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极较量:英国情报机构绝密行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无极较量:英国情报机构绝密行动- 第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巴顿的司令部充当波兰最高统帅部和美国“第1集团军”之间的联络官。每天午夜时分,布鲁斯特便拍发出一份详细描述“第1集团军”战备情况的电报,使德国人好像从内部看到了“第1集团军”的全部动态。而“珍宝”——一个俄国血统的法国女人,“嘉宝”——一个西班牙人,则分别以各自的身份不断向德国人报告有关“第1集团军”的信息。

此外,还有不少双重间谍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一名代号为“塔特”的间谍就向德军情报局提供了一份8月间调运“第1集团军”到进攻出发港口的铁路时间安排表;另一位化名“布朗克斯”的阿根廷妇女,用德国人给她的密码表,巧妙地把一些假情报隐含在日常电报中。1944年5月15日,她发电报向里斯本圣灵银行提取50英镑用于支付牙医费用。根据密码表,钱数在这里代表进攻地点,这份电报的意思是:盟军的进攻点将是波尔多地区,而德国第11装甲师恰好驻扎在那里。于是,德国最高统帅部决定将那个师按兵不动。

伦敦监督处的官员最后还找到了另外一个空前绝妙的欺骗途径,那就是利用被俘的德军高级军官,让他以耳闻目睹的形式直接向德军参谋总部面陈美国“第1集团军”及其进攻意向的情况。在监督处官员的不懈努力下,终于物色到这样一位人物——德国前非洲军团司令汉斯·克莱默将军。克莱默于1943年5月在突尼斯被盟军俘获,后来转送到了英国。由于他的健康每况愈下,盟军决定应瑞士红十字会的要求将其遣返回国。

1944年5月,克莱默乘车从威尔士战俘营解往伦敦审讯中心。在途中,盟军有意安排他经过“霸王行动”的集结地,并让他看到大量的飞机、舰队和装甲部队。巴顿还以“美国第1集团军总司令”的身份请他吃饭,许多师级指挥官同他会见,异口同声地强调要在加来登陆。但有一点克莱默是不知道的,那就是他所在的具体地点。虽然他到的是英格兰西南部,但别人告诉他是英格兰的东南部。他并没有办法去分清这一切,因为自二战以来,英国所有的路标都已被去掉。

克莱默返回德国后,他向上司及同事详细通报了他在英国的所见所闻以及发生这些见闻的地点。这可以从戈林在战后所说的一段话中看出来。戈林说:“我们的一位高级将领曾经被英国俘获,后来通过战俘交换回到德国,在他被释放之前,英国人曾极力给他洗脑,让他观看了堆存在英格兰东南部的大量物资和装备。他回来之后,还感到这些情景历历在目,并且带有一种失败主义情绪。”而这恰恰是伦敦监督处的目的所在。

事实证明,利用克莱默来证实美国“第1集团军”的策略是十分聪明和重要的,因为有谁会怀疑一位荣获过铁十字奖章的德国装甲兵上将、一位对希特勒绝对忠实的人物呢?

按照“卫士”计划的总体设计,盟军还在地中海区域实施了代号为“齐柏林”的欺骗行动。这一行动旨在送出以下信息:即应斯大林要求,盟军同意推迟对欧洲的进攻,转而首先进攻巴尔干半岛,以迫使希特勒的盟友退出战争。信息表明,盟军将同时从几个方向发起登陆作战——英军从克里特岛和伯罗奔尼撒半岛,美军从南斯拉夫北部的伊斯特拉半岛;波兰军队则从阿尔巴尼亚。之后,它们将沿黑海向罗马尼亚展开两栖进攻,并收复土耳其。

在“齐柏林”行动中,大部分欺骗任务是由英国第12军——一支像英国的第4集团军和美国的第1集团军一样虚构的部队来完成的,其主要手段同“北方坚韧”和“南方坚韧”行动基本相似:设在利比亚托普鲁克的海军无线电台模拟各种通讯信号;盟军空军大量增加了对巴尔干国家和爱琴海航线的袭击;伪造的登陆艇也不断出现在地中海南部和直布罗陀海峡。伦敦监督处甚至雇佣了以嘴快闻名的中东印刷工来为进攻部队印制介绍预定攻击区域情况的小册子。

为了欺骗行动显得活灵活现,伦敦监督处还替虚构的登陆选定了准确的日期,随后又以各种借口推迟了三次。其中,有一次是苏军要求稍晚一个月,以便他们能够及时赶到巴尔干参战。

德军似乎并未想过,“北方坚韧”、“南方坚韧”和“齐柏林”计划所宣传的对斯堪的纳维亚、加来海峡和巴尔干半岛的进攻是根本不可能同时进行的。他们已被盟军虚张声势的逼真表演所迷惑,因而也像相信“坚韧”计划一样相信了“齐柏林”计划。希特勒和他的情报人员一致认为:巴尔干半岛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所以从1944年2月起,他便再没有向诺曼底方向增派一兵一卒,相反,4个德国精锐师,其中包括3个装备精良的装甲师,则从法国转移到了东欧,以准备迎战英美法军的“联合进攻”。

至此为止,“卫士计划”已经顺利实现了其掩护“霸王行动”的主要战略目标。在诺曼底登陆日前夕,从各个渠道传来的信息都证明“卫士计划”取得巨大成功。5月23日,美军在瓦尔蒙顿缴获了一台德军藏在密林中的车辆,车内发现了一份德军5月份的作战纲要。这份纲要详细介绍了这个月内德军的兵力部署情况。

从兵力分布上可以看出,希特勒已经根据“卫士计划”所提供的情报分散部署了他的作战兵力。5月30日,盟军又通过“超级机密”破译了一份希特勒和其日本盟友大岛浩男爵的谈话要点。在谈话中,希特勒表示相信“坚韧”行动和“齐柏林”行动的说法,认为盟军在地中海至少配备了80至90个师的兵力,甚至可能还有七八个空降师。他还认为,尽管盟军的登陆地点可能会选在诺曼底,但其进攻的矛头最终是要指向加来区域。因此,他把西线最强大的4个装甲师抽出来作为自己亲自控制的预备队,以便能随时增援加来方向。仅此一举,就大大削弱了德军在诺曼底地区的抗登陆能力,为“霸王行动”的成功增添了一枚重重的砝码。

就在德军统帅部及其情报机构费尽心思去追踪那些无中生有的军队之时,盟军却已在英国秘密集结了一支约200万人的真正进攻力量。这场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集结居然是在德国侦察机和间谍网的眼皮底下进行的,实在堪称人类战争史上的一大奇迹。当600艘战舰、5000只运输船、1万架飞机和300万吨军需物资云集在攻击出发地时,希特勒再想改变这一切都已为时过晚了。

第三十章 他当了5个星期的蒙哥马利元帅

尽管有了“北方坚韧”、“南方坚韧”和“齐柏林”这样的欺骗行动,英国情报部门还是不敢掉以轻心,于是在诺曼底登陆行动前夕,又精心设计了一次罕见的富有戏剧性的欺骗行动,即“铜头行动”。这一行动在战后曾被加上了诸多浪漫色彩,并以“蒙哥马利的幽灵”的传奇故事而广为流传。在整个“卫士计划”中它虽然是一个有趣的插曲,但却是关键的一招棋。正是“铜头行动”最后彻底欺骗了德国人,让他们知道了“蒙哥马利”的行踪。

1944年3月14日,英国特种战委员会的副主任杰维斯·里德中校偶然从报纸上看到了一张剧照,上面是一名酷似蒙哥马利的陆军中尉,他名叫梅里克·克利夫顿·詹姆斯,生于1889年,曾是一位不出名的澳大利亚演员,当时正在皇家军乐团服役。他曾在伦敦喜剧院照了一张头戴贝雷帽的剧照,结果被刊登在伦敦的《新闻时报》上,编者在这张酷似蒙哥马利的剧照旁边特地附加了一个说明:“你不要弄错了,他不是蒙哥马利——他的名字叫詹姆斯!”

看到这张照片后,里德中校灵机一动,脑子里冒出一个几乎荒诞的点子:为什么不让詹姆斯扮装成蒙哥马利,诱使德国人加深其错误判断呢?他马上找到了艾森豪威尔,把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艾森豪威尔对这一设想大为欣赏,于是这个以无名小卒扮演大军主帅的欺骗计划,被命名为“铜头行动”,成为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前最后一次大规模的欺骗行动。

1944年1月,在北非指挥盟军击败了纳粹德军的蒙哥马利回到英国,受命指挥即将展开的盟军反攻欧洲大陆行动。英国情报机构高层立即意识到,也许从现在开始,德国特工将监视蒙哥马利的一举一动。伦敦监督处的官员认为,如果在诺曼底登陆前一两天,让蒙哥马利出现在地中海的某地,德国人肯定会认为,盟军不会在一周内发动登陆战,这样,法国诺曼底地区的德军就可能放松戒备。

为混淆视听,分散德军的注意力,英国军情五处就着手实施这一代号为“铜头行动”的战略欺骗计划。

军情五处找到了詹姆斯,让他冒充英国陆军元帅、西北欧英军总司令蒙哥马利,在伦敦监督处的导演下前往直布罗陀和阿尔及尔进行一次“巡视”。詹姆斯答应了。

詹姆斯外表酷似蒙哥马利,也有瘦削的脸庞和灰白色的胡子。为了让他达到可以以假乱真的程度,他必须学会蒙哥马利独特的语气和神态。军情五处专门安排了蒙哥马利的贴身助手训练詹姆斯,要他熟悉蒙哥马利元帅的一切生活习惯、言谈举止,连吃饭时麦片粥中要不要放牛奶和糖的细节也不放过。甚至安排詹姆斯中尉与蒙哥马利元帅生活在一起,进一步模仿和体会,直到人们无法辨别真伪为止。

出身于演员的詹姆斯中尉果然不负众望,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这个任务,让自己几乎在每一个方面都同蒙哥马利元帅一模一样。不过只有一点例外,那就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詹姆斯失去了右手的中指,而真正的蒙哥马利元帅则以其标准的军礼闻名。所以后来在很多的场合下,这位“蒙哥马利”元帅一般都是戴着白手套。

一切准备就绪以后,1944年5月25日傍晚,詹姆斯装扮的蒙哥马利元帅在众多高级将领的簇拥与欢送声中,搭乘首相专机飞往直布罗陀进行巡视,然后飞往阿尔及尔。这次“巡视”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