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鉴赏辞典》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宋词鉴赏辞典- 第19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杀妻子,燔宝器,触战以死”,被文种劝止,并接受了文种的建议,以美女宝器,买通了吴国擅权贪赂的太宰嚭,求和成功。于是勾践入事吴王,为夫差“驾车养马”,在吴三年,至前490年获释回国。《排遍第九》反映了上述历史内容。

勾践从兵败到复国成功过程,无疑是悲壮的。作者准确地把握了这个基本点,所以在词中,叙事抒情抑郁悲情,壮怀激烈,构成了这首词的基调。上片首六句,用有力的反跌笔法,将词中主人公平生不可一世的地位与眼前穷愁卑下的处境相强烈对此,从而表达其悲愤情怀。起调三句,气势雄阔,有睥睨天下之慨。平生英气凌云,万里宣威,多么悲壮!但由“自笑”道出,“自笑”实为自叹,如“长歌当哭”之意,造成反跌之势。接着以“那知”一句转折,反跌出与平生志气有天壤之别的悲惨现实,迸发出了主人公的悲愤感情。值得注意的,词中写眼前现实的悲惨,但气慨不衰。写主人公“途穷”,而以“熊虎”比拟,虽是“途穷”其威不减;是“熊虎”,却“来伴麋鹿卑栖”,其拗怒之气亦隐然可见。这样就深化了主人公的形象,并使全词的旋律由起调的高昂转入悲壮。“既甘臣妾,犹不许,何为计”三句,节奏短促有力,句句紧逼,不容喘息。其前两句已写出了形势的严重,“何为计”一句,提出问题,尖锐有力,如惊雷骤至,必须立即作出反应,迅速抉择国计。同时也蕴寓着无限的无奈,在句间结构上,“何为计”一句又具有转出下文的作用。“争若”四句,承上而来,回答问题。

这几句,辞锋犀利,沉着痛快,声情悲壮,是血泪语,也是决绝语,表现了主人公的英雄气概。“天意恐怜之”,则词婉而意坚,流露了对于求胜的期望。词至歇拍,尤觉声情悲怆,“残月朦胧,寒雨萧萧”,是这首词中唯一的写景处。“月”是“残月”,而且“朦胧”:“雨”是“寒雨”,而且“萧萧”。“残月”与“寒雨”是勾践事吴三年,“备尝险厄返邦畿”过程中诸般景物的择要概括,且景物之中寓有山河破碎、家国风雨飘摇之意。显然,这里的写景,是为了进一步抒情,为“有血都成泪”作烘托。“有血都成泪”、“冤愤刻肝脾”,该肌入骨、深沁肝脾,是本词叙事抒情的最高点,成为全词基调中最沉重强烈的音符。

这首词写是历史故事,实是讽喻作者所处的南宋时代,词中的主人公勾践是作者刻意塑造出来的人物,中间倾注着词人强烈的思想感情。词人这样淋漓尽致的描叙勾践,显然是借古讽今,指陈时事,抒发感慨,锋芒直指南宋的统治集团。做敌国的“臣妾”,对勾践来说,只是权宜之计,勾践的屈节事吴,正是为了灭吴;而南宋王朝对金国的纳币称臣,则是为了乞求苟安。在这里,可以体会出作者强烈的爱国感情,而那“有血都成泪”、“冤愤刻肝脾”,也正是作者有志难展、报国无门的忠愤。

这首词是大曲的一遍。王国维《宋元戏曲史》第四章《宋之乐曲》说:“此种大曲,遍数既多,自于叙事为便。”举此董颖《薄媚》为例。这一首叙事抒情浑为体(上片抒情兼叙事,下片叙事又抒情,互为作用,相辅相承)而抒情为主体。所抒发的人物感情如万斛涌泉,蔚为大观。《薄媚》全组十首,用韵皆同部平上去声通押,平仄间杂,或厉而举,或清而远,或明快而嘹亮,相配使用,抑扬有致,有效地配合了感情的表达,付之歌喉,一定动人谐美。

朱翌词作鉴赏

生平简介

朱翌(1097—1167)字新仲,号灊山居士省事老人。舒州(今安徽潜山)人,卜居四明鄞县(今属浙江)。政和八年,同上舍出身。绍兴八年(1138),除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祠部员外郎、秘书少监、起居舍人。十一年,除中书舍人,寻以忤秦桧罢。桧死,充秘阁修撰,出知宣州、平江府。乾道三年卒,年七十一。事迹散见于《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宝庆四明志》卷八、《延祐四明志》卷四。《宋史翼》有传。有《猗觉寮杂记》二卷。又《灊山集》四十四卷,周必大为作序。《彊村丛书》辑有《灊山诗馀》一卷。

●点绛唇

 朱翌

流水泠泠,断桥横路梅枝亚。

雪花飞下,浑似江南画。

白璧青钱,欲买春无价。

归来也,风吹平野,一点香随马。

 朱翌词作鉴赏

这首词另题为“雪中看西湖梅花作”。作者雪中游湖观梅,雅兴不浅。他看到了一段画意,又赏到几分春意,信手拈来似的作成此词,“不为雕琢,自然大雅”(《词林纪事》卷九引《词苑》)据说朱敦儒拜访作者之父不遇,于几案间见此词,遂书于扇而去(陈鹄《耆旧续闻》)。由此可见它为人所爱赏。

上片写作者看的画面,其中渗透春意。虽然“春”字出得很晚,但第一句“流水泠泠”,如鸣佩环的描写,已全无冰泉冷涩之感,从而逗漏出春的消息。由闻水声过渡到看梅花,是渐入佳境的写法。“断桥横路梅枝亚”,断桥名段家桥,在孤山路上,而孤山梅花极盛。梅枝横伸路上,相倚相交。这里的“横”、“亚”二字,俱重空间显现,已具画意。而梅之异于百花,在其傲干奇枝,迎霜斗雪之姿,故卢梅坡诗云“有梅无雪不精神”(《雪梅》)。可见三句“雪花飞下”绝非凑句,而是用来烘托梅花神韵的笔墨。“飞下”二字写出江南雪的特点,是静谧无声的雪花。它成灯词中盛开的梅花生动的背景。至此,读者已产生“人在画图中”之感,“浑似江南画”一句恰如其分地道出这种感受。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下片写出了作者感悟到的春意和赏梅回来其乐也融融的心情。处在隆冬的人,会特别觉得春日可爱,那真是有钱难买的。“白璧”乃贵重玉器,“青钱”乃通用货币。不管是专钱,或是价值连城的白璧,都是有价的。而春天却是“无价”的。“白璧青钱”二句,隐有深意,读者须细细体会。那就是“春无价”又意味着“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李白),欲买不来,来的不是买的。下句“归来也”,三字大有意味。如果用“归去也”三字,那就只能理解为赏梅者兴尽而返。但“归来也”,既可作词人游过归来讲,连上句也可作“春”已归来讲,这一点很关紧要。能体会到这一层,则末二句“风吹平野,一点香随马”,便全是“春风得意马啼疾”之感了。“一点香随马”,造句清新俊逸,它既使人联想到“更无一点尘随马”和“踏花归去马蹄香”。然而“马蹄香”只能是春深之境,而“一点香随马”确是早春之意。那暗香紧随的情况,非梅莫属。人的心情如何,这里已不言自明。

通过分析可知,此词“自然”“不事雕琢”,而且作者在驱遣语言有很强分寸感。用意十分,但在措语时,他只肯说到三四分;由于造句考究而富于启发性,读者领略到的意趣很丰富的。词的上片主景语,下片纯属情语。不管是写景抒情,都用疏淡笔墨,空白较多,耐人寻味,有如一幅写意的水墨画,同咏梅题材相称。

鲁逸仲词作鉴赏

生平简介

「鲁逸仲」孔夷的隐名,字方平,汝州龙兴(今属河南)人。孔旼之子。元祐间,隐居阳,与李廌为诗酒侣,自号皋渔父。词存三首。

 ●南浦

 鲁逸仲

风悲画角,听单于三弄落谯门。

投宿骎骎征骑,飞雪满孤村。

酒市渐阑灯火,正敲窗乱叶舞纷纷。

送数声惊雁,乍离烟水,嘹唳度寒云。

好在半胧淡月,到如今、无处不销魂。

故国梅花归梦,愁损绿罗裙。

为问暗香闲艳,也相思万点付啼痕。

算翠屏应是,两眉余恨倚黄昏。

 鲁逸仲词作鉴赏

本首词写的是在旅途中思乡的感情。

上片通过听觉和视觉构成各具特色的四幅画面,即“画角谯门”、“飞雪孤村”、“冷落酒市”和“寒夜惊雁”。首句“风悲”两字刻画风声风势。风中伴随着阵阵角声,那是谯门上有人在吹《小单于》乐曲吧。

画角是涂有彩绘的军中乐器,其声凄厉;画角飞声,散入风中,又触动无数旅人的愁思,“风悲”两字极为灵活传神。秦观《满庭芳》中对角声之哀也曾有描写:“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掉,聊共引离尊。”一“落”字刻画出谯楼之高,风力之劲,并且还表达出旅人心头的沉重的心情。此角当是暮角。柳永《迷神引》云:“孤城暮角,引胡笳怨。”柳词接楚江晚泊而言,此词表述投宿前的心情,引出后文夜景。

“投宿”两句写途中飘雪。“骎骎”形容飞马奔驰,又上承“投宿”,使旅人急于找个地方投宿的心情跃然纸上;下启“飞雪”,点出急于投宿是因为风雪交加行进太难。“飞”字形容雪花漫天飞,而“满”字又着力画出孤村之小。“酒市”三句是入村以后看到的景象。灯火阑珊,人迹稀少,可见雪下得大,积得深,也衬托出夜间旅舍独处之凄清,所闻者唯有落叶扑窗之声。“舞纷纷”,写叶多和风急“骎”、“飞”、“满”、“舞”都是动字:“骎骎”在句中不仅状所见之物而且还能传所感之情;由此可见字斟句酌。《白雨斋词话》极为欣赏这点:“此词遣词琢句,工绝警绝,最令人爱”。

“送数声”三句是夜坐客舍所闻。雪夜风疾,忽闻雁声。群雁夜间歇宿于沙渚芦丛。遭遇外物侵袭,由守卫的雁儿报警,直扑长空。“乍离”句即是写这种情况。“嘹唳”句说的是雁群受警后横空直上青云间,鸣声高亢曼长。雁儿多在高空飞行,白天仰望可见,夜间鸣声得知。杜牧《早雁》诗有云:“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云外,言其飞得高也。而卢纶《塞下曲》写的是雁儿夜惊:“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单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