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码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血色码头- 第1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原来,那说话的人不是别个,正是程珂的亲妹子,碛口镇副镇长,还兼着三地委妇救会秘书的程璐。程璐大步冲到轿子前,“哧啦”一声便将那轿帘撕了扔在一边,那时她看见她的姐姐被捆成一个粽子,口里还塞着一块脏兮兮的破布,人已经晕过去了。村上人也都看见了这一切,四周议论蜂起。程璐一步步朝着武蛮锤逼过来了。武蛮锤硬撑着,说:“我们……我们是自由结婚,你敢干涉吗?”

程璐破口大骂:“你妈×!”

程璐骂出这句话后,不由一怔。她惊讶自己怎么竟骂出了这样的脏话、粗话。她的脸微微一红。

如果武蛮锤是个识眼色的货,那时赶快转身逃跑的话,后面的事也许就不会发生了。可他偏偏不是!他后退两步,突然从响工队里抢过一把大号来呼呼抡着,大叫一声朝程璐扑过来了。

程璐看着他,笑了。她笑得美丽而妖媚。她笑着,突然变了脸。那时,武蛮锤看见,程璐手中一支八音子朝他举起来,对准了他的眉心。武蛮锤待要转身逃跑时,看到了那八音子发出的一道闪光,听到了随着那闪光爆出的一声响,便扑倒在地了。

满村围观的人都愣住了。

程璐笑着对武蛮锤那颗烂西瓜似的脑袋说:“这玩艺儿不会再长出一颗来吧?”

程璐转身指着抖作一团的贫农团长说:“把我姐解开,背回去。今后她的安全由你负责。出了问题休怪老子不客气!”

程璐目送她的姐姐被团长背回家去了,转身踢了武蛮锤一脚,扬长而去。

程璐没有再回镇机关去,她走进她家院子,站在大门口朝着坐在厦檐下的她的父亲看了一眼,眼里便有大颗大颗的泪珠滚落下来了。她没有说话,转身又走出来。她爬上后山,沿着一条山道朝前走。那时,她没有方向感,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我要去寻找,寻找一种可以杀死九头鸟的利器!寻找,寻找,寻找!走遍天涯海角……

程璐走了,从此再未回碛口来。

大约过了半月有余,依旧坐在厦檐下打瞌睡的程云鹤突然被一个噩梦吓醒了。他梦见他家那颗“没把儿的流星”突然飘飘悠悠走到他的面前,呜呜咽咽哭着对他说:“爹爹,女儿今日和您永别,只有一事于心不安,女儿对不住您啊!如果真有下辈子,女儿会加倍孝顺您……”程云鹤起初不想搭理她,听她说得没头没脑,才抬起头来朝程璐看了一眼。这一看,几乎将他吓死:只见女儿背对着他同他说话,后脑勺竟是只有半个的,淋淋漓漓的血浆正朝下流淌着。

程云鹤老泪纵横地哭了。

那时,程珩刚从兴县回来,他还不知道家里发生的事。他很兴奋地跑来,想要告诉妹妹,贺老总说了,土改犯了左的错误,毛泽东主席让贺老总组织调查研究,提出整改意见来,说春节后将在三交镇召开纠偏会。可是,父亲哭着对他说:“咱家那个没把儿流星,你的妹妹她死了,她死了!”父亲叫着璐璐的名字,说要去为她收尸。

程珩问知这些日子发生的事,将自己关进屋子大哭一场。那天下午,他从太原的故旧那里了解到,程璐是在北上去边区政府的路上被渗透到兴临二县交界处的晋绥军抓住枪毙了。那一伙子兵痞正是当年在碛口驻防过的“狼营”的下属,他们一眼就认出了程璐。那个现已升任团座的“狼营长”奉命劝降,却被程璐骂得狗血喷头,最后不得不对她施以极刑。

程云鹤坚持要为他的女儿去收尸。程珩只好陪他一起去。可是在将程璐寻回来后,程云鹤却不顾程珩的劝阻,将程璐“嫁”给了刚刚在土改运动中自杀的一个地主少爷。当然,是冥婚。“嫁”是“嫁”了,却又“嫁”出了天大的麻烦。按照当地习俗,死主下葬第三日,家人上坟探望,谓之“服三”。那一天,上坟的人甫进墓道,就发现那刚刚堆好两天的坟茔自当顶开了一道胳臂粗的裂口。众人大骇,忙请来阴阳先生察看。那阴阳先生站在墓道发了半天迷怔,也没说啥,让人找来一把铁锹,亲自动手,将那裂口填实了,还嘱咐众人三缄其口,只当此事从未发生。谁知“头七”未到,又有可怕的消息从村上一个放羊小子的口中传出,道是:那一天半前晌,这小子正在坟场附近放牧,忽听“哐嚓”一声闷响自那新坟上传来。当时他大着胆子跑过去一看,只见新坟顶上开了一个碗大的口子,“扑棱棱”飞出一只通身火红的鸟儿。那鸟儿绕着古镇飞了三匝,一声悲鸣冲天而去,融入一片彩云,顿时不见了踪影。村上一班好事者跑到坟场一看,那墓堆上果然有个黑洞洞的口子。众人腿一软,便都下跪磕起头来……这消息一经传出,方圆左近人心惶惶,再无宁日。后来,那程璐的“公爹”征得程云鹤同意,请来阴阳先生,将一个七星“镇妖塔”压到坟头才算除却乡民疑虑。然而,又有人私下议论:那鸟儿飞都飞了,你能囚得她的身,可能囚得她的心!……

马有义也为程璐的死大哭一场。他给上级打了报告,说蛮太岁被程璐打死,完全是罪有应得。程璐一向忠于党的事业,此次离开碛口,是受他的委派去边区政府汇报工作。她被捕后坚贞不屈,充分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凛然正气。她的牺牲是我党一个重大损失。中共碛口镇委强烈要求上级追认程璐同志为革命烈士。

上级批准了他的申报。

那一年冬天,马有义被提拔为中共临县县委书记。

春节前他结婚了,新娘子是刚刚从大学毕业的一个年轻姑娘。据做了新郎官的马书记说,那洋学生是个真正的“黄花闺女”。

喜宴是在碛口举办的。

就在喜气洋洋的贺客轮番朝喜气洋洋的新郎敬酒那一刻,有个人出现在酒席场上。这个人的出现是碛口人万万没有想到的。谁?程琛。在“牺牲”三年后,他居然活着回来了。领他来的,是李静和一个山姑打扮的女子。

关于程琛,那该是另一个故事了。

尾声

那一年的正月二十五清晨,太阳未出山时分,盛如荣大声咳嗽着从他屋里走出来了。他拄着一条拐棍,像个虾米似的弯着腰,一步一步挪到儿媳门口,用拐棍敲了敲门板,叫:“慧长啊,快起来,跟爷上山!”盛慧长现在已不当儿童团团长了。自从他被小姨璐璐赶出镇政府她的住处以来,他就极少在镇政府露面了。想起那一个晚上的“警卫”经历,他现在才感觉有些羞愧。他没有再向马有义提出参加“少年布尔什维克”的要求。当然,马有义也没有再找过他。当他夹着铺盖卷儿回到家里时,才明白:这里才是最适合他住的。爹娘待他一如往常,爷爷好像也没真把他当作仇敌。

盛慧长跟着爷爷一步步朝着山顶攀爬上去。在山道险隘处,慧长紧走两步扶了爷爷一把。盛如荣回头报以一笑。

身后响起踏踏的脚步声,慧长回头一看,见是李子发爷爷紧随他们上山来了。

李家爷爷喘吁吁道:“哥家,今儿镇上开工商业座谈会,我来请你参加。这么冷的天,你上山去做甚?”

盛如荣没说话。他在奋力爬山。终于,他爬上山顶了。他回头朝着村里看看,这才对李家爷爷说:“今天是甚日子,你们可记得?”李家爷爷想了半天,摇摇头问:“年过了,元宵也过了,今天是甚日子呀?”盛慧长拍手道:“今天是仓官节嘛!两位爷,咱得让我娘多捏些四条腿、五条腿的狗。”盛如荣伤感地说:“孩子,今年不必多捏了,没有谁来偷咱家仓官了。”李家爷爷道:“哥家,你也不要太难过了。银钱没了还能慢慢挣嘛,日子还会好起来的。”

盛如荣的目光在村人的一座座烟囱上游移着,说:“家家炊烟起,户户米饭香。要说这土改,还真是不错的。”李家爷爷道:“平均地权没什么错。地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迟早不行啊!”

盛如荣的目光仍在那一座座烟囱上游移着,半晌,幽幽问:“你们说,今年,这村里,谁家的仓官捏得最多?”

李家爷爷看看慧长,茫然地摇了摇头。

盛如荣微微一笑。他看着村东一座高大的烟囱,默默地点了点头。那是村贫协主任的家。他分到了本村最好的一份土地,本村最好的一处房院。

当天晚上天气清冷,夜黑如墨。半夜时分,盛如荣披了一件衣服出门了。他蹑手蹑脚来到村东那个有着最高烟囱的院子外,推了推那道厚重的黑漆大门,见是虚掩着的。他心中大喜。他侧着身子踅进大门,绕过照壁,站在当院朝着四下里睃巡。他没有看见预期中的那一个个驮着雪亮灯盏的四条腿五条腿的狗。难道他家没有捏过仓官?没有准备让人来“偷”?他疑惑地想。抬头看看天上繁密的星星,他想明日一定是个艳阳天。他的心境豁然开朗起来……

关于这本书(代后记)

说起来,这部小说在我头脑中酝酿已有三十多个年头了。记得那是上世纪70年代初,我以碛口公社党委副书记的身份在该社“老大难”大队高家坪蹲点,同时“承包”着高家坪周围几个大村大队的工作,当时称为“包片”。一包就是好几年。

那时的“下乡”可不像现在敢于“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我每月都有二十三四天蹲在点上。并且是真正的与群众实行“三同”:住的是民房自不必说,吃的是派饭也还罢了,每天和社员一道下地干活也是必须的。我那时年轻,多数情况下都是和青年突击队一道“战斗”在农田基本建设第一线。每日天刚亮到工地,早、午两顿饭都由“管饭”的人家送到工地吃。春、夏、秋三季吃在野山野地,数九寒天竟也要吃“冰渣饭”。那时劳动工具简陋,主要靠手提肩挑小车推。我和社员一样干定额。记得在河滩造地时,我用一条扁担一副箩筐挑土,三百米的距离,每天一方半,受得肩膀磨脱皮,血肉和衬衣粘到一起剥不开,我甚至偷偷吐过血。而最让人难熬的是一天三顿饭,顿顿不离红高粱,“红湖水,浪打浪”,吃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