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研究报告》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研究报告- 第16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一,制定和实施恰当的经济发展战略。邓小平已经为中国制定了三步走和第三步发展战略的目标,即到21世纪前半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世畀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中共十五大和十六大,又进一步将第三步发展战略再分为三个阶段,即第一阶段从2001年到2%年,经济总量翻一番;第二阶段从2011年到2020年,经济总量再翻一番,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第三阶段从2021年到2050年,经济总量大体再翻两番,基本实现现代化。

第二,完善发展思路,实施恰当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其他重大方针政策。首先,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新科技革命与产业转移的趋势,发展要有新思路。概括来说,一是要以提高经济效率为中心,从根本上改变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加强管理,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二是注重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保护,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注重地区城乡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其次,要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实施恰当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其他重大方针政策。比如从2004年以来,实际上已从原来实施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改为实行双稳健即中性的宏观政策,以及更积极地推行科教兴国战略、人才战略等。

第三,深化改革。到2000年年底,我们已经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仍到处可见。严重影响经济潜力的发挥。进入新世纪,改革还要求见《人民日报》2004年3月22日。

有新的突破,即要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继续推进市场取向改革,从根本上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在调整所有制结构、深化企业改革、健全市场体系、完善宏观经济调控、理顺分配关系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取得新的重大进展,为经济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改革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取得成功,将有力推进经济快速发展。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决定》认真总结了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年党的十四大和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极为丰富的经验,充分吸收了其他市场经济国家的成功做法,以完善已经初步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主题,对今后深化改革、完善新体制作出了一系列的战略部署和原则规定,为我国新世纪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制度创新指明了方向。《决定》的实施,必将有力地推进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

《决定》第一次提出了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树立全面、伽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要求按照五个统筹来完善新体制。《决定》还提出要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等。《决定》对当前各方面如何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提出了明确的方针。因此,《决定》对于创新发展思路、实现改革的新突破都有极其重大的意义。【贺氏藏书·刘大海精校】

第四,扩大开放。中共十六大提出,对外开放要有新局面,即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已三年多。3年来,并未碰到一些人原来预计的严重困难和问题,这同我们作了一些准备有关系,也同客观情况的变化有关系,如由于世界粮食歉收,价格上涨,所以没有对农业产生大的冲击。我们面临的挑战还远没有结束,到2005年过渡期结束后可能要严峻些,因此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这几年中国对外贸易增长很快,出口增速达30%以上,大大超出一般人的预料。

取得这么好的成绩,主要归功于加入世贸组织和外贸体制改革,特别是外贸经营主体的多元化,民营企业出口增速很高。利用外资增长迅速,外资企业出口增速也很高。这个势头发展下去,将有力推动经济增长。

中共十六大报告第~次提出了走出去战略,指出,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提出要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同时,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交流和合作。中国正以加入世贸组织为契机,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发展空间,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民营企业走出去能较好地做到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国有企业走出去以后如何监管和提高效率,不致出现过去那样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浪费和资金外逃等问题,有待认真研究和规范。

第五,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调整产业结构,需密切跟踪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产业转移新趋势,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坚持可持续发展,合理开发使用各种自然资源,保护好环境和生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优胜劣汰。

调整产业结构,不能动摇农业的基础地位。看来有必要进一步采取措施,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上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围绕发展优势农产品,调整区域布局,提高质量安全水平,增加市场竞争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加快城市化进程,重视乡镇企业发展和向城市集中,扩大农民的就业门路和增收渠道。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振兴装备制造业。适应圉际范围出现的市场扩大、分工深化的趋势,加快企业重组步伐,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培育新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抓住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探索老工业基地(如东北三省)改造和振兴的新路子。根据中国劳动力资源特别丰富的实际情况,要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服务业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也是扩大就业和再就业的主攻方向。因此,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支持商贸、旅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正确认识和处理东中西部之间的发展关系。从一个角度看,东部继续加快发展,可以吸收中西部更多的劳动力就业,也能有力帮助中西部的开发;中部加快开发开放,为东部产业转移和西部资源利用拓展了空间。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教育培训,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为东部和中部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更是统筹区域发展的重大决策。今后需要加强东部和中西部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促进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和经济带。

附件:《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研究报告》的写作宗旨与成型概要

…… 2006年5月30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成果发布会上的讲话

董志凯

近日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刘国光主编的《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研究报告》是我院《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研究》课题的最终成果。

本书内容涉及半个多世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社会发展史。从1950年5月,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提出《关于制定1951-1955年恢复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经济国家计划的意见书》,1951年开始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起,直至2005年底完成第十个五年计划,我国编制和实施全国性的中长期规划已达半个多世纪。其中参与人数之众多、经历之曲折、实践之艰辛、挫折之惨重、成就之伟大,都是举世罕见的。2006年全国人大通过、目前正在实施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既是对前十年五年计划的继承,又是新的开拓与发展。研究以往十个五年计划的历史过程和发展变化可以起到溯源的作用。

《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研究报告》全面系统地总结了10个五年计划的制订过程,并对每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了客观的介绍与评估。这既有助于全面认识已经过去的10个五年计划,对于正在实施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也具有借鉴价值。

《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研究》课题组包括长期从事现代经济史、国史和当代经济研究的三方面学者。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历史是割不断的,在它螺旋式发展的进程中有大量类似甚至重复的事件出现,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不胜枚举。相对于其他社会现象或社会变化而言,经济上的变动比较缓慢,经济史中的事件以一般性为最多,而且经常重复,因此经济史的这个特点尤为突出。为了璀璨的明天,今天的人们需要了解和洞察昨天,避免重蹈覆辙。所以在2001年,当辽宁人民出版社的赵中南同志于提出建议,希望我们撰写十个五年计划的历史时,尽管难度很大,我们还是应允了。

已经实施的十个五年计划经历了两种经济体制。改革开放前后各占五个。由于时代背景、经济社会基础和决策机制的变化,各个五年计划的指导思想既相互衔接,又变化很大。

改革开放以前的五个五年计划总体具有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与形成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突出国防建设、注重区域均衡布局的特点。这五个五年计划除“一五”计划正式颁布之外,其余四个都因为中途变化太大而未经全国人大通过、未正式颁布。“一五”计划制定时间虽然长,但反复不大;其余四个五年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