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者与智者的48个差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愚者与智者的48个差距- 第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想找到一份好工作,成了人们心中一份热切的渴望,特别是那些初出校门的大学生们,他们初入社会,经验不足,有的很有才能,但由于就业的观念陈旧,让机遇一次次地从身边溜走。
在找工作中,愚者总是说:“只要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会成功。”但是幸运之神好像不大青睐他们,有的人等了好几年,也没有人给他们成功的机会;智者从不相信运气,他们只相信机遇总是个人创造的,从来没有什么救世主会来帮助自己,所以他们总是积极地做好准备,创造条件,一旦时机成熟,便会脱颖而出,走向成功。
西尔维亚出生在一个家庭背景非常好的家庭中,她的母亲是一所著名大学的教授,父亲是波士顿有名的整形外科医生。西尔维亚的理想是做一名优秀的节目主持人。家庭对她的帮助很大,她完全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她充分相信自己有从事这方面工作的才能,因为她感到在与他人相处的时候,大家都愿意对她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愿意和她交谈。这对于一个节目主持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她时常对别人说:“只要有人给我一次机会,让我上电视,我相信准能成功。”离开学校参加工作以后,西尔维亚等待了一年又一年,一直没有人给她提供一个上电视的机会。于是她变得焦急、苦闷,心情烦躁,她不断地乞求上天能赐给她一次机遇。可是,机遇终究没有光临。
而另一个女孩辛迪的情况和西尔维亚的完全不同。辛迪的家庭条件很差,父母都是极普通的人,他们每天为生活奔波,根本顾不上辛迪。辛迪读书也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于是她白天打工,晚上到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去读夜校。她和西尔维亚唯一共同的地方就是拥有相同的理想,辛迪也很想成为一个节目主持人。大学毕业以后,辛迪为了找到一份主持人或主播的工作,她跑遍了洛杉矶的每一个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她不像西尔维亚那样无休止地等待。但是,她在每一个地方得到的答案都令她失望:“我们只雇佣有工作经验的人。”可是,这个要求是多么的不合理,不给机会,怎么能获得经验呢?辛迪和每一位接见她的人争辩着。
虽然这时辛迪得到了和西尔维亚一样的结果,但她却没有像西尔维亚一样只是不切实际地等待。她开始为自己创造机遇。一连几个月,她都仔细浏览广播电视方面的各种杂志,她还托人打探各种可能的工作机会。终于有一天,她在报缝中发现了一个令她激动不已的广告:北达科他州有一家很小的电视台,正在招聘一名天气预报员。北达科他州在美国的北部,那里非常寒冷,经常下雪。辛迪是很不喜欢雪的。可是,她已经顾不了那么多了,她急切地需要到那里去。她想别说下雪,就是刮飓风也没有关系。只要能和电视沾上边儿,让我干什么都行,在北达科他州工作了两年以后,辛迪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当她再次到洛杉矶电视台应聘的时候,几乎是轻而易举就找到了一个职位。又过了几年,辛迪得到提升,成为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
从辛迪和西尔维亚身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智者和愚者不同的生活轨迹。辛迪不断地实践,不断积累经验,为自己创造一切可能成功的机遇。西尔维亚却一直停留在幻想中,她坐等机遇,期望天上掉下个大馅饼。然而,时光飞逝,她却什么也没做成。和辛迪相比,西尔维亚显然是生活中的弱者。

第71节:别和工作过不去(2)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人埋怨自己运气不好,他们怨天尤人,怪罪父母没有给自己创造好条件,感慨生不逢时,感慨成功者赶上了好时候、好地方……然而,除了抱怨和暗自辛酸以外,他们没有为自己做任何事情。这样的人,不会创造机遇,只会消极等待。著名剧作家萧伯纳曾说过一句非常富有哲理的话:“人们总是把自己的现状归咎于运气,我不相信运气。出人头地的人,都是主动寻找自己所追求的运气;如果找不到,他们就去创造运气。”
翻开人类奋斗的史册,我们可以看到,有的人因为抓住了机遇或创造了机遇而“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摘取着成功的桂冠;有的人因为与机遇擦肩而过,还在“山穷水尽疑无路”,甚至为错过机遇抱憾终生。两位美国姑娘截然不同的人生经历恰好印证了这一点。
机遇从来不是偶然得来的,而是在一步一步的追求中全力以赴捕捉到的。要想获得机遇,你就必须主动伸出你的手去抓,你就得行动起来,为机遇的到来做准备。人生中许多机遇是自己创造的,如果一个人既会利用外界的机遇,又能自己创造机遇,那么他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就很大,而且成功的程度也更高。
杨明是上海某名牌大学的大四学生,他在找工作的时候颇为自己的简历得意,绝对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又有过担任系学生会主席、文学社社长的经历,所以他认为自己肯定能找到满意的工作。有一天,一家大型跨国公司的招聘消息传来,杨明和他的同学们都跃跃欲试。这是一个多么好的机遇呀,进了这样的大公司,就等于直接与国际接轨了。杨明觉得自己稳操胜券,在初试中他也表现得很出色。复试时,公司提出了一个条件,只有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人才能参加复试,杨明顿时傻了眼。当初他因为社会工作忙而耽误了考试,后来一直想找机会补,却都没时间,他总认为这个考试无伤大雅,通过也不是多难的事,以后总有时间去考的,因此就耽搁了下来。谁知道现在却因为这个再平常不过的小要求被拦在了复试的门外。杨明非常懊恼,一个多好的机遇就在眼前白白溜掉了。
如果说,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一个人从未与机遇碰过面,那是非常罕见的。也许你的机遇一生只会降临一次,也许它会无数次地光顾你。机遇是属于每一个人的。但是,你若不能及时地抓住它,它就会瞬间即逝。所以,抓住机遇也是一种能力,它会帮助你在苦苦跋涉中来一次飞跃,让你看到成功女神的微笑。
李涛毕业那年就业形势相当严峻,他在一年间参加了大大小小各种人才交流会几十个,但听到的都是“这个专业不要”、“收满了”等五花八门的拒绝理由,四处碰壁。
眼看就到了毕业留京的时间期限,这是最后一次大型的招聘会了。来招聘的用人单位挺少的,大家都在一家一家地搜寻,哪怕是有一线希望也毫不犹豫地投上简历。李涛把目标对准了一家出版社。但两位工作人员很明白地告诉他,简历他们已经收了一大摞,而且大多是来自全国名校的优秀学子,已经给他们留下了良好深刻的印象——李涛的机会很渺茫了!但他没有因此而放弃一切,而是自信地介绍自己四年来学习、工作、文体活动、社会实践等各方面的表现,招聘人员的脸上渐渐露出了赞许的笑容。机会来了!
关键时候,灵机一动,李涛从容不迫地讲起了给杂志“挑刺”的故事。那还是他上大三时的事。
在李涛喜爱的一本英语杂志上,他看到一篇文章的翻译存在小问题。译者可能是个“老外”,在翻译“老少边穷地区”时,未必了解这个“中国特色”词语,因此译得有点词不达意,'小说下载网|。'意思成了“居民或老或少的地方”。虽然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小毛病,但出于对杂志的喜爱,李涛干起了“鸡蛋里挑骨头”的事——给主编陈先生写了一封信,指出上述错误,并提供了自己的译法。囿于水平,他的译法还很不精致简练,但一片诚心。令李涛惊喜的是,半个月后,他收到了陈先生的回信,对他的意见表示感谢,并给出了一个相当出色的译法,还赠给了他一本翻译小说。李涛当时真有点喜出望外,但李涛觉得这只是他大学四年中的一朵小浪花,泛起的一些涟漪很快就平息了。

第72节:别和工作过不去(3)

听着李涛的故事,招聘人员脸上的笑容越来越灿烂,说道:“你说的是一本很不错的杂志,我也很喜欢,放心,回家等通知吧!”
两星期后,李涛被这家出版社录用了。
成功的机会对每个人都是均等的,但是它不会主动地降临到任何人的头上,它需要你靠勤奋去争取,靠努力去把握。
比尔·盖茨说:“你能够使成功成为你生活中的组成部分,你能够使昨日的理想成为今天的现实。但是,靠愿望和祈祷是不行的,必须动手去做才能让你的理想实现。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在我们羡慕智者获得成功的时候,更要从他们身上看到他们走向成功的过程。机遇从来不会光顾只会等待的愚者,机遇喜欢和有准备、有头脑、善于创造的智者握手。
42.智者靠智慧工作,愚者靠体力工作
俗话说:“力气不如方法”。上帝赋予人的条件是公平的,都有两只手和一个大脑。但是人们所创造出的劳动成果却不尽相同,有的人辛苦一生,却只是勉强维持生计而已,而有的人却能在短时间内创造出多于他人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财富。这其中的奥妙何在呢?仔细分析一下,原来是人们的工作方式不一样。愚者在工作中,勤勤恳恳、踏实苦干,靠的是自己的体力,赚取劳动果实;智者则是靠智慧来工作的,他们勤于动脑,找准工作方向后,便为自己积极创造成功的机遇,把愚者眼中的不可能变为可能,从而走上成功之路。
有一家效益相当好的大公司,为扩大经营规模,决定高薪招聘营销主管。广告一打出来,报名者云集而至。
面对众多应聘者,招聘工作的负责人说:“相马不如赛马,为了能选拔出高素质的人才,我们出一道实践性的试题:就是想办法把木梳尽量多的卖给和尚。”
绝大多数应聘者对此感到困惑不解,甚至愤怒:出家人要木梳何用?这不明摆着拿人开涮吗?于是纷纷拂袖而去,最后只剩下3个应聘者:甲、乙和丙。
负责人交代:“以10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