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研究报告》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研究报告- 第1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外贸出口产品计划指标减少三分之一,其中指令性计划指标减少近一半;放开经营,企业自主权进一步扩大;培育市场,调整和放开价格,形成了多数产品价格由市场决定,金融、劳动力、技术、房地产等要素市场和产权市场迅速兴起的局面。这一波以继续放权让利、扩大市场调节范围的改革热潮,大大增加了经济的活力,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但由于还没有建立起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机制,助长了乱集资、乱拆借、乱设金融机构和房地产热、开发区热的经济过热和经济秩序混乱。面对改革有风险、不改革风险会更大的两难选择,中共中央、国务院抽调大批干部分赴各地调查研究,最后得出结论,要解决当时经济生活中的矛盾,惟一的出路是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决不能回到老路上去。

如前所述,90年代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改革必须从过去放权让利来激发各方面积极性的思路,坚决转到以全面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各项制度和机制上来,并逐步做到法制化规范化。因为以放权让利为主的改革,虽强化了利益激励机制,怛弱化了利益约束机制,使各方利益格局和分配关系越来越不合理、不规范;微观进一步放开搞活了,宏观调控体系却不健全,尤其是中央宏观调控能力减弱,影响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同时,进入新阶段,改革的深度和难度加大,将广泛触及许多深层次的思想观念、利益调整和具体操作上的难点问题,不能再像过去那样自下而上主要从事单项突破,必须由政府加强全面规划,自上而下总体推进,充分注意各方面管理体制的配套改革,在继续坚持循序渐进的同时,抓住有利时机重点突破。

1993年11月,《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在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获得通过,新阶段改革有了总体规划,在这个规划指导下,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除了继续抓住国有企业这个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深化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外,还考虑到我国当时宏观经济存在一定程度的失控,改革的焦点已逐步转向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宏观管理体系的建立,如果这方面改革的步伐不加快,会拖住企业的后腿。因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加强治理经济过热的同时,从1994年年初开始,重点进行了财税、金融、外汇、外贸、计划和投资的配套改革,改善和加强宏观调控体制,在走出旧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方面打了一场漂亮的攻坚战。从1995年起,又不失时机地把改革的重点转向国有企业改革,针对国有企业改革中出现的新形势、斯问题,有效地探索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思路、方针、改革的着眼点和工作的着重点,极大地推动了国有企业的改革。至1997年中共十五大召开,改革已沿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有了很大突破。这几年改革开放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发展要素市场,大力推进价格和流通体制改革

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必须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这项工作在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就在全国范围内积极展开。

1。进一步推进价格改革,全面建设市场价格机制和管理机制。

市场对资源的调节,是通过价格传导的,要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必须建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同时建立健全价格调控机制。1992年由于经过治理整顿,全国物价稳定,是价格改革的好时机,为此大幅度放开和调整了价格;1993年为了抑制通货膨胀,物价改革在继续调整价格的同时,着重进行了建立健全价格调控机制和价格法制建设。

(1)在管好重要商品价格的同时,大范围取消了价格管制,放开具有竞争性的商品价格,实现了价格双轨制向单一市场价格的并轨。

(2)大幅度调整基础产品价格。19921993年出台了粮、煤、油、运输四大类影响重大的调价措施,其调价的幅度是比较大的,如铁踣货运价提高了将近一倍,统配煤提高了15%,基础产品价格偏低状况得到一定改善。为了调动农民积极性,1994年对粮食、棉花价格一次就调高了51%和40%,调价总金额达600多亿元,无论规模和力度,都是历史上没有的。1995年以后,在继续调整基础产品价格的同时,疏导了城市公交、房租、自来水、教育、医疗等方面的价格矛盾,1997年还调整了水资源价格,以促进水利产业化。

(3)建立健全价格宏观调控体制。初步建立了如下几种制度和体系:一是重要商品的价格调节基金制度和重要商品的储备制度;二是价格宏观调控体制和调控机制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中观(指省市区一级)调控体系;三是全面、准确、及时反映价格总水平变动的价格指数体系和价格预警系统;四是居民基本生活必需品和服务价格的监审制度。此外,国家计委增加了对无形资产、对房地产等要素价格等的管理内容;同时加强价格法制建设,建立了以《价格法》为核心,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一套完整的价格法律体系,进一步规范价格行为,维护公平、公开、公正的价格竞争秩序。

2。进一步改革流通体系,发展商品市场。

改革开放以来,商品市场的发育是比较早的,但地区和部门分割和封锁问题还较严重,国有商业企业的经营方式,还不适应商品流通需要,市场的调控体系有待加强。

为此,在前几年建立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多渠道、少环节流通体制的基础上,1992年起进行了以下工作:

(1)首先着重如强了市场建设。根据初步建立起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具有比较先进的管理水平和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开放、高效、畅通统一、可流通新体系,形成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新格局的目标要求,一是现货批发市场以中心城市为依托,逐步建立起了以全国性批发市场为龙头,以区域性批发市场为骨干,辐射全国、交易集中、信息畅通的具有现代化水平和调控能力的工农业批发市场网络。二是期货交易的探索取得一定进展。继郑州批发市场、深圳有色交易所后,又建立了上海金属交易所、苏州物资交易所等期货市场,商品内容涉及粮食、钢材、木材、食糖、肉类、石油、化工、煤炭等。三是城乡集贸市场随着农产品、小商品和日用工业品的放开,进入发展的高潮。经过规划和整顿,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各类市场比较健全的局面。这样,一个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在内的批发与零售相结合、大中小相结合、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相结合、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相结合的多层次、多种运行方式并存的商品市场网络初步形成,为建立全国统一市场奠定了基础。

(2)睦续改革国有流通企业,更新流通方式、流通业态。国有流通企业全面推广了重庆四放开的经验,转换经营机制;大中型企业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方向逐步进行改剃,中小企业分别实行了改、转、租、包、卖、并。在不断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形式,其中连锁经营、代理制、配送制、公司加农户等新的流通方式已日益显露其优越性,超市、便利店、专卖店、仓储式商场、购物中心等多种业态呈现一片蓬勃景象。

(3)改革粮食、棉花、原油、成品油、化肥及副食品购销体制,加强流通领域的宏观调控。改革的主要内容,一是理顺购销渠道,减少流通环节。二是建立储备制度和风险基金。粮食、棉花、食油、食糖、肉类以及油品、化肥都建立了专项储备,并建立了相应的风险基金。三是粮食等国有企业建立两条线运行机制,即实行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经营分开运作,机构、人员也彻底分开。

(4)整顿市场秩序。在市场不断扩展中,市场混乱问题,如假冒伪劣品泛滥,牟取暴利和不正当竞争盛行,一直影响着商品市场的正常运行。为此,曾大张旗鼓地开展反暴利行动,积极查处假冒伪劣商品等,加强对市场的管理和监督;颁布《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经济合同法》、《广告法》、《商标法》、《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法规,力图规范市场行为。但这些问题仍时起时伏,说明治理市场秩序是一项长期任务。

3。积极培育以金融、劳动力、房地产为重点的要素市场。

发展和规范要素市场,是建立市场体系的重点。1992年起,随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向的肯定,金融和房地产市场迅速发展,劳动力市炀也逐步形成规模。

(1)金融市场的发展和整顿。我国金融市场中货币市场发展最早,1986年,进行短期资金融通的同业拆借市场和进行票据签发、承兑、贴现和再贴现的票据市场先后建立,外汇调剂公开市场也于1988年后逐步形成。证券市场作为直接融资手段,国债发行较早,流通和交易则是1988年以后的事;企业债券1987年开始允许发行,1997年前始终不能公开上市;股票市场的正式建立是1990年年底,11月2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1991年7月3日深圳交易所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国股票市场开始正式运行。

1992-1993年,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的方向,使金融市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同业拆借市场发展迅猛,金融机构普遍设立拆借业务,1993年市场成交量高达4000多亿元,促进了资金横向流通。银行普遍开展了票据承兑、贴现和再贴现业务,促进了商业信用的票据化;外汇调剂市场满足了外汇供给的需要。

到2000年底,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已达1088家,其中工业类企业705家,综合类企业170家,商业类企业96家,公用事业类企业85家,房地产类企业27家,金融类企业5家;上市的证券共1257只,其中A股为1060只,B股为114足,债券为47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