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史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人史纲- 第1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然而明政府仍为此倾全国之力,重新兴筑万里长城和疏氵睿南北运河。前者防止北方蛮族再度南下,后者加强江南军粮运输。万里长城自十世纪燕云十六州割给辽帝国后,便丧失作用。四百年来,几乎全部倒塌。明王朝建立,又恢复十世纪前中国与北方蛮族对抗的局势,兴筑长城,自属必要。于是从东方山海关,直筑到河西走廊嘉峪关。山海关至黄河一段,在本世纪(十五)初期完成。黄河至嘉峪关一段,于下世纪(十六)完成。这个长达二千三百余公里的全部新建工程,比起纪元前三世纪秦王朝所修筑的只数百公里的连接工程,巨大难苦,达百倍以上。明政府又沿着长城,设立九个边疆军区,称为九边:

南北运河是蒙古帝国的工程(七世纪时杨广开的那些运河,九世纪后都湮没了),但会通河(山东省境内之南北运河)与清江浦(黄河与淮河合流处,江苏淮阴),已全部淤塞。本世纪(十五)初,重加挖凿。第三任皇帝朱棣又于一四二一年,把首都自南京迁到北京,这是一个进取性的措施。

朱棣是中国亲自深入漠北地区攻击北方蛮族的皇帝之一,曾经五次亲征。第一次一四一○年,亲征本雅失里与阿鲁台,到达成吉思可汗铁木真即位的干难河(鄂嫩河),本雅失里与阿鲁台大败,本雅失里溃不成军后,投奔瓦拉部落。瓦拉王马哈木最初表示尊奉他,后来当自己的势力迅速向东挺进时,他不再接受蒙古的统治,就把本雅失里杀掉。于是瓦拉代替蒙古,跟中国为邻。第二次一四一四年,朱棣亲征瓦拉,到达土拉河(蒙古乌兰巴托南),马哈木大败。第三次一四二二年,亲征阿鲁台,到达阔深海(内蒙古东北部呼伦湖),不见敌踪。第四次一四二三年,再亲征阿鲁台,到达上庄堡(河北万全北),又不见敌踪。第五次一四二四年,再亲征阿鲁台,到达答兰纳木儿河(蒙古最东部哈拉哈河上游),派兵搜索,仍不见敌踪。回军途中,至榆木川(内蒙古正蓝旗北),朱棣病死。

朱棣虽是一位较有作为的皇帝,但不是一个优秀的统帅人才,五次亲征,都不能捕捉到对方主力,予以决定性打击。除了第一次亲征有收获外,其他四次亲征,大军未发,四方皆知,敌人早已坚壁清野。然而,朱棣死后不久,中国进入第三次宦官时代,当权人物,相继竞赛昏暴,对北方蛮族,便只有挨打的份,再无力还击。

 五  中国第三次宦官时代

明王朝自靖难之役后,国内安定三十余年。此三十余年位于本世纪(十五)初期,是中国人民在明王朝统治三百年中,唯一的比较幸福的日子。郑和下西洋,交趾省(越南北部)设立和朱棣五次亲征,以及长城运河的建设工程,也都在这三十余年中完成。宦官的灾难虽然已经萌芽,像交趾监军马骐竟逼使交趾脱离祖国,即是一个恶兆。可是马骐终于受到惩罚,社会还有一线光明。而三十年代之后,宦官时代降临,连这一线光明也都消失,而终于完全黑暗。

这是中国第三次宦官时代,距第一次宦官时代(二世纪)一三百年,距第二次宦官时代(九世纪)六百年。我们姑且说,第三次宦官时代始于本世纪(十五)三十年代一四三五年王振当权,终于下下世纪(十七)六十年代一六六一年明王朝覆亡,历时二百二十七年。

——注意一个现象,宦官时代的结束,一定是王朝的覆亡。

肯定时代的起迄时间,是一件非常荒谬的事。但为了对社会形态有一个了解,必须如此,才可以有明确的印象。事实上二百余年间,宦官并不每年都在作怪。像下世纪(十六)第十二任皇帝朱厚囗在位的四十六年中,宦官就没有甚么地位。

我们把宦官时代的主要当权的宦官人物,列出一表:

上表可以看出,明王朝几乎每一个皇帝,都有他亲信并掌握权柄的宦官。没有特别亲信宦官的皇帝,如朱厚囗,则有特别亲信的贪官。

当三十年代朱祁镇即位时(一四三五),年方九岁,还是一个顽童。由司礼太监王振带着他游戏,他对这个大玩伴,十分敬佩,尊称为“王先生”。最初,朱祁镇的祖母张太后经常派人到内阁,查问政事,发现王振有假传圣旨的情形。大怒之下,亲自主持内阁会议,要杀王振,一批乡愿大臣代他求情,才算幸免。但张太后不久逝世,王振的威风日增,没有人能控制他,不但成为太上宰相,而且成为太上皇帝。第三次宦官时代,遂由王振揭幕。

首先受害的是皇家教师(侍讲)刘球,刘球上奏章劝朱祁镇亲政,王振认为讥讽自己,即把刘球逮入锦衣卫诏狱,乱刀砍死,尸体支解,掷到荒郊。另一位受害人是国立北京大学校长(京师国子监祭酒)李时勉,有一天,王振前往视察,李时勉对他并没有表示特别的恭敬,王振就指控李时勉盗用国家树木,把他在大学门前带枷示众三天,大学生数千人哭号奔走,都不能解救,最后还是辗转求到朱祁镇的母亲何太后,何太后向朱祁镇询问,朱祁镇惊愕说:“一定是王振干的事。”才下令释放。最高法院副院长(大理少卿)薛(王宣)在大庭广众中没有先向王振行礼。王振即逮捕薛(王宣),下锦衣卫诏狱,以贪污受贿罪名,判处死刑。处斩前夕,王振一位老仆人在厨房流泪,王振问他为甚么时,老仆人说:“我跟薛(王宣)是同乡,深知他的为人。”并举出若干事证,王振才把薛(王宣)开释,但仍被贬谪至边疆铁岭(辽宁铁岭)。然而锦衣卫一位名王永的兵士,却没有这种好运。王永看不惯王振为非作歹,写匿名传单,加以指摘,被捕磔死。

权力所在,谄媚必然集中。工程部副部长(工部侍郎)王佑没有胡须,王振问他甚么原因,王信说:“老爷没有,儿子辈安敢有。”

——注意王佑这件事,这是第三次宦官时代特征之一,政府高级官员和士大夫阶层,公然无耻地争向宦官卖身投靠,是第一第二次宦官时代所没有的现象。

 六  土木之变与夺门之变

一四四九年,王振力排众议,要第六任皇帝朱祁镇亲征瓦拉。

瓦拉部落向东推进途中,于十年代,曾被朱棣在士拉河(蒙古乌兰巴托南)击败,但它东进不止。不久就把蒙古诸部落,先后驱逐到更寒冷荒凉的东北地区,占领原来属于蒙古诸部落的广大塞北,跟中国接壤。

瓦拉可汗也先最初对中国谨慎从事,不断派人进贡土产,并效法匈奴、回纥,向中国求婚。翻译官马云贪图也先的贿赂和炫耀自己的权威,答复说:“皇帝已经允许。”也先大喜。一四四九年,贡马千匹,作为聘礼。中国政府这才大吃一惊,告诉他并没有这回事。也先认为中国戏弄他,遂向中国发动攻击,沿边城堡,相继陷落。

于是,王振主张亲征。他把战争看成儿戏,认为权力的魔杖可以抵挡一切。诏书颁下后的第二天,朱祁镇即行出发,因仓促间没有准备,半途上军士已有人饿死,到了大同(山西大同)后,王振还要北进,可是派出去的几个兵团,先后溃败,军心大乱。镇守大同的宦官也提出警告,不但不可再北进,连大同都危在旦夕,王振不得已,始下令回京。走到距居庸关(北京昌平)四十公里的土木堡时,瓦拉追兵已至。国防部长(兵部尚书)邝野请急速入关,但运送王振所搜刮的金银财宝的车队,还没有赶到,他坚持等候。邝野坚持迅速撤退,王振诡骂说:“军国大事,你懂甚么?”把邝野逐出营帐。既而瓦拉骑兵合围,大呼:“投降免死。”王振这时才发现他的权力魔杖失灵,禁卫军官樊忠悲愤交加,用铁锤把王振击杀。但仍挡不住全军覆没,樊忠战死,朱祁镇被瓦拉生擒。

土木堡消息传到北京,明政府大乱。有人主张把沿边军队全部撤回保卫首都,有人主张迁都南京。高级官员的眷属和富商,纷纷逃走。幸而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是一个英明亲王(明王朝二十任皇帝中,唯一杰出的君主),他采取断然措施,自己坐上宝座,用以堵塞瓦拉的勒索。又任命于谦当国防部长(兵部尚书),积极整顿已腐烂透了的武装部队,刷新政治,全国转呈新兴气象。

一件利器握在力量不足的人手中,不但不能发挥威力,反而是一个负担。也先把朱祁镇活捉,高兴了一阵之后,简直不知道如何运用和如何处置才好。不过挟持着他沿边攻击,勒索一点财物。但后来直抵北京城下,被于谦击败,就改变主意,于土木之役的明年(一四五一),跟中国和解,接受巨额赎金,把朱祁镇释放。

也先接着把蒙古大汗脱脱不花杀掉,而且称蒙古大汗,沉湎在从中国得来的女色和美酒之中。一四五四年,被部将阿拉刺死。蒙古诸部落乘机反攻,瓦拉部落崩溃,向西星散逃走,退出中国历史舞台。直到二百年后的十七世纪,才以分裂的“四卫拉特”局面,再跟中国接触,而终于被中国征服。

朱祁镇在瓦拉手中时,曾向前往探望他的明政府使节教育部副部长(礼部侍郎)李实,痛哭流涕说:“也先有意送我回去,请你转告政府,我回去后,只求作一个平民,便心满意足。”李实问他为什么那样宠信王振,朱祁镇说:“王振没有死时,从没有人指摘他不对,如今人人都把罪过推到我头上。”然而,这只是赌徒失败后乞求同情的话,他内心的想法并不如此。朱祁镇被赎回之后,对他弟弟朱祁钰没有马上把宝座还给他,大大不满。他积极地谋求复辟,一些野心家也准备把赌注下在他身上。

从这个观点,研究十二世纪宋王朝南迁后的局势,可以发现,赵构拒绝他哥哥赵桓回国,有充分的理由。没有人能保证赵桓回国后不像朱祁镇一样,发动政变。这是专制政体的另一个死结,无法解开。

一四五七年,朱祁钰病危,没有儿子,举朝感到将发生继承问题。宦官曹吉祥和监察部副部长(副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