现在至少有300多个亿的资金参与其中了。这是利益驱动的市场行为,对于市场行为我们只能靠引导,政府如果来个猛刹车,大家都是千万百万的钱砸进去的,炒亏掉的人要去跳河了。”当地一位政府部门人士颇觉为难地说。

在楼市不断攀升的同时,瑞安的返回地指标交易居然能演绎成一个类似17世纪荷兰“郁金香”的怪胎。类似情况在国内20世纪80年代中期“君子兰”的炒作中也出现过,不仅脱离真实的需求,更在进一步的哄抬炒高中变为一个随时都可能垮塌的“空中楼阁”。

社会问题已经很大。

在2009年7月末公布的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名单上,这个并不知名的小城排在第20位。而此地房地产市场的火爆程度则令人瞠目,当年2600元一套房,年初瑞安开盘的楼价就直奔18500元/平方米。而如今新开楼盘更是以2万~3万的单位价格直逼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要知道这才是一个县级市,一个连电影院都没有的地方啊!

新世纪以来,想卖房子的一方不断鼓噪,中国房市永远是春天;想买房子的一方无望地期盼着经济规律的威力,希望房地产价格降下来。伴随着2009年世界经济危机中国房价新一轮诡异的上涨,唱多方似乎取得了胜利,因为是他们,证明了一条定理: 中国房价不可战胜!

那么到底是谁拥有如此巨大的力量,铸就如此坚硬的中国房地产市场?活跃在民间社会的经济精英高论层出不穷。某房地产商说是未婚女青年;某政协委员称是钉子户;混迹于大学校园里的某教授说是未婚同居者。高论无止境,最近更有房地产界人士将责任归咎于丈母娘。

2009年临近终点,但国内的房价涨幅似乎还在“癫狂”向上。如今,房子已经变成了奢侈品,疯狂的更加疯狂,焦虑的更加焦虑,茫然的更加茫然……人们已不得不为房价几乎化为脱缰野马的现状担忧。

2009年,中国人经历了怎样的房价之殇?房地产,作为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缩影,这一年里经历的所有起伏,其戏剧性与冲突性可谓达到了巅峰。

似乎如宿命般应景,一部以反映现代都市人居住困境的道德伦理剧《蜗居》在2009年即将结束时风靡全国。《蜗居》受追捧,抛出的是中国年轻人一个无法避开的沉甸甸的话题——何时能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蜗居”?在所有市场主体共同将房价逼近疯狂的今天,房子,正在成为改变中国一代人生存方式甚至文明底线的文化符号。如今的中国,又再度处于“满城尽议房地产”的状态。

中国房地产最具影响力的独立评论人牛刀分析说: 其实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不是一个纯市场的行为,他还有政府的行为,还有社会的行为。这个社会行为就是老百姓对房地产市场的期望和不满。

很多年里,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不仅已经成了中国民众、政府和开发商关注的热点话题,而且也是国际投资者和投机者的深切关注对象。房地产市场存在的巨大泡沫,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最大隐忧。在国内,不少学者认为房地产已经绑架了中国经济,因此也绑架了为中国经济负责的中国政府。正因为如此,我国各级政府有足够的理由要担忧房地产。前面有日本的例子。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之后,日本经济在此后的20多年里没有走出过阴影。海内外,早就有很多人在讨论中国是否会步日本模式后尘的问题。

12月13日,美国耶鲁大学著名金融学教授罗伯特·希勒在北京的一个论坛上表示,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已深陷“非理性繁荣”的状态。他认为,投资者并非人人都是理性和精明的,正是他们的非理性和从众行为催生了投机性泡沫。那么,正在准备进入楼市的购房者们,是不是可以反思一下,自己目前是否处于一个理性的状态?

今天,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节点上,究竟该如何评说举国关注的房地产业?

历史如同罗马神话里的“双面神”雅努斯一样有着两副面孔,一副回望过去,一副凝视未来。因此,要正确判断未来走势,也许“以史论今”不失为一种方法。

1978年11月24日夜晚,安徽凤阳18位农民冒着杀头危险摁下影响整个中国手印的那间屋子,还是草房。从队长严俊昌到副队长严宏昌再到其他诸人严学昌、严立学、关友江……他们各自住的除了草房也还是草房。

20世纪80年代中期,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走进思源村民杨八郎家,“20多口人蜗居在仅有30多平方米的茅草房里,枝条框架铺上茅草就算房屋了”。

1988年,一首歌风靡大江南北:“我的故乡并不美,低矮的草房苦涩的井水……”

城市也草棚成区。1978年8月,美国建筑商伊莱·布罗德参观北京、广州等五城市之后说:“我看到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不发达国家……中国人用黏土和稻草做砖,但也使用一部分预制混凝土板来建房。中国的住房是原始的,建成后的质量很粗糙,但非常讲实用。往往一个两居室的房子里要住四代人,从80岁的曾祖母到小孩。”

30年岁月匆匆走过!

开放改变了观念,思想解放了社会,繁荣造就了住房。

而住房,大庇了天下。

“大庇天下”,写在诗圣笔下,更是深深地写在所有亲身经历了这个30年、见证了这个30年的每个中国人心底。

这是一场史诗般的住房革命!

也许没有一个国家像今天的中国那样让人感觉恍若隔世。华夏大地翻天覆地,今非昔比。而古人所憧憬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梦想也正在一步步实现于今日。住房条件的改善,只是全国人民人居环境改善的一个缩影,现在不论你走到哪座城市,到处是一片片新的住宅小区;农村不少家庭盖起了新房,一些新房外观装潢漂亮,一点不亚于城市的房子。在过去30年里,约有4。5亿中国人摆脱了极度贫困,这一成就理应归功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迅速而广泛的城市化进程。

今天的中国,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并存,到市场化的根本转变。房地产的市场化改革,不仅对房地产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30年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市场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体制改革当中的一个难点和重点。房地产市场化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在房地产领域的体现和延伸,房地产市场化改革也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发展。很难想象,在市场经济中,住房实行计划经济的福利分房模式,如果是这样的话,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就很难是一个全面的改革。

今天的中国,居民住房条件持续改善。1998年以来,全国商品住房的竣工量达到36。1亿平方米。最近十年的建设量是改革开放前30年住房建设总量的6。8倍。2008年商品住房投资占城镇住宅投资的85%,商品住房竣工量达到了4。8亿平方米,占同期城镇住房竣工总量的72。6%。到2008年底,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了28平方米以上,是1978年人均住房面积的4。2倍。农村居民基本实现了一户一宅。各类新建住房的设计,注重完善使用功能,注重配套设施完备和物业服务,注重建筑节能和环境的美化。据统计,城镇居民住房成套率达到81%,城乡人居环境得到了改善。

今天的中国,一年的住宅竣工面积超过了全欧洲的总和、全世界发达国家的总和。《参考消息》援引外电说,中国每天新建房屋面积占到全球总量的50%左右,一年的房屋建设面积总量相当于俄罗斯全国现有的房屋面积。重庆10天的建筑成果,相当于15个纽约曼哈顿的克莱斯勒大厦。

1991年,一位美国财团的董事长第一次来中国。当时到了上海,上海市的领导在浦西请他吃饭,指着浦东对他说:“未来我们将在那里打造一个中国的‘曼哈顿’,你要有意来投资,我给你500亩地!”当时他一听觉得简直不可思议,觉得是在吹牛皮。曼哈顿是上百年慢慢沉淀下来的,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强国,纽约作为一个世界级的中心城市,近百年时间才打造出来一个曼哈顿。上海凭什么?要想在这一片稻田上打造曼哈顿绝对不可能。这就是当时的他按照一个典型美国人的思维方式进行的推理。

但是没有想到,等他10年以后再陪小布什来上海参加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的时候,一个类似曼哈顿的建筑群就这么在浦东崛起了。这位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