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春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炎黄春秋- 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卢作孚深刻认识到,实现现代化之梦的最大阻力和桎梏,是宗法式家族制度,在这种制度浸淫下,人们“为了家庭,可以披星戴月,可以手胼足胝,可以蝇营狗苟,可以贪赃枉法,可以鼠窃狗偷,可以杀人越货。为了家庭可以牺牲了家庭以外的一切,亦可以牺牲了你自己。”从而造成麻木不仁、自私保守、门阀攀比、裙带关系、社会腐败。他决心通过创建新的“现代集团生活”来取代家族制,培育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土壤和人才。为此,他亲自主持开展了成都通俗教育馆、民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和以北碚为中心的乡村建设等三大现代集团生活试验,所到之处无不成就斐然。
  在成都通俗教育馆,卢作孚“聘请了若干专门人才,如音乐、体育、艺术、工程、古董、医学、戏剧等等”,建立包括自然、历史、农业、工业、卫生、武器、金石各陈列馆的博物馆,开设成|人和儿童图书馆,修建公共运动场、动物园、游艺场、音乐演奏室等,举行各种倡导现代文明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我们随时随地在活动,而我们的活动都在我们所负的使命上。……不但使人惊服于我们活动的成绩,尤其是我们活动有精神,因而有深刻的感应,将这静的社会变成动的社会。”注7据当时人回忆,成都通俗教育馆“使整个成都社会均为之轰动,为之迷恋”注8。
  在以北碚为中心的乡村建设试验区,卢作孚培训和率领一批愿意“忘掉自己的一切以创造这一个社会”的青年,将一个土匪出没、民不聊生之地,“布置成功一个生产的区域,文化的区域,游览的区域”注9,“经营成一个灿烂美妙的乐土,影响到四周的地方,逐渐都经营起来,都成为灿烂美妙的乐土”注10。黄炎培1936年到访北碚,亲眼见到卢作孚“把地方所有文化、教育、经济、卫生各项事业,不上几年建设得应有尽有……”不由赞叹:“与其说因地灵而人杰,还不如说因人杰而地灵吧。”注111948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北碚定为“基本教育实验区”。注12陶行知预言:“北碚的建设……可谓将来如何建设新中国的缩影。”注13
  1925年创建的民生公司,是民国时代最早的股份有限公司之一,创建伊始公司章程就规定,任一股东无论拥有多少股份,最多只有二十股股权,从而避免了被大股东操控。公司还让员工享有股份和分红:“民生公司,卢先生是总经理,员工共有六千多人,他们每年分红的方法,把六千多人分做五级,不问职位高低,薪水大小,但按他劳逸和功过,列入某级,如系第一级,应得花红若干,总经理这样,水手仆役也是这样。所以去年卢先生分红得四十九元几角,列入第一级的水手仆役每人所得也是四十九元几角。这样实行平等,怕民生以外,还不容易找第二个公司吧!”注14
  民生公司以“服务社会,便利人群;开发产业,富强国家”为宗旨,在短短二十多年时间里,由一艘载重70吨的小客轮,发展到140多艘江海轮船,依靠优质服务和民众力量,赢得了与列强轮船公司的竞争,还独资或合资创办了七十多个企业,其缔造和培植的以“民生精神”为核心的企业文化,获得社会的广泛赞誉,不少有志青年受到感召,纷纷以成为民生人为荣,北大著名教授杨辛便是其中一位。当代经济学家厉以宁高度评价:“民生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给社会留下的精神财富,我想,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越来越被学术界认识到。”注15
  将“‘魔窟’转变为‘桃源’”,把“‘天府’造成‘天国’”注16
  卢作孚“童年时,家贫穷,穿吃都少有,他总是独自一边吃孬的饭,再不眼望着大人。”注17小学毕业他因家贫而辍学,学会了做桃片补贴家用。十五六岁在成都合川会馆自学,招收了几名补习学生,收取的学费除了自用都寄给家里。贫困的生活磨炼了卢作孚的意志,也催生了他的富民之梦。
  凡是当年在北碚试验区住过的人,都对北碚的文明富庶记忆犹新:“为了人人都健康,北碚当局规定,每人每次只能买二两猪肝,以防有的买多了,有的买不到。”“北碚人在全四川最先吃到香蕉、西红柿。”台湾作家亮轩写道:“2007年,我到北碚,看到了当年我的出生地。更早的时候是个盗匪出没之地,却因为卢作孚的理想主义,而建设成为一个井然有序、花园一般的城市,我很为自己的出生地而自豪。”注18曾在北碚度过少儿时代的周泰瑛老人说:“北碚在我印象中就像人间天堂,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很深、很纯洁,小时候在北碚的生活影响了我的一生。”
  几年前,一对外地夫妇慕名到北碚旅游,向当地人问路:“还要走多久才能走出这个公园?”原来他们把北碚城区当成了一座大公园。“愿人人皆为园艺家,将世界造成花园一样”正是卢作孚的梦想。“凡有市场必有公园,凡有山水雄胜的地方必有公园,凡有茂林修竹的地方必有公园,凡有温泉或飞瀑的地方必有公园,在那山间、水间有这许多自然的美,如果加以人为的布置,可以形成一个游览区域,这便是我们最初悬着的理想——一个社会的理想。”注19不仅北碚城区像个大公园,城内还有精巧别致的平民公园,城郊还有美丽如画的温泉公园、黛湖公园和缙云山珍稀植物园。田汉1940年夏到北碚演讲,与赵清阁等友人同游温泉公园缙云山寺,似觉“唐代画家嘉陵三百里画卷重展眼帘”,即赋《登缙云山赠赵清阁》诗。这些公园都向普通民众开放。1929年6月《嘉陵江日报》所载温泉公园的收费标准规定,“凡园中一切设备,于同时同地,为众人所共享者,均不征费,故不售门票,任人观览”,还有“不取费之浴池数处”。
  民生公司的职工宿舍,也处处是花园。小时候在重庆南岸民生新村居住的李邦畿教授回忆:“我家门前有一棵大的梧桐树,东头有一片竹篱围着的草地。周边也有一些花草,用万年青灌木丛树把它们围起来。我家花园比较开放,邻居和路人都可从花园中穿过。花园的上方,还有一个不大的荷花池,有一年春天大雨,荷花池的水漫了出来,许多鱼儿随水流冲到花园的草地上,活蹦乱跳,令人惊喜不已。”注20位于重庆江北青草坝的民生机器厂职工宿舍,也是一年四季有草常青,有树常绿,有花盛开。
  卢作孚主张:“我们的预备是每个人可以依赖着事业工作到老,不至于有职业的恐慌,如其老到不能工作了,则退休后有养老金,任何时间死亡有抚恤金……”注21哪怕在炮火纷飞的抗战时期,民生公司的福利也绝不苟且:“除优给薪资外,并加给生活津贴,食米津贴以及各项奖金特酬”,日常生活“则有消费合作社为之供给米油盐柴炭”,“一切日用品,均拟以廉价供给”;孩子教育,“则有职工子弟学校,免费收纳职工子弟就学”;工厂安全和员工医疗,“均有特殊之设备,以达到生活安谧之地步”注22。
  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卢作孚为民族复兴做准备
  卢作孚身后曾与世隔绝近三十年,重回公众视野后,为人所知最多的是指挥“宜昌大撤退”。“中外战争史上只此一例”注23的宜昌大撤退,确实是卢作孚一生最辉煌悲壮的篇章,但鲜为人知的是,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卢作孚,为这一天的到来早就做好了充分的精神和物质准备。
  1930年卢作孚率队去东北考察,在悉心学习日本人管理与技术的同时,也目睹“日本人在东北之所作为,才憬然于日本人之处心积虑,才于处心积虑一句话有了深刻的解释。才知所谓东北问题者十分紧迫,国人还懵懵然未知,未谋所以应付之。”“根本有为是需要办法的,是需要整个国家的办法的,是需要深谋远虑,长时间不断的办法的。”注24不等国家拿出办法,卢作孚率先投入了抗战的准备,略举数例如下。
  成立东北问题研究会。卢作孚在张伯苓支持下,于1931年9月23日在北碚发起成立了东北问题研究会。卢作孚曾致函张伯苓:“去夏过津参观,得悉贵校有东北研究会之组织,研究中日满蒙问题。迩者东北失陷,深佩吾兄远识。而国人犹纷争离析,曷胜慨叹!”信中还提到:“敝局同人顷亦谨效步趋,作东北各种问题之研究,深苦材料难觅,拟请先将研究所得检赐一份,俾作参考,并祈介绍研究资料,以便购买。此后研究如有疑问,更盼指导。再贵校所出南开校刊,亦盼惠赠全份,借观勋业。”注251931年11月首次发行的《东北游记》,附有近170种有关东北问题的图书目录。自此“……每晚都有许多男女青年朋友在读书,北碚市中学校园道上,体育场间,一到晚上八点以后,随处碰到手里拿着书本的人,不是民众学校夜学出来的学生们,就是在图书馆研究东北问题的峡局职员。从来峡局文化事业莫有见过如此的兴盛现象,尤其是晚间。”注26研究会为大后方人民了解东北形势,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野心,发挥了很大作用。
  加快统一川江航运和北碚建设。东北考察之前,民生公司只有三条船。考察之后,卢作孚利用合并、收购、入股、代理等经济办法,加速整合川江民营航运,5年之后,民生公司大小轮船达到40艘,成为宜昌以上最大的轮船公司。1933年,卢作孚在民生公司毋忘“九一八”事变两周年会上,要求公司全体职工“应作有血性有肝胆的男儿”,“于值得牺牲时不惜牺牲”注27。民生公司第一个将《义勇军进行曲》灌制成唱片,在轮船上播放,并将“梦寐毋忘国家大难,作息均有人群至乐”的对联印在船员的床单上。卢作孚还提早做好了抗战运输的油料、器材等战略物资准备。
  与此同时,卢作孚加快了北碚峡区的各项建设,尤其是科教文化事业的建设和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