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大道》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管理大道-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齐、治、平,无助于修齐、治、平、的事业,实际上都不需要加以创立、发展。

第1章 大学经文

经即经典,这一部经典,名为大学之道。主要的内容,在说明管理的根本原则。提出三纲领、八条目,也就是儒家管理哲学的总论。相传由孔子口述,后人加以整理。并且增加了一些解释,便是后面的十篇传文。

〔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主旨说明管理的道理,在修己安人,求得合理的立场。

〔注释〕(一)大学的“大”字,古读“泰”音。认为大学是最高学府,教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道理。

实际上孔子的学问,主要在人道。孔子当年回答鲁哀公“人道孰为大”的问题时,曾经表示“政为大”。

大学的最终目的,既在治国、平天下。大学这一本书,应该是儒家最为重大的人道学问。

(二)大学之道,依据孔子“政为大”的原则,便是为政之道。孔子所说的“政”,是“正”的意思。

正己正人,前者属于个人的修治,便是修己。后者则是公众事务的治理,即为安人。大学之道,可以说是修己安人的道理。如果扩大范围,从修身到平天下,那就是“管理的总原则”。

(三)在明明德。第一个明字,是动词,意思是“发扬光大”;第二个明字,是形容词,意思是“良好的”。就个人来说,明德指良好的“德行”;就社会而言,明德指良好的“德政”。儒家宣导修己以安人,明明德便是发扬光大修己安人的良好德行和德政。

(四)在亲民。亲民列为大学三纲的中位,依照中国人中央为大的习惯,成为政道的重点。现代的话,便是尊重民意。其主要内涵,应该是亲理政事、亲近民众和亲爱民众。

(五)在止于至善。止是立的意思,至善便是合理。止于至善,意思是采取适时适切、至为合理的立场。

〔今译〕为政的道理,主要有三大纲领:亲民是重点,尊重民意为其主旨。先修治自己,使自己具备良好的德行。再逐次扩展,做好安人的德政,成为政道的基础。目标则是采取适时、适切、至为合理的立场,以提升安人的效果。管理的根本原则,依此类推,也是以修己(明明德的个人良好德行)安人(明明德的良好管理行为)为历程,以众人的需求(亲民)为导向。并且站在合理的立场,来彼此配合、分工合作以提升安人的效果。

〔引述〕孔子当年周游列国,志在实现他的政治抱负。孔子的学问,主要在于人道。人道以政为大,这一部阐明政道的书,称为大学。大学既不是初学入德之门,也不是古人所说的为学次第的进度表。孔子说明政为大,而大学的最终目的,也在治国、平天下,所以大学是儒家最为重大的人道学问。良好的修己,是德行。良好的安人,即为德政。发扬光大修己安人的道理,便是明明德。有了这样的基础,如果能够充分尊重民意,以公众的需求为导向,便能够适时采取正确的定位,执其两端,采取最为合理的立场。管理是明明德的历程,采取重视众人意见的导向,求得合理的决策。以上三要目,成为管理的三大纲领。

〔原文〕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主旨〕说明管理决策的过程。

〔注释〕(一)知止的止,是立场的意思。

(二)有定的定,意思是坚定不移。

(三)能静的静,指心不妄动,保持纯正的动机。

(四)安即安宁,己安人也安。

(五)虑是思虑周到,能去除成见和偏见。

(六)得是获得合理的有效决策。

〔今译〕管理自己叫修己,管理他人则是安人。两者都需要决策。做决定的时候,最好先明白自己的定位,站稳应有的立场。有了定位和立场,才能够坚定不移,去除私心,凡事为公着想。

这样一来,心不妄动,自然安静下来。于是良心出现,凭良心当然心安。心安才能客观,冷静地深入思虑。如果思虑能够达到周密而详细的地步,必然出现合理的解决方案,获得预期的决策。

〔引述〕管理的过程当中,决策是十分重要的一种环节。决策错误,其恶果比贪污还要可怕。怎样做成决策?首先要站在公正合理的立场,坚定秉公处理的意志,以求心不妄动,保持纯正的动机,引发自己的潜意识,自然安下心来。凡事凭良心,做出周全、深入、冷静、客观的思虑,把各种可能的替代性方案,都列举出来。逐一加以分析、比较,以期获得合理的决策。大学这种止、定、静、安、虑、得的决策过程,和现代化管理的说法,十分相近。

〔原文〕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主旨〕说明决策的重点,在分清楚本末、终始和先后。

〔注释〕(一)本是根本,末是枝节末端。

(二)终是结局,始则是开始。

(三)近道是合乎道理的意思,也就是合乎原则的表现。

〔今译〕凡是事物,都有本末终始。就管理来说,做出任何决策,都应该研究相同事物的本末终始,分辨其应先应后,应急应缓,以求制宜,也就是合理地加以解决。这样的管理程序,就合乎管理的原则了。

〔引述〕管理所能运用的资源,并不是无限的,要什么有什么。管理所能运用的资源,实际上相当有限。就算不是要什么没有什么,也必须受到很多的限制。因此在处理事物时,要分清楚本末、终始和先后,才能够把握重点,做应该做的事,而不是做喜欢做的事。做必须做的事,而不是做不得不做的事情。现代化管理,讲求ABC重点管理,主张先把要紧的部分管好,再来管其余并不要紧的事情,实际上和大学的观点相当一致。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主旨〕说明管理者修己安人的次序。

〔注释〕(一)明明德于天下,意思是使天下的人,都能够自省、自律,成为不肯做坏事的人。

(二)齐家的意思,是使家族成员能够齐心协力、和睦相处。齐字有治理、整理的意思。

(三)修身指修治自己的品德,也就是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

(四)正心是使自己的心不妄动,不生邪念。

(五)诚意指心意诚实。

(六)致知的意思是求得知识。

(七)格的意思是确实研究清楚。

(八)物的范围要扩大为事物。

〔今译〕古时候的管理者,希望世人都能够自省自律、有所不为,成为不肯做坏事的恶人,一定会先从国家着手,设法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好自己的国家,一定会先从家族着眼,设法把自己的家族治理好,使族人和睦相处,齐心协力。要治理好家族,一定会先从自己做起,用心改变自己的态度习惯,成为一个具有良好德行的人。要修好自己的品德,一定会先从正心做起,使自己心无旁骛,心思端正。要端正心思,一定会先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求心意诚实,一定会先使自己认识明确。希望获得明确的认识,一定会先用心运用自己的聪明智能,认真地穷究物理。

〔引述〕今日大家十分重视知识,应该进一步明白智能高的人,知识才能够运用得恰当,所以知识愈多愈好。智能低的人,不能够合理运用知识,就算拥有丰富的知识,也不过是两脚书橱。

有时候运用错了,反而危害人群世界,所以知识愈多愈不好。大学这一段经文,告诉我们格物致知,可以获得外来的知识。获得这些外来知识之后,必须发挥内在的诚。因为中庸说过:『不诚无物。』缺乏诚意,则一切事物都变成虚伪。虚伪的时候,所学得的知识,便不能够妥善加以运用,也将成为无所得。一旦无所得,便不能说有什么德行。所以古人要想明明德于天下,必须从以德治国着手,在自己的国家,施行德政。要施行德政于国家,必须先把自己的家族治理好,使族人都能够以德相处。要族人和睦共存,必须先把自己的德行修治良好。要求自己的品德良好,必须先端正自己的心思。要端正自己的心思,一定要先自爱。使自己充满了诚意,然后以外来的知识,回过头来,指导自己的感情。这样一方面以良心判断知识,一方面以理智指导感情,双方面配合。

“合内外之道”,才能够真正地明明德。

大学经文(2)

原文〕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主旨〕说明管理自始至终的历程。

〔注释〕(一)物格指把各种事物的性理,都弄明白了。

(二)知至便是把智能推广到极点,也就是认识得十分明确的意思。

(三)意诚是心意诚实。

(四)心正即是去除私念,以公正的心,从各方面来考察,找出合理的平衡点。

〔今译〕明白各种事物的性理,就能够把自己的智能启发出来,推展到极点。于是自己所产生的意念,就能够真诚。意念真诚,心就随着端正,比较容易去除成见、歧视和私念。心正以后,就会修好自己的身。身修好之后,便能够齐家。族人和谐相处,国家就比较容易治理得好,于是进一步扩展到全世界,便能够平天下了。

〔引述〕换一种角度来看,我们可以把追求知识,做为管理的起点。从格物开始,弄清楚各种事物的性理。然后以知识来指导自己的情感,使自己意诚心正,把身修好。然后以既修的身,来齐家。透过这些家族和睦的人,来治理国家大事,应该更会以德政为主。然后扩大范围,用德行来感应其它国族,达成平天下的使命。天下有很多国家,各有不同的情况,本来是不平等的。

我们不能够采取军事侵略或外交干预的方式,勉强求得平等。十九世纪时,英国人曾经以殖民地的政策,希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