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凤雏》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凤雏- 第3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刘备闻言面上一喜,对甘宁道:“兴霸将军知晓缘由?”

“自然,山民之前与甘某说过,甘某于荆南投山民之时,便是山民对玄德,忌惮不已,山民常言玄德隐忍,人所不及,若觅得机会,亦可成就诸侯霸业!”甘宁说罢,刘备神情一振,显然刘备之前从未知晓,庞山民居然对他如此重视。

只是这般重视对刘备而言,是祸非福,刘备当初也是看好了荆襄这片土地,结果就因那庞山民从中作梗,才迫不得已远遁西凉。

念及此处,刘备苦笑一声道:“刘某何德何能,被唐侯如此忌惮……”

“山民知人之明,莫非玄德不知?”甘宁闻言,朗声笑道:“只是对玄德忌惮,也只是早先之事,如今山民并不在意,玄德何去何从,就算玄德入了江夏,无论是另投他主,亦或起兵自立,对山民而言,皆不屑一顾了……”

刘备闻甘宁此言,大惊失色,对甘宁道:“兴霸将军何出此言,备与将军,同殿为臣,将军不当有此揣测才是!”

“倒是本将无礼了。”甘宁轻笑一声,言不由衷道:“甘某亦相信玄德忠心耿耿。”

刘备观甘宁面上神情,轻叹一声道:“唐侯对备有疑虑,也在情理之中,毕竟备先前行事,多有令唐侯不喜之处。”

“山民并非不喜玄德,而是玄德劣迹斑斑,让山民如何肯相信玄德,浪子回头?”甘宁闻言,收敛笑容,一本正经道:“今日邀玄德至此,甘某只是有一言相劝,时至今日,若玄德还放不下心中执念,便是害人害己!玄德可入荆襄,乃甘某与云长,翼德一同作保!若玄德背弃荆襄,就算云长,翼德二人,顾念旧情,不与玄德计较,甘某也要亲提大军,寻玄德要个说法了!”

说罢,甘宁双目灼灼,目视刘备,刘备见甘宁一脸阴沉,心中骇然道:“兴霸将军大可放心,刘某知晓自己该怎样做!”

“如此甚好!”甘宁闻言,点了点头,欲再邀刘备对饮,刘备却摇了摇头道:“若将军未直言相告,备并不知晓,之前云长,翼德二人与唐侯还有这般纠葛,备之前于家中,一时气闷,对二位兄弟,出言相责,如今备心绪通达,也当早些回去,向云长,翼德二人致歉!”

甘宁闻言,也不多言,命人给刘备备马,刘备一路往府中而行,一时间心乱如麻。

之前兄弟,有所误解了……

可是若依甘宁所言,莫非今生再无机会,成就霸业?

心思纠结许久,刘备已遥遥望见府邸门口,翘首以盼的关羽,张飞二人,心头一热,热泪盈眶,口中喃喃道:“天下霸业与兄弟情谊,皆备之所欲,可这二者之间,却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么?”

第一章 NO。490 低调的江东

无论刘备如何纠结,数日之后还是独自一人往江夏赴任,这月余时光,刘备也未曾再劝关,张二人与他一道,赶往江夏,如今二人已为荆襄五虎,若同去江夏,的确与礼不合。

刘备仅为江夏太守,怎会有权调遣荆襄军中上将?

荆襄无战事,先前五虎上将与五子良将孰优孰劣的争论,也于两家诸侯治下百姓之中渐渐淡去,唯有江东近来的表现,却是令庞山民颇为意外。

在庞山民看来,以孙权好大喜功的性格,总不会甘愿中原,荆襄两家诸侯专美于前,好歹也应当提拔几个江东上将,上表一下,与两家上将抗衡一二,可是江东的偃旗息鼓,却令庞山民对孙权高看一眼,屡受打击之后,孙权如今居然也懂得隐忍了……只是庞山民不知道的却是,自周瑜归返江东之后,便谏言孙权,当休养生息,与中原,荆襄两家,放下往日纠葛,安心发展江东实力。

先前攻略青州,虽扰得曹操苦不堪言,可江东却未得到实际好处,掠青州半年,本以为可安定青州,使其为江东土地,以致于周瑜所率五万大军并未扰民,如此一来,江东也难得青州财富。

况且接连两场大战,曹操损兵折将无数,江东却也未讨到丝毫便宜,五万征伐青州的大军,只有两万余军马,活得性命,有机会重新踏上江东土地。

这样的战果也让周瑜意识到,争一时得失,对江东弊大于利,虽之前占青州之时,江东风头出尽,可实际上江东得到的仅仅是两万多江东儿郎,埋骨他乡的结局。

所以周瑜认为青州之败,他既为大军统率,便理所应当,受败军责罚,前些日子,周瑜于孙权面前多番请罪,然而孙权却颇为大度,不愿再追究青州战事。

败了便败了,只要周瑜以及太史慈诸人,平安归来便好,二人不在江东,孙权已深切感到压力颇大,周瑜乃江东柱国之臣,太史慈声威,可慑山越不敢异动,此二人可保江东根基,如今二人归来,孙权忧虑尽去。

况且得周瑜相劝,孙权也意识到卧薪尝胆并不是多么困难的事情,强如荆襄如今都在小心翼翼的休养生息,江东若强出头,挑衅这天下间仅余下的另两家诸侯,届时必横生祸端。所以五虎上将与五子良将的舆论传入江东之后,孙权只犹豫半日,便放下心中那丝虚荣,并未上表,去为江东将校,争夺名号。

“无论是五虎上将还是五子良将,只是虚名而已,盛名之下虽无虚士,却并不是说,赫赫威名者,便可百战百胜,不逢一败!”周瑜于江东军中,亦召一众将校告知其心中所想,江东将领多籍籍无名,可日后一旦败五虎抑或五子之一,这良将声威,岂不就成了那两家诸侯的笑话!

军中将领得周瑜安抚,亦抛却了贸然生事的心思,原本心中的那点不忿也随着舆论的平息悄然散去,只是周瑜于此江东休养生息之际,并未闲着,反而日日操演水军,勤练兵马。

之前跨海入青州一事,令周瑜发现水战对江东而言,大有可为,江东原本的优势便是水战,若将此优势再发挥一二,拉开与荆襄以及中原两家水战的差距,只求自保,绰绰有余。

在周瑜看来,虽孙权与庞山民二人姻亲,可依照那庞山民专挑软柿子捏的性子,如今怕是已有平定江东的念头了,周瑜要做的便是要庞山民意识到,想胜江东水军,极为不易,一旦庞山民改变想法,转战中原的话,江东军马便可伺机而动,乱中取利。

天下余三家诸侯,鼎足之势已成定局,荆襄虽强,却也难以一敌二,如此说法,放到其余两家诸侯身上亦然!

只是令周瑜比较在意的是,庞山民先前与曹操汝南相见,言罢战一事,便隐隐表明,庞山民相要缓和荆襄与中原之间的关系,如今诸侯间纠葛最少者,便是荆襄,无论是与中原抑或江东联结,皆有可能,而因青州一事,江东与中原两家,裂痕颇深,相要联结,却不容易!

无论哪家诸侯都打着坐山观虎斗的念头,无论哪家诸侯都在紧锣密鼓的积聚实力,表面看来,天下间已步入了难得一见的和平时期,可其中暗流涌动,早已被周瑜看的通透。

且除此之外,周瑜更为在意的便是细作带来的荆襄消息。

五虎上将之中,与他有过一面之缘的赵云,马超二人,已赶赴长安,黄忠则往汝南处,协同陆逊一道,镇守汝南,关羽,张飞坐镇长沙,这般安排,周瑜无论怎么看,都觉得庞山民已有了兴兵中原的念头。

不然马超,赵云远赴长安,又是为了什么?

只是周瑜不知道的却是,荆襄于庞山民手中,一直以来的发展便与其他诸侯,大相径庭。

庞山民对于治下百姓的生活以及商贾贸易,远远比兵家之事,看得更重。

马超,赵云二人远去西凉,主要还是为开辟丝绸之路,且庞山民也希望可向西域诸多小国,彰显荆襄武力,令其心中惊惧,安心归附。

不归附者,届时强行掠夺,也没有任何心理压力。

至于黄忠去往汝南,却是庞山民希望荆襄一众少将,多随黄老将军学习本领,虽五虎上将仍在当打之年,可培养荆襄少将,庞山民同样颇为重视,与曹操的三年之约,庞山民从未想过食言而肥,三年的和平虽对于中原,江东两家,意义不小,然而庞山民却以为,若是利用好了,荆襄便可发挥其民生优势,可与两家诸侯拉开更大的距离!

曹操要迁都,江东要休养,然而对荆襄而言,并无这诸多烦忧之事,只需要向两家诸侯所辖之地,输出更多的商品来赚取财富,从而支撑数以万计的荆襄军马。

庞山民也想知道待两家诸侯,蓦然回首,再看荆襄之时,会不会意识到荆襄的发展,已经远远出乎两家预料!曹操,孙权虽桀骜之辈,但是当他们见到荆襄的综合实力已将他们远远甩在身后,又会有何等念头?

第一章 NO。491 三年时光,各家变化

三年的时间对漫漫人生而言并不算长,却也绝不短暂,自与曹操罢兵之后,除两年前闹得沸沸扬扬的五虎上将与五子良将之间的优劣之争外,庞山民并未再主动寻衅。

而中原与江东同样极为默契的按兵不动,各自发展,对于纷争已久的天下局势而言,这极为难得的和平,令各家诸侯的“火气”,都渐渐降了下来。

便是荆襄之主庞山民,也难得的放下政务,陪伴家人数月之期。

实际上荆襄政务如今已无须庞山民花太多心思,虽庞山民大权在握,可于荆襄行使官员任免,人马调度的事情,庞山民多交由孔明来做,而西川法正兢兢业业,雍凉庞统亦用三年时光,将西域诸国收拾的服服帖帖,随着日渐繁荣的商贾贸易,长安也慢慢恢复了大汉雄都的雍容华贵,庞统之前还建言过庞山民,要不要将荆襄的政治经济中心,由襄阳迁往长安……对此庞山民并未理会,虽如今曹操已放弃许都,迁都邺城,可其中的耗费,便是庞山民闻之,也咋舌不已,对于大兴土木,庞山民向来没有太大兴趣,且若迁都长安,庞山民也担心为如今安定许久的荆襄,凭添许多不必要的变数。

虽荆襄世家渐渐退出朝堂,然而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同样令庞山民颇为头疼,原本至宋朝才当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如今由于“荆襄奇术”的帮衬,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