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极较量:英国情报机构绝密行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无极较量:英国情报机构绝密行动- 第5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安全局为什么认为哈里·霍顿就是他们要找的人呢?因为霍顿的档案资料显示,1952年,他曾在英国驻波兰大使馆工作过。在驻波兰大使馆任职期间,霍顿见波兰药品急缺,就利用自己外交官的身份走私青霉素,因此大发横财,在华沙过着花天酒地的日子,行为极不检点。波兰军事情报局察觉后,将其逮捕,一时闹得满城风雨,差一点酿成了一桩外交事端。

对于这样一名有损国家声誉的外交官,英国驻波兰大使馆当然不能容忍,只得将其打发回国。然而,当时英国驻波兰大使馆并不知道霍顿被波兰军事情报局抓获后,居然被波兰军事情报局收买,成了一名波兰间谍。后来,不知是由于什么原因,声名狼藉的霍顿并没有马上离开波兰,而是混入了英国驻华沙大使馆的海军武官处,在那里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才回到了英国。霍顿的这些经历都与美国中情报局提供的信息相吻合。

然而,霍顿回国后,并没有经过必要的审查,又被安排在波特兰岛的英国海军基地水下武器中心工作。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位于英吉利海峡的波特兰岛北部的人造深水良港曾经是英国皇家海军的军事基地。二战结束以后,英国皇家海军和“北约”的部队一直在此屯兵训练,直到20世纪90年代。

就是这样一个非常危险的人物,居然一直在这样的要害部门工作,真是不可思议。要不是美国中情局的提醒,哈里·霍顿的间谍身份还一直不为英国情报机构所怀疑。哈里·霍顿出身低微,根本就没有受过什么教育,职位也不高,所以一直没有引起英国情报部门的注意。

由于出身和教育的原因,霍顿尽管是一名间谍,但却没有一个间谍的起码素质。他在波特兰英国海军基地工作期间,还是同当年在华沙做外交官时一样花天酒地,醉生梦死。他还同在基地工作的一个女孩子发生了不正当的男女关系,开始喜新厌旧,嫌弃自己的妻子,把自己的家庭生活搞得一团糟。

霍顿的妻子为了报复,开始注意丈夫的言行举止,偷偷掌握了霍顿许多从事间谍活动的证据。有一天,霍顿的妻子就向他摊牌了,要他马上结束同那个女孩子的关系,重新回到自己的身边,否则就要去基地告发他。但是,霍顿并不是一个害怕威胁的人,当时又正同自己的小情人打得火热,就根本不理睬妻子的那一套,依然我行我素,结束,他的妻子真的跑到波特兰海军基地安全官那里去告他了,说霍顿为了一个在基地工作的姑娘而抛弃了她,并且还经常带着那个情人到伦敦去和一个外国人见面。不料,基地的安全官员对于霍顿妻子的告发并不以为然,认为霍顿的妻子只是为了家庭纠纷来告状,很可能是诬告,没有对霍顿进行必要的调查和监视。

直到安全局来进行调查,他们才觉得霍顿的问题并不是那么简单,开始对霍顿的行动进行监视。经过一番调查,英国安全局的工作人员发现,霍顿的确是经常带着他的女友到伦敦去玩,并且每一次到了伦敦,都要同一个叫“朗斯戴尔”的加拿大人见面。于是,那个叫朗斯戴尔的加拿大人也进入了安全局的视野。

经过进一步的调查,安全局调查人员确认,那个叫“朗斯戴尔”的加拿大人真名叫莫洛迪,是克格勃驻波兰情报站站长。莫洛迪1922年出生于莫斯科,7岁时就到美国生活。而真正的朗斯戴尔则是出生于加拿大,1932年去了苏联。苏联人搞到朗斯戴尔的护照后,就来了一个“掉包计”,让莫洛迪顶替那个“朗斯戴尔”来到了英国,开始间谍活动。

莫洛迪来到英国后,用克格勃提供的资金,在伦敦办了一家专门出租乐器、玩具和商用自动装置的连锁店,自己当起了老板,为间谍活动进行掩护。当时,莫洛迪在伦敦除了让哈里·霍顿为他提供情报以外,罗森伯格夫妇也在他的掌控之中。

罗森伯格夫妇其实也是被美国联邦调查局通缉的克格勃间谍,他们的真实姓名是莫里斯·科恩和洛娜·科恩。当年都是美国“原子弹间谍案”的参与者。事发后,由当时在美国的克格勃驻北美情报站的站长阿贝尔上校及时把他们转移出来,给他们办了新西兰护照后又帮他们移居到了英国,在斯特兰德开了一家小书店作掩护。

到了英国后,科恩夫妇还加入了英国古书业工会和全国书业工会,成了这两家组织的正式会员。他们伪装得非常成功,与街坊邻居的关系十分融洽,在业界的声誉很好。尤其是莫里斯·科恩的妻子洛娜·科恩在当地竟然还获得了一个“天下第一好人”的美誉。她经常在自己的家中给当地的孩子们举办茶点会,免费给他们提供一些饼干、面包和儿童书籍,成了当地的慈善人物。而莫里斯·科恩本人的图书业务也开展得很不错,经常给外地的读者邮寄各种书籍。但是当时并没有人知道,他正是通过这种邮寄方式,把那些图书重新装订,在里面夹带机密情报,从而把大量的情报寄到苏联克格勃总部。

1958年8月27日,莫洛迪来到大波特兰街米兰银行,寄存了一个手提箱和一只牛皮纸包。他刚离开,英国安全局局长罗杰·霍利斯就亲自带着人来到了米兰银行,同银行行长交涉之后,取出了莫洛迪刚刚寄存的那些箱子和纸包。他们打开箱子和纸包,发现了一架间谍用的“米诺克斯”牌的照相机,一台专门用于拍摄文件的“普拉克捷娜”牌的微型照相机和一本《英文打字教程》。

作为一个成功的商人,这个“朗斯戴尔”是不需要专门学习打字的。英国安全局资深特工彼得·赖特凭经验觉得这本书一定有问题。让罗杰·霍利斯和彼得·赖特最感兴趣的,还是藏在木碗里的七只打火机。经过用随身携带的仪器检查,发现这些打火机底部都是空的。他们用胶皮吸杯和镊子把里面的东西取出来检查,原来是两套“一次一译”的微型密码本,其中的一套正在使用。这种密码每次使用一页,用完后就销毁,再也无据可查了。

英国安全局获得了这些东西之后,真是欣喜若狂。有了这些密码,他们就可以完整地监听莫洛迪他们的密码电报,及时掌握他们的动向。赖特等人把这些东西拍照和复制后重新装订好放回原处,并派人在米兰银行和莫洛迪的住处进行秘密监视,静静地等待他回来。

两个月以后,莫洛迪回来了,又住进了原来租住的公寓里。从表面上看,他的生活同以前一样,照样做生意、约会女人。但是,安全局的调查人员并没有放松对他的监视。他们同伦敦当地的社区进行联系,化装成普通居民直接住到了莫洛迪的隔壁,并装上窃听器。经过两个多月的窃听,他们终于查明了莫洛迪的行踪。

安全局调查人员通过窃听,得知1961年1月7日又是莫洛迪和霍顿接头的日子,于是就做好了周密的安排,准备在他们接头的时候将他们一网打尽。

1961年1月6日的晚上,莫洛迪像往常一样,在一家经常光顾的夜总会玩了个痛快,直到深夜又带了一个姑娘回到了自己的公寓,到凌晨才把她打发走了。这时莫洛迪打开电台,同克格勃总部进行联系。当然,他隔壁的那些“邻居”们这时也开始了紧张的工作。通过窃听得知,克格勃总部命令莫洛迪当天务必同霍顿接上头,取回那只重要的“手提包”。

1月7日的清晨尽管十分寒冷,但是霍顿还是与自己的女友一块儿出门了。他们沿着滑铁卢大街一路往前走,就像一对忙着赶路的情人一样。霍顿的女友拎着一只手提包,还不时地朝后面看上一两眼。他们俩的一举一动,已经在安全局调查人员的掌控之中。这时安全局的调查人员已经会同伦敦警方,在他们周围布下了天罗地网。不一会儿,莫洛迪就从后面跟上来了,来到了霍顿和他的女友身边。就在莫洛迪从霍顿的女友手中接过那只手提包的一刹那,伦敦警察局的侦探乔治·史密斯突然从一边冒了出来,堵在他们的面前,亮出了自己的警官证,然后对他们说:“我是伦敦警察局的,你们被捕了。”

紧接着,安全局的三名特工围了上来,将他们三人塞进了早就停在路边的汽车,把他们带到了警察局。

在警察局里,狡猾的莫洛迪百般抵赖,拒绝回答任何问题。可是他的同伙霍顿则是竹筒里倒豆子,把一切都交代了,而霍顿的那位不明真相的小情人,吓得在一边哭了起来。根据霍顿的交代,乔治·史密斯和几名特工马上驱车来到了克兰利花园路45号,将罗森伯格夫妇抓获了。

一开始,罗森伯格还想抵赖,说自己是一名守法的书商,是一位慈善家。乔治·史密斯问他:“罗森伯格先生,每一个月的第一个星期六,到你们这里来的那位先生是谁?”

罗森伯格夫妇一听什么都明白了,他们脸色骤变,意识到自己的事情败露了。

在逮捕罗森伯格夫妇时,安全局再三强调一定要注意保密,不要把这次行动张扬出去。可是,面对这样的一个重大胜利,伦敦警察局的侦探史密斯却欣喜若狂,很快就把这件事给传出去了。安全局知道后,大为光火,因为事情并不像史密斯等人所想象的那样简单。这次行动尽管破获了一个大的间谍网,抓获了克格勃驻伦敦情报站站长莫洛迪——莫洛迪是二战以后西方国家抓获的最重要的苏联间谍之一,其重要性仅次于后来被美国联邦调查局抓捕的阿贝尔上校——但是,负责指挥这次行动的彼得·赖特却高兴不起来。

原来赖特发现,他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莫洛迪在落网之前,苏联克格勃总部就已经知道莫洛迪暴露了,但是并没有将他撤回去,反而把他送到英国来了。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苏联人为了保护英国安全局内部那个泄露机密的内奸!因为那个内奸比莫洛迪更“值钱”,所以他们只好“丢卒保车”。

那么,这个内奸到底是谁呢?赖特百思不得其解。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