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研究报告》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研究报告- 第1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产品积压有所增加,影响了整个经济的正常循环。3结构调整进展缓慢,经济效益普遍较差。全年预算内国营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比上年下降185%。工业企业流动资金周转天数由上年的109天延长到127天;可比产品成本上升7%,企业亏损额增加一倍多,4财政、信贷形势依然严峻。为促进经济主要是工业生产的回升,1990年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际上是比较松动的,当年财政赤字和银行信贷都增加较多,加大了今后财政、信贷收支平衡的难度。在财政方面,由于企业经济效益下降,亏损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增长缓慢。另一方面,增加了支持农业和重点建设的投入,特别是行政经费和债务支出增幅较大。

收支相抵,全年财政赤字150亿元,比上年扩大58亿元。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年为21,6%,比1985年的294%下降了近8个百分点,使财政调控宏观经济的能力削弱。在货币信贷方面,1990年全年货币发行300亿元,比计划少发行100亿元,但增长率为113%,高于上年98%的增幅。特别是银行信贷,从上年第4季度以来,打破贷款有季节性回收和投放的常规,投放增长幅度一直居高不下。1990年,银行各项贷款比上年增加2757亿元,增长22%,其中大部分为工业流动资金。到1990年底,各项贷款余额达16000多亿元。这些矛盾和困难,大多是治理通货膨胀过程中难以完全避免的,是多年形成的结构偏畸、体制存在缺陷的反映,还需要在进一步搞好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中来解决。

·5。七五计划期间的经济体制改革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以企业改革为中心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新阶段。七五计划提出,七五时期是全面改革我国经济体制的关键时期。按照七五计划的部署,七五期间,要继续推进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管理体制由旧模式向新模式的转变,力争在五年或者更长一些的时间内,基本上奠定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础。后来的结果证明,由于在六五成就的基础上所产生的急于求成的思想,以及由此所采取的一些急于过渡的做法,使七五计划对改革的设想在实际执行中遇到了很大阻力和困难。七五后期的治理整顿,使得改革的步伐不得不放慢。

一、七五计划对改革的任务和步骤安排

根据七五计划的安排,七五期间的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抓好以下互相联系的三个方面:

1进一步增强企业特别是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的活力,使它们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为了增强企业活力,要在以下方面进行改革:(1)进一步简政放权。除少数有特殊情况的部门和行业之外,国务院各部和省、自治区都木再直接管企业:城市也必须实行政企职责分开,使企业成为相对独立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2)国营大中型企业,在继续完善和巩固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的同时,适当划小核算单位,实行分级分权管理;部分小型企业,可以通过承包、租赁等形式转为集体或个体经营。

(3)为各类企业创造比较平等的竞争环境。(4)改进企业领导体制,逐步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充分发挥经营者的积极性和开拓创新精神。(5)大力发展企业的横向联系,逐步形成一批企业群体和企业集团。

2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市场,逐步完善市场体系。

首先是逐步完善计划指导下的市场体系。要继续扩大消费品市场。积极发展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城市之间在商品流通方面的横向联系。逐步减少国家分配调拨物资的种类和降低其在总资源中的比重,扩大生产资料市场有步骤地开拓和建立资金市场、技术市场,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其次,改革价格体系和价格管理制度。要在充分考虑国家、企业和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的前提下,积极而稳妥地推进价格改革,逐步形成比较符合价值、反映供求关系的价格体系和国家定价、国家指导价格、市场调节价格相结合的价格管理制度。

3国家对企业的管理逐步由直接控制为主转向间接控制为主,建立新的社会主义宏观经济管理制度。逐步完善各种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来控制和调节经济运行。

七五期间在加强和改善宏观控制方面的改革目标是:(1)计划工作的重点,要逐步地从直接控制为主转到运用经济政策和经济手段进行间接控制为主的、更全面的宏观管理的轨道上来。(2)进一步合理设置税种和调整税率,逐步过渡到按税种划分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的体制,税种设置和税率调整,要为合理地调整产业结构服务,为企业平等竞争创造条件。同时要明确划分中央、地方的财政支出范围,做好财政分级管理。(3)中国人民银行要通过综合信贷计划、金融政策、外汇管理和信贷、利率、汇率、准备金等各种调节手段,有效地控制货币供应量和贷款总规模。各专业银行应当坚持企业化的改革方向,逐步办成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同时,改革工资制度,健全经济立法和监督,建立经济信息网络,逐步调整政府经济管理机构。

围绕上述三个方面,配套地搞好计划体制、价格体系、财政体制、金融体制和劳动工资制度等方面的改草,形成一整套把计划和市场、微观搞活和宏观控制有机结合起来的机制和手段。

关于改革的部署,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改革的步骤同经济建设一样,分为前两年和后三年。在七五前两年,改革的重点要围绕稳定经济的要求,从宏观上加强、完善间接控制体系。要继续落实和完善国务院关于扩大企业自主权的各项规定,七五后三年,要围绕发展社会主义商品市场的要求,进一步加强间接控制。在七五计划中,将改革分为三个步骤?七五计划提出,要实现上述改革的任务,基本形成新的经济体制的雏形,大体上要分三步进行改革。第一步,在今后一、两年内,要继续搞活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大力发展横向经济联合,同时从宏观上加强和完善宏观间接控制体系;第二步,围绕发展社会主义商品市场的要求,逐步缩小指令性计划的范围,认真搞好生产资料价格体系和价格管理制度的改革,进一步完善税制,改革财政体制和金融体制,第三步,逐步建立与新体制相适应的组织机构,进一步解决企业隶属关系和条块分割的问题,最终实现政企职责分开。

然而,七五期间经济形势的发展使得对这一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安排也不得不进行不断调整。

二、七五期间的经济体制改革要解决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全面实现长远发展战略目标,根本出路在于深入进行改革,对此是有共识的。按照七五计划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设想和部署,前两年主要是围绕稳定经济的要求,治理宏观经济环境,将六五后期过热的局面降下来,实现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为改革创造一个宽松的宏观环境。在改革方面先从微观搞活入手。后三年根据具体情况,加快改革步伐,初步奠定新旧体制转换的基础。在实际计划安排上,原本也是这么做的。但是,面对七五期间的经济持续过热,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如何深入进行改革,就成为一个现实的难题。原来设想的先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使社会总供求大体平衡,在国家财政有较多盈余的情况下进行,显得有点理想化。

原来设想先把价格理顺,逐步建立市场体系,由于1988年的价格闯关受挫,也不得不推迟进行。

孤军深入的价格改革的受挫提醒人们,不能就改革论改革,必须把改革与经济发展、与实现计划目标结合起来。只有处理好改革与发展的关系,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也才能真正顺利实现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在改革遭遇困境的关头1988年9月的十三届三中全会,在决定进行治理整顿的同时,对七五期间的改革部署进行了调整。全会指出,必须有领导有秩序地推进相互配套的全面改革。不理顺价格就谈不上真正确立新经济体制的基础,但深化改革又不仅仅是一个价格改革问翘,而是多方面的综合改革。在多方面的综合改革中,应当特别注重深化企业改革,尤其是大中型国有企业的改革。1989年企业改革必须抓紧。一要进一步推动政企分开,使有条件的企业真正放开经营,二要认真完善承包制,进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股份制试点和发展企业集团试点。通过建立在国家宏观控制下的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机制,提高经济效益。全会特别提出,那些对治理通货膨胀有重大作用的改革要抓紧推进。

1989年11月的十三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了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关系。全会指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自我完善。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关系。治理整顿不仅将为改革深入和健康地进行创造必要的条件,而且它本身也需要改革的配合。在集中力量进行治理整顿期间,改革要围绕治理整顿来进行,并为它服务。对治理整顿不积极,就是对改革不积极。当前,要着重在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财政包干体制、金融体制、外贸承包制等方面深化和完善改革。必须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方针,积极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更有成效地扩展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交流。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地区的基本政策措施不变,并在实践中逐步加以完善。

七五计划提出的在七五时期实现新旧体制转轨的设想,由于经济发展的过热,使得改革措施难以出台。治理整顿实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