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研究报告》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研究报告- 第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二)调整经济管理体制,加强国民经济的集中统一管理。1960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为在克服困难中加强中央的有效领导,决定成立六个中央局,作为中央派驻各地的代表机构。1961年1月,申央规定,在二三年内,经济管理大权应更多地集中在中央和中央局。中央还决定,从1961年1月起,所有生产、基建、物资、劳动、收购、财务工作都要执行全国一盘棋,上下一本账的方针,不得层层加码;货币发行权归中央,财政要集中,不许有赤字预算。同时,必须加强财政管理,改进基本建设拨款监督工作和税收管理工作,划清国家财政收支和人民公社财务收支的界限。全国企业利润收入的比例从13。2%降至69%,并规定此项资金不得用于计划外的基本建设。这种集中统一管理,有利于把全国财力、物力集中起来,用于最迫切需要的方面。

(三)减少职工和城镇人口。为调整城乡关系,减轻农民负担,平抑市场物价,紧缩财政支出和货币投入,国家决定精简职工,压缩城镇人口。1961年5月,陈云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三年来招收职工2500万人,城市人口增至13亿,工业摊子铺得太大,这是不恰当的,应该下决心精简,动员一部分职工还乡,会议接受了这个意见。经过努力,当年城镇人口减少了1000万人左右,职工人数从1960年的5044万人减少了万人。这一措施的实现,等于减少为城镇提供三四十亿斤粮食和二三百万吨生活用煤,减少蔬菜供应15亿斤,少支出工资20多亿元。

(四)压缩货币流通量,稳定和调剂市场,缓和市场供应的紧张局面。主要措施有:(11压缩社会集团购买力,力争减轻市场高品供应的压力。1960年,压缩社会集团购买力5亿元,1961年又将社会集团购买力从上年的753亿元压缩到492亿元。(2)对部分消费品实行高价政策。对占职工生活支出总额50%-60%的粮食、棉布等基本生活必需品,实行平价定量供应;为调剂人民需要,回笼货币,增加财政收入,对部分消费品有计划地实行高价政策。1961年初,全国100多个城市开始供应高价糖果和高价糕点,以后推广到全国各城市。3月,又在全国100多个城市开设高价饭馆,后来又陆续决定以高价出售一部分自行车、钟、表、酒、茶叶、针织品等。

1961年和1962年,总计销售高价商品745亿元,增加财政收入385亿元。这些做法既适应了人民需要,又回笼了货币。(3)积极恢复和发展日用工业品和手工业品的生产。国家既保证燃料、动力、原材料和设备的供应,又组织力量努力生产与试制化学纤维、塑料、玻璃纤维等新型工业原料,以补充农业原料的不足;还增加了黑铁皮、冷拉钢材、镀锌薄板、小口径无缝钢管等短缺品种的生产,以供应国内轻工业品的发展需要,从而使市场供应紧缺局面得到缓解。(4)增加流通渠道,改进商业工作。1961年5月,中央拟定了《关于改进商业工作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简称商业四十条),规定现阶段我国商品流通的三条渠道是国营商业、供销合作社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在商品流通中,要求坚持等价交换原则,对农副产品的收购要大力推广合同制度。

这一阶段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特别是支援农业和缓解市场供应方面有所转变。农业生产开始改变前两年大幅度下降的局面,1961年粮食产量比上年增长26%:

社会购买力同商品可供量的差额由1960年的748亿元减少到269亿元。

·2。全面调整中的计划

工作调整并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情,从提出调整到真正落实,前后经历了差不多一年时间,经历了从对高指标不愿退到同意退,从勉强退到自觉退,并在退够的基础上发展的过程。

1960年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但当年并没有执行。如前所述,就在1960年12月中央仍然发了关于保钢问题的紧急指示,指示认为,能不能完成当年1800万吨钢的生产任务,是国内外瞩目的一件大事,是一个政治问题,要动员全体职工,战胜一切困难,为保证这项任务完成而斗争。1961年,由于高级干部中对形势认识不一致,有些同志害怕反右倾,害怕被说成是对三面红旗抽象肯定具体否定,因此尽管那时已认识到不调整无论如何是不行了,但仍然不敢大胆调整,所以,这一年调整不够,耽误了一些时间。1961年下半年至1962年初,进一步统一了广大干部对调整工作的认识,开始了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

一、进一步统一对调整工作的认识

(一)决定对工业和基本建设进行重大调整

八届九中全会通过的1961年计划,由于指标仍然过高,使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情况更加严重。到71961年78月间,工业生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下降趋势,尤其是煤炭大幅度滑坡,日产量只有44万吨,比上年同期下降30%,大批企业由于动力供应不足停产。面对这种局面,1961年8月9日,邓小平在中央书记处讨论两年计划安排的会议上,批评了调整不力的状况。他说:去年北戴河会议提出八字方针,究竟怎样贯彻,一年多了,还没有具体化,各部、各地区计委都没有具体地安排。去年钢1840万吨,还是一马当先,影响了八字方针的贯彻,今年又是高指标1800多万吨钢,基本建设规模过大,还是影响八字方针的贯彻。指标定高了,大家为完成指标而奋斗,对贯彻八字方针,填平补齐的劲头就小了。要确实贯彻八字方针,调整什么、巩固什么、充实什么、提高什么洛部、各地区、各行业都要搞清楚,具体安排,不要再拉长战线了。现在的提法应当是:保农、保轻、兼顾国防。旗帜鲜明地推动了全面调整。

1961年8月23日至9月16日,中共中央在庐山举行工作会议,着重讨论工业问题。会议一致认为,八字方针虽然已经提出一年多了,但是由于情况不明、认识不足、经验不够,一直没有能按照实际情况降低指标,以致调整工作不能有效地进行。从我国经济发展的情况看,在1960年春就应及时进行调整,主动放慢重工业的发展速度。到这时已经丧失了一年多的时机。必须当机立断,该退的坚决退下来。以最大的决心把工业指标和基本建设规模,降到可靠的水平上来。

9月2日,毛泽东主持会议,李富春在会上作关于工业问题的报告,他将大跃进以来的工作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58年到1959年庐山会议。在这个时期,由于缺乏经验,在工作中间发生了一些缺点错误:在农业方面主要是打乱了生产关系,违背了按劳分配、等价交换的原则;在工业方面,主要是计划指标过高,基本建设战线长,生产任务重,计划工作的综合平衡做得不好,生产组织工作也做得不够。其间,毛泽东和党中央已经看到这些问题,并采取了一些措施进行纠正。第二阶段是从庐山会议后期到1960年北戴河会议。这一时期,头脑又热起来了,茌工农业上来了几个大办,在商业上搞大购大销,带来更大的五风。再加上两年大面积的灾荒,使农业生产受到了很大的损失。在工业方面,1960年又定了一个以钢为纲的1840万吨钢的高指标,并提出开门红?满堂红,第二本账,基本建设战线拉得更长(1960年基本建设投资完成384亿元,比以往任何一年都大得多)。下半年,为着争一口气,在财力和物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仍然集中力量保钢。因此,各方面绷得很紧,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加重了国民经济的不平衡。实际工作的毛病主要出在这个时候。第三阶段是从1960年北戴河会议至今,农村相继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特别是十二条、六十条的贯彻执行,农村形势已经开始好转。在工业方面,八字方针并未具体化,年初仍然定了一个以钢为纲的过高指标。明知非退不可,但又不甘心退,弄得东凑西补,一再努力而生产仍然上不去。这个时期,粮食、副食品和其他消费品供应困难的情况更突出了。

李富春进一步总结了经验教训,提出了改进计划工作的任务。五条经验教训为:第一,工业的发展,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必须以农业为基础;第二,工业的发展,首先要保证当年的正常生产,然后茌可能的条件下来安排基本建设,安排扩大再生产;第三,工业的生产和建设,所有国民经济的建设,必须贯彻勤俭建国的方针,讲究经济效果;第四,工业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第五,必须改进计划工作。毛泽东表示赞同李富李富春:《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的报告》,1961年9月2日。

春关于从盲目到自觉的看法,他说:老祖宗恩格斯说的,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是一个飞跃。什么叫自由?历来搞不清楚。后来才搞清楚:认识了必然才叫自由。现在,富春同志的报告里头不是说吗?开始认识这个必然性了,因此,我们有希望。9月5日,邓小平在会上尖锐指出:现在我们的国民经济实际上是一个半瘫痪状态,八字方针提出一年多了,也不是完全没有做工作,但是效果见得不多,就是因为到处都在调查,到处都在搞八字方针,还是情况不明,还是方法没有找对,所以见效迟,见效慢。现在我们大家考虑一下,第一步把煤搞上去,抓这个重点,带动其他。因为工业、民用各方面都要用它。要以市场为中心搞轻工业和手工业。重工业也要生产非农业产品为原料的产品支援农业,生产广大人民需要的日用商品。基本建设要首先服从填平补齐的方针。企业管理要一个厂一个厂地抓,从建立责任制和经济核算制搞起。在目前的情况下,要更多地强调集中统一,事情办错了,要错的明白,现在错的不清楚,究竟是谁搞错了?现在情况不清,为什么?一种是不敢反映真实情况,怕反映了挨整;还有一种是讲假话。总结经验教训,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