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极较量:英国情报机构绝密行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无极较量:英国情报机构绝密行动- 第6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2010年8月1日,伦敦警方对两名男子进行讯问。这二人被怀疑与英国军情六处总部及伦敦一处邮局发现的包裹炸弹有关。在此前的7月8日,英国军情六处位于伦敦的总部曾收到了一枚包裹炸弹。第二天,警方又在伦敦一家邮局信件分拣室发现另一枚炸弹。

伦敦警方发言人对外宣称,这两名嫌疑人在北威尔士地域被抓获,后转移至伦敦,警方已经对他们进行了公开讯问。不过警方发言人没有透露这两名嫌疑人身份。

由于英美两国情报机构多年来一直是步调一致,共同行动,从而也让自己树敌太多,招致这样的报复并不奇怪。

第二十卷 英美同谋,共同窃听世界风声

第七十章 “英美协定”共同打造曼威斯山窃听网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世界格局的变化,英美在情报方面的合作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为了实现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窃听和监控,资源共享成了他们合作的主要方式之一。

二战结束不久,英美两国情报机构签订条约,共同联手建立一个庞大的全球监听网,主要是针对当时的社会主义阵营,但并不排除对战时盟国和自己的国民进行监控。

1940年7月8日,正当希特勒占领整个欧洲大陆时,丘吉尔就派出英国大使鲁西安爵士来到白宫,向美国提出合作,决定用英国当时最先进的雷达系统和无线电监听技术,同美国人交换英国急需的情报。因为当时美国在这方面还远远落后于英国。

两天后,鲁西安爵士在写给罗斯福总统的信中再次正式提出:如果您能批准此项交换,我方建议,为避免使情报落入我们的敌人手中,请贵国立即向我国派遣三名军官和科学家。如果美国政府在得到英国设备和仪器的所有细节后,能够与我们的技术专家分享他们急需的秘密情报,我国政府将不胜感激。

双方同意了这项交易,并开始了有限的合作。1943年5月17日,两国正式签署了一份关于通讯情报合作的“英美协定”。从一开始,协定就允许两国可以交换技术专家以及两国监听到的所有敏感信息,还统一规定了搜集和发布情报的方式,参与情报搜集工作的所有人员都必须遵守严格的安全规定。由于英国能够调动一些英联邦国家(如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情报机构,这一合作又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1944年3月13日,这些国家解码机构的代表和英美两国代表一起,在弗吉尼亚的阿灵顿举行了一次绝密会议,确定了今后合作的构想。

在“英美协定”中,美国被称为第一方,而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则被称为第二方。两国的情报人员根据各国的地理位置以及监听能力,划分了彼此的势力范围。美国政府当时主要是提供硬件。因为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消耗之后,在那段艰苦时期,英国自然没有能力顾及这方面。当时监听的主要目标是针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产主义国家。澳大利亚负责中国南部和印度——中国地区,而且在“越战”时期,它的监控范围进一步扩大。新西兰负责西太平洋,加拿大负责苏联的北极地区,而英国则主要负责苏联的乌拉尔山以西地区以及非洲和欧洲。而美国的监控能力——即使是在早期,也可以覆盖中国北部、亚洲、苏联的亚洲部分和拉丁美洲。

后来,美国相继在西德、日本和韩国建立了军事基地,而监控活动也随之扩大到了这些地区。另外,它还利用潜艇在海底建立起了监控网,对海底电缆进行窃听,并利用U…2等飞机进行空中监听。1962年,卫星发射上天后,开始向曼威斯山传送信号。因为当时全世界的监控中心就建在离伦敦约150英里处的曼威斯山上。

从此,战时英美条约所确立的绝密原则和后来“英美协定”的原则得到了进一步加强,而且约束了参与此项活动的所有人员,任何人和政府都不得承认该条约的存在。一直到1999年3月,在澳大利亚政府写给澳洲电视台记者鲍勃·考尔萨德的一封信中,才第一次承认了在“英美协定”条约规定的框架下,该国的通讯情报部门在与别国的情报部门合作。由此可见“英美协定”条约在当时的保密程度。

而在其他地方,对于与英美有关的一切信息都受到了严格控制。这也包括一个看似无足轻重的网站上的内容。这个网站的创办者,是一个名为“第13美国野外情报站”的组织。该组织成员是一些曾在美国安全局工作过的老兵,1958年至1966年间在曼威斯山服役过。尽管美国军方已在1966年将曼威斯山的控制权从国家安全局手里转交给了非军方人士,但早期发生在那里的事仍被视为高度机密。

当年那些工作人员到达曼威斯山时,它还只是一片泥泞中荒凉的建筑基地,后来那里的一切都是他们亲手建起来的。

这个建立在英国国土上、但却由美国国家安全局控制的曼威斯山的防范措施一直在不断加强。基地占地面积现在已经扩大到560英亩,其中包括两个占地5英亩的工作大楼,另外还有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高耸入云的天线和卫星接收器。

开始时,这里的主要工作是监听通过英国的国际电话和短波通讯,但这些工作完全靠人工进行。到了20世纪60年代中期,曼威斯山安装了自己的第一台大型IBM计算机,它可以自动窃取未被译成密码的电报信息。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英国国家安全局很快就开始搜集美国三大电报公司的所有电报和电传。

除此之外,它还可以读取出入英国商业电报系统的所有信息。收到这些信息后,国家安全局的计算机就会对其进行分析。这样,国家安全局就可以在整个英国的电报、电传系统中,查找是否有人提到了简·方达或卡扎菲将军。在当时,这样的结果是令人震惊的。

从1962年起,美国发射了更多的与情报工作有关的卫星,而曼威斯山也成了最主要的监听站。美国发射低空卫星的主要目的,就是截取苏联、中国和其他国家的防空力量、核武器试验以及预警雷达系统发出的信号。1965年4月6日,当第一颗国际电讯卫星被发射上天,建立美国和欧洲之间第一个卫星电视和电话传输系统时,英美条约成员国的监听者们又获得了一个不可多得的机会。

进出英国的国际电话都是通过设在赫里福德郡和康沃尔郡的两个工作站,经由卫星传输出去的。美国国家安全局向英国政府通讯指挥部施加压力,要在离康沃尔工作站不到50英里的地方设置两个卫星信号接收器,他们坚持说,安装这样的接收器对英美条约的组织结构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美国国家安全局要求其他英美条约成员国工作站的工作人员必须经受更严格的安全检查。还发布了一个被称为“效忠誓言”的文件——所有英国的工作人员都必须签名表示服从。誓言是这样的:“我完全理解,英国政府与其他合作政府所截取的关于外国势力的信息以及根据这些信息产生的情报,都在《官方机密法令1911》第二部分规定的范围内。”但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后来将曼威斯山卫星截取的有关苏联的情报出售给其他国家的两个间谍却是美国人。他们是为曼威斯山生产设备的一个美国公司的职员。

除商业卫星监测外,美国在1970年开始了间谍卫星搜集情报的工作。在以后的7年间,美国相继发射了5颗卫星,截取苏联和中国的导弹信息。它们还可以截取通过甚高频、超高频和微波频传送的信号。到1974年,它们已可以很容易地监听从欧洲发往远东的微波无线电信号和长途电话。有人说,它们可以捕捉在莫斯科的苏联将军和他与雅尔塔的情妇之间的对话。1977年7月12日,《新闻周刊》报道说,他们得到了关于苏联人进行军事演习的移动电话通信,而且还听到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通过汽车电话告诉他的国防部长,在与美国人开始新一轮武器限制谈判前,要将新武器装进旧盒子里。

1985年,美国国家安全局进一步扩大了曼威斯山的任务范围。撒切尔夫人领导的英国政府提供了一部分资金,英国电讯和英国国防部也贡献了一部分情报。曼威斯山的监听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传递各国、各大洲之间电话和传真信息的国际通信卫星的增加,也要求监听站进行相应的发展和升级。国际通信卫星主要传递民间通信,但同时也传递各国外交和政府通信,这当然会使英美条约成员国很感兴趣。

在英格兰的康沃尔,有两根天线是专门用来接收印度洋和大西洋上空的国际通信卫星发回的信号的。另一个卫星信号监听站设在美国华盛顿州的亚基马,用来接收太平洋上空国际通信卫星传递的信号。在加勒比海、加拿大、澳大利亚西部、新西兰和美洲,还设有其他一些截取卫星通信的监听站。到20世纪末,美国情报机构已经具有了监听世界大部分重要移动通信的能力。英美条约的其他四个成员国也可以分享这些成果——否则,他们可能早已退出了。

由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英国通讯指挥部组成的专家组夜以继日地工作,试图解决如何分析所获信息的问题。这就是今天的“艾克龙”——一个关键字搜索系统。它的工作原理同互联网搜索引擎相同,可以查找出既定的人名、地名,而且大大扩展了现有监控技术的领域。

“艾克龙”是美国国家安全局、英国通讯指挥部、加拿大通讯安全局、澳大利亚防御信号理事会和新西兰政府通讯安全局之间的合作产物,它彻底改变了分析、评估截取资料的方式。

随着战后英美条约成员国之间监听合作关系的建立,该系统被用于非军事目的已是不可避免。在这些国家中,共建有7个“艾克龙”工作站,可以对通信卫星、地面通信以及无线通信进行监控。被截取的信息大量涌入这些工作站,并根据各自的“字典”对上百万的通信信息进行分析。

“艾克龙”可以发现电传、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