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国策- 第16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本担负不起一个方向上的作战重任。

因为大批在战前建造的战舰战损,所以双方都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新建造的战舰上。

正是如此,在下来的几个月内,双方海军能够出动的吨位最大的就是反潜驱逐舰,而且都以反潜战舰为主。受此影响,围绕着马里亚纳群岛,双方海军打了大大小小数十场以驱逐舰为主的小规模海战,而且海战的主要目的都是保护己方船队,或者阻止对方向前沿岛屿投送作战力量。

客观的讲,影响最大的还不是舰队,而是航空兵。

与其他军兵种一样,共和国海军与美国海军均在战前储备了大批人才,其中共和国海军预备役部队中的舰队官兵就有15万之巨,足以组建10支以上的舰队,而美国海军的预备役舰队官兵没有15万也有12万,不会比共和国海军少多少。加上在马里亚纳海战中,双方官兵的伤亡率并不大,所以舰队官兵还不是大问题。

因为在塞班岛登陆作战中,双方就损失了近4000名飞行员,加上在马里亚纳海战中损失的近2000名飞行员,双方总共阵亡飞行员接近6000人,相当于战争爆发前双方飞行员总量的3成。如果按照战斗机飞行员的数量计算,则在两场战斗中,相当于双方战前飞行员的1半!

毫无疑问,这绝对不是一个可以忽略不计的比例。

要知道,培养1名优秀的飞行员,绝对不是靠每年100小时的训练时间与200个小时的突击训练。按照共和国海军航空兵的标准,1名从航校毕业的飞行员,至少要在3年之后才能成为上尉,再过3年才有资格成为少校,而成为少校,是得到认同,即飞行员个人能力得到承认的最低标准。

美国海军航空兵的标准也差不多,一名飞行员从航校毕业后,大约需要5年才能得到肯定。虽然惨烈的战斗能够让飞行员更快的“成熟”,而且老鸟的实战经验也能为新手所用,但是按照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标准,新手至少需要在战场上存活1年,才有可能成为老鸟。

对共和国海军与美国海军来说,因为有足够的储备,所以提供飞行员不是问题。

关键是,巨大的阵亡率让培养优秀飞行员变得更加困难。没有足够的优秀飞行员,航空兵的作战效率肯定会大打折扣,而且战损率还会提高,由此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航空兵成为摆设。要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国与日本都因为缺乏优秀飞行员,从而让成千上万的战斗机成为摆设。

换个角度看,航空兵的惊人消耗量,也是航母被淘汰出局的因素之一吧。

不管怎么说,培养一名飞行员的代价肯定比培养一名海员高得多。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航空兵永久性的离开了战场。

整个第三次世界大战期间,航空兵的重要性都没有因为巨大的损失而受到影响,特别是到了战争中后期,随着各种按照新战术设计的战机投入战斗,航空兵的地位反而得到全面提升,成为最重要的作战力量。从海洋战场的角度出发,航母只是航空兵的承载平台,而且不具备唯一性。作为攻击性平台,航母被淘汰是毋庸置疑的,可是作为支援性平台,海上基地却让航空兵迎来了第二春。从海上基地在战争中后期大行其道来看,航空兵不但不是海洋战场的旁观者,还是主要参与者。

事实上,直到马里亚纳海战,共和国海军与美国海军都在摸索中前进。

这种摸索也同样存在于地面战场上,只是表现得没有海洋战场这么突出。

对交战双方来说,马里亚纳海战肯定不是休止符号,而是暂停符号。虽然在这场海战过后,双方暂时中止了大规模进攻行动,共和国海军甚至一度将舰队撤到琉球群岛西面的东海海域,但是谁都知道,争夺马里亚纳群乌的战斗没有结束,而且在得出一个明确到不存在任何争议的结果之前,肯定不会结束。双方偃旗息鼓,不是害怕了,也不是退缩了,而是在为下一场战斗做准备。

当然,这些准备工作不是看不见,也不是摸不着。

以共和国海军来说,从9月下旬开始,在陆战队巩固了塞班岛的防御之后,就开始协助陆战队扫荡塞班岛北面的岛屿,特别是那几座有美军驻守的,而且面积比较大的岛屿。与此同时,陆战队还向塞班岛派遣了一支规模不小的工程部队,开始修复军事设施,而且首先修复的不是防御性军事设施,而是主要为进攻服务的设施,比如塞班市的机场。为了加快建设进度,陆战队还征用了数十艘快速货轮,组成了2支专门运送工程物资与设备的船队,另外还征用了几套码头装卸设备,将塞班港的吞吐能力提高了好几倍。按照陆战队的规划,在北上扫荡行动完成之前,塞班岛将成为陆战队在西太平洋上的中心基地,不但是进攻关岛的出发地,还是今后进军夏威夷群岛的出发地。

对此,美军肯定不会听之任之。

双方海军在马里亚纳群乌海域打的那几十场小规模海战,多半就是以美国海军袭扰塞班岛、共和国海军进行积极防御。当然,在袭扰塞班岛的同时,美国海军也在拼命向关岛与提尼安岛运送作战物资。如果不是这两座岛屿上的兵力密度已经高得吓人,继续增派作战部队没有显著意义的话,恐怕还会有更多的美国大兵登上这两座岛屿。同样的,为了阻止美军加强关岛与提尼安岛的防御强度,共和国海军也以牙还牙,以小舰队进行袭扰,还让塞班岛上的陆战队定时炮击。

总而言之,在好几个月内,双方都不厌其烦的消耗着过剩的精力,以及昂贵的弹药。

毋庸置疑,这些都是表面现象。

从全局的高度出发,双方在马里亚纳群岛的争夺战,实际上都是为了一个目的,那就是为再次发起进攻争取时间。准确的说,是为打造全新的海军舰队、为一举拿下战场制海权争取时间。

可以说,双方官兵在前线打得稀里糊涂的时候,双方的决策却一点都不糊涂。

更重要的是,双方的造船工人不是精力过剩,而是被沉重的建造任务压得喘不过气来。

同样的,在这几个月内,双方的情报机构,特别是那些在战前就进入对方,并且潜伏下来的谍报人员也为了那些关键情报而四处奔波。

一切都在朝着同一个目标前进,那就是两个超级大国的超级海军在太平洋上,甚至可以说是在整个第三次世界大战中的第一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海战前进。

2058年12月底,随着一支让人无法与“舰队”联系起来的庞大舰队驶出黄泽洋,驶向东海对面的那霸港,平静了几个月的太平洋再次沸腾了起来。

仅仅数日之后,既2059年1月2日,一支外表同样奇特的舰队经过巴拿马运河,进入了浩瀚的太平洋。

到这个时候,所有人都知道,共和国海军与美国海军将在太平洋上再次碰撞!

第78章 主力舰

虽然两支舰队来自两个完全敌对的国家,但是两支舰队里的主力战舰却有着异曲同工的相似之处。在驶向那霸港的那支舰队里,主力是8艘被称为“非直接瞄准海上火力投送平台”的新式战舰。在通过巴拿马运河的那支舰队里,主力是8艘被称为“先进海上战术测试平台”的新式战舰。从命名来看,两者之间肯定有某种联系。

两者之间确实有联系,而且是比较密切的联系。

众所周知,早在30多年前的半岛战争中,共和国海军就用大型战舰上的电磁炮取得过战果。虽然当时对付的是已经溃不成军的韩国舰队,但是在那场发生在济州岛南部海域的战斗中,电磁炮的对海打击能力得到了证实。在随后的日本战争与印度战争中,共和国海军的电磁炮不但在对地打击中表现出色,在对海作战中也表现得很不错。因为在需要动用电磁炮对付海上目标的时候,日本海军与印度海军已经被击溃,所以在这两场战争中,共和国海军的电磁炮瞄准的都是一些没有战斗力、或者只有有限战斗力的民用船只与准军事舰船,海战的军事意义也不是很大。直到2041年的半岛战争,电磁炮在海战舞台上的表现机会仍然屈指可数。可以说,海军一直没有把电磁炮当成主要制海武器对待,与其寥寥可数的作战记录有很大的关系。

当然,海军并没因此否认电磁炮的制海作战效能。

根据没有得到证实的消息,在2049年年底之前,也就是共和国当局做出了为世界大战做准备的战略决策之后不久,共和国海军就借助国家计算中心的超级计算机(准确的说应该是花钱租用,当时专门为军方搭建的超级计算机群还没有完成),利用之前海战的资料,对未来海战做了一次全面分析。正是根据这次分析得出的结论,共和国海军制订了为期5年的战前发展规划(后来延长到7年)。在这份规划中,就有代号为“炮火型制海舰”、以电磁炮为主要武器的战舰。在5年之后,该项目正式更名为“非直接瞄准海上火力投送舰”,而其开发结果就是前面提到的战舰。

从时间点上看,这个消息有比较高的可信度。

按照共和国海军在战后公布的相关资料,大约在2050年的时候,“非直接瞄准海上火力投送平台”项目就正式启动了。因为时间比较紧张,所以该项目的理论研究工作只用了半年时间,在2050年底开始设计,并且在2054年底之前完成设计工作。也就是说,从立项到完成设计用了5年。按照共和国海军装备采购工作的管理方式,在正式采购之前,肯定会将研发代号更换成装备代号,因此应该在这个时候,“非直接瞄准海上火力投送平台”才正式命名。因为采用了全模块化设计,加上部分次要功能模块的建造工作在设计完成之前就已开始,所以第一批8艘战舰仅用了不到4年时间就建成服役。

前面提到过,共和国海军的新一代巡洋舰强化了炮火,排水量增加了不少。

很明显,以电磁炮为唯一制海武器的“非直接瞄准海上火力投送平台”的排水量肯定比只装备了3门第一代螺旋电磁炮的巡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