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王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万历王朝- 第4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张居正说:“臣这一次回去,是万不得已。可是臣暂时走了,我为皇上效忠之心,无时无刻不在皇上身旁。还望皇上保爱身体,如今皇上已完大婚,起居饮食,尤其重要。这一事最要紧,我会放心不下的。”

万历看着张居正,张居正这会儿又是瞪大了眼珠子,直直地看着他,他可不愿再看张居正,不敢看张居正的大眼珠子,只是斜着看地面。他知道张居正说的是什么,他乐意与皇后与刘妃、杨妃亲热,却总是有人报与皇太后与张居正,他们总愿意管他,有人说,他身子骨还嫩,他乐意与妃子皇后亲热,干他们什么事儿?但张居正这会儿说了,他只能敷衍着:“好啊,我听张先生的就是。”

张居正说,万望皇上撙节保爱。

万历本来对张居正很关心,但一说到这件事,两人说话的场面就冷了,都不知再说什么才好。

冯保说:“张先生这一次回去,也好看一看十九年没回去看的家乡了,这可是衣锦荣归啊。”

张居正很伤感:“只是老父没了,再怎么看也没意思了。”

冯保说:“是啊,是啊。”

万历再问:“先生还有什么事要吩咐的吗?”

张居正说,数年以来,事无大小,皇上都交与臣办理,不复操心。今后皇上却须自家留心,莫说臣数月之别,可能会有差误。古语说得好,“一日二日万几,一事不谨,或贻四海之忧。自今各衙章奏,望皇上一一省览,亲自裁决。有关系者,召内阁诸臣,与之商榷停当而行。”

张居正要张四维写奏疏,张四维写了一纸,张居正说,怎么会这么写?你记着,要写中皇上的心意,如果皇上看不中你的这一疏,不如不奏。

张四维点头称是。

吕调阳看张四维讪讪的,十分没意思,便问,要不要我来写?张居正也不看好吕调阳,说:“还是我亲自来说,子维来写吧?”张四维默然,就听凭张居正说,他写下来,写完了交与张居正,张居正说,不必看了,就这么抄写一遍,交上去好了。就麻烦子维兄抄写,那些小吏抄写有误,没有子维兄这一手漂亮的字。

张居正哈哈一笑,吕调阳与张四维也笑,但笑得苦涩。

张四维家里极有钱财,他父亲与王崇古家是大商,家里广有钱财,便对钱财不大在意,但他居官就不那么得意了,与吕调阳在内阁不得伸展,但他两人也惯了,张居正拿他们当小吏用,遇事不与他们商量,他们也很少说话。

张四维想起他与张居正打交道的头一天。

那天是杨博去世,有人说,杨博与张居正私交甚笃,要他去找张居正写一道杨博的墓志铭。他说,张居正会对卸职死去的杨博有这心思吗?要是我去了,他不给我面子,怎么办?只会受他诬辱。但有人说,张居正一生最看重的是就是与谭纶与杨博的情谊,他怎么会不给你写?

张四维就去张居正府上,求见张居正。

家人游七对他说:“你有什么事儿,先去门房登记,要门房告我,我才会禀报相爷。”

张四维说:“这不是我的事儿,你就说,是原来的吏部尚书杨大人的事儿。”

游七说:“杨大人,是不是杨博?他早就死了呀?这会儿怎么还要提他?”

张四维有点儿生气:“是不是杨大人一死,相爷府里的人对杨大人的事儿就再也不闻不问了?”

游七一听他说话,脾气挺冲的,就笑问:“你是谁?你说说我听。”

张四维淡淡地说:“我叫张四维,曾做翰林院学士,官拜吏部侍郎,如今在詹事府混事儿。”

游七笑揖:“我去报相爷,请你等一等。”

张居正迎出来,那天,张居正的态度十分殷切。他说,杨大人是我一生最看重的人,他对新政有大贡献,没有他,几乎没有新政的推行。他帮我把言官一路的事儿摆平,他是个大才。

张四维说:“请相爷写一道碑文,不知相爷肯不肯?”

张居正说:“好,好,只怕我写了,再过一些年,有人恨我,把碑砸了,那岂不是害了杨大人?”

张四维笑:“相爷行新政,大明朝有新气象了,怎么会有人恨相爷?”

张居正微喟:“人心隔肚皮啊。”

张居正写下了一道碑文:“自余登朝,刚见故少师太宰杨公,心窃向慕之。公亦与余为忘年之契。公在本兵久,又遍历诸镇,躬履戎行,练习边事,余每从公问今中国所以制御夷狄之策及九塞险易、将士能否,公悉为余道,所以如指诸掌。故自余在政府所措画边事,盖得之公为多。”'① 《杨博墓志铭》,《张太岳文集》第十三。'①

“我写的这道碑文,子维兄以为如何?要是不行,我再重写。”张居正双手捧字递与张四维。

张四维当时对张居正还是很佩服的,他说:“行行行,杨大人九泉下英灵,自会感恩不尽。”

张四维其实对于张居正的一些做法不屑,但他不出声儿,他看得出,张居正对于内阁的同僚们并不看好,他只要僚属们在他身后唯唯诺诺,便行了,根本就不想有一个像葛守礼那样的下属,葛守礼不病故,与他也处不到一起去。

张四维与杨博、王崇古都是山西商人世家,张四维一向以为,只要是存在的,必定有它的合理性。张四维写了《条麓堂集》一共有三十四卷,收录了许多山西商人的墓志、传,他一生重商,对于张居正的很多只重农苛税的行为,有些不满,情知张居正这样做,对大明朝的未来并没有稳定作用,可他不愿多说,张居正也听不进他的话。在他与张居正的交往中,张居正对他的礼物是来者不拒,但对他的商人身份,还是不屑一顾。

吕调阳是不在意权力的,但张四维是张居正最忌惮的一个人,他不想让张四维管理大明朝的朝政,他想着,每一件事都要自己亲自来管,才会管得很好。

张居正对两人说:“我想请马自强再来内阁,你们三人一齐办事,凡有事,一定要通告我,所有事务都得告诉我。”

张居正吩咐马自强:“我知道,你反对我‘夺情’。正因为如此,我才请求皇上让你入阁,我愿意你在阁臣中常提出反对意见,那样最好。”

马自强不知张居正心意,以为张居正是宰相大度,很感激张居正:“相爷放心,我一定会全力做好的。”

张居正把朝中事务安排得好好的,他对琴依说,我要带着你,去江陵看看我家,看看江陵的风光,我这一路回去,会很风光的,你跟着,也会享福。

琴依笑笑,没有出声。

张居正要走了,他不放心,原说是请徐阶来做首辅,这是戚继光的主意,但此时不能请徐阶了,只走那么几个月,内阁不必再请首辅了,但他在走前安排了两个新阁臣,一个是马自强,一个是申时行。

他对皇上说,内阁要自行其是,怕会乱了方寸。万历说,那就内阁不得自主,所有事儿都得首辅回来再做决定。他下了一道手谕“一切事务都宜照旧,若各衙门有乘机变乱的,卿等宜即奏知处治。大事还待元辅来行。”'① 《明神宗实录》卷七三,万历六年三月丙寅。'①

吕调阳感到很没面子,张居正走了,让他暂时代理首辅,但一点权力都没有,他何必做这个空壳子的首辅,还是一个代理的?他想辞职,不再做内阁辅臣了,他说他身体不好,请首辅大人顾念,让他辞职回乡。

张居正对吕调阳很不在意,说:“你愿意回家,也得我回来,我回来后,阁臣也多了,你愿意走,就走吧。”

吕调阳就辞病,不大上朝了,也不上西庐去办事了。

张居正一走,西庐还真的没有什么事儿可办,虽说六科及各部的奏疏还是按上不误,但一切事儿都决定不了,只能等着张居正回来再办,他们还有什么事儿可做?就是新进的内阁阁臣马自强与申时行也是无事可做,十分清闲。

第十二章 公公们

张居正带着人乘船而去,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回乡葬父,一路上,各府县都是奉迎,没人敢对当朝的首辅大臣不敬,所有的土仪都送得殷勤,所有的迎送都来去隆重,张居正坐在船上,有时与幕僚谈笑,有时与琴依说说朝政,沿路看着风光,十分惬意。

吕调阳不安,请求致仕。万历很生气,吕调阳此时要离任,岂不是向朝廷发难?他说,我派御医去看你,你得好好做事。吕调阳不能再说什么,只能委屈起床,再来西庐看折子,勤谨做事。

这会儿正巧辽东大捷,泰宁部长速把亥与土蛮强攻辽东,被李成梁打得大败。炒花与土蛮诸首领再攻辽东,又被李成梁所败,辽东大捷,使得土蛮几年不敢进犯。

京城人狂热地欢呼:“辽东大捷了,辽东大捷了!”

人们去街上欢呼,北方的安定更让京城人人安心,有李成梁与戚继光在,他们什么都不怕。

万历很快乐,对内阁下谕旨说:这件事的首功还是元辅的,他不在,你们还是给他报一下,要他拟一个功劳名单,要奖赏三军将士,先是李成梁,再就是他手下的将领们,要犒劳他们。《小说下载|WrsHu。CoM》

吕调阳心里窝火,替张居正看家,做看家内阁的辅臣也够倒霉的,就是论功行赏,也没自己的份儿。他搓着手说:“西庐张府,张府西庐,人家都这么说,我还不信,看来是真事儿啊。”

张四维不语,他凡事追随张居正,虽说也认为张居正的做法有些太保守,对于农事为主的大明朝的经济框架,他有些不认可。他以为,大明朝如今的几大强项,都是该开发的,外国人最看重的是中国的瓷器、古玩,是中国丝绸,那就拿给他们,让他们给我们枪炮,给我们船舶,这生意不做白不做,做了大明朝并不亏。张四维的这谋略得不到张居正的赞成,张居正说,朝廷做事,以农为本,只要农民吃饱,就不会造反,没有反贼,大明朝就安定了。但张四维可不这么看,他在山西以贩盐起家,王崇古与他张家一齐做大商人,王崇古的二姐嫁与张四维的父亲张允龄,是张四维之母,所以张家也是大商人,当张四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