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的幸福生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汉末的幸福生活- 第1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对此,王石喜闻乐见

经过一年的发展,到初平二年,公元一九一年之时,凉州的各种基础设施,基本已经完善了。

譬如公路,现在都已经用新式水泥进行了一番改造。

不同于早先的水泥路,现在的道路,就宽阔而言,并没有什么差别。其差别,却在于另一些方面。

譬如美观。

早先的水泥路,通体灰扑扑的,说不上美观。而现在的水泥路,通过神眼的设计,建造的美观大方。路面的颜sè,变成了青石一样自然的青灰sè,上面的纹路,也是一种自然的纹路,就像山里的山石上自然形成纹路一样。路边种满了各种稀奇的花草树木,四季都有花开,四季都有绿荫。

路边,除了能量路灯,每隔一段,还有些游乐设施。还有可以供行人休息的亭子、石质的凳子椅子等等等等。

这已经不是道路,而是公园了。

整个凉州,都是公园!

而且,现在的公园公路,其主要作用,已经不再是运输。运输什么的,有大型的现金交通工具,既快捷,又简便。

现在的公园公路,只是一个游玩的场所。

人们吃完饭,扶老携幼,在路上漫步,放松心情。青年男女相携在路边谈情说爱。

也有小孩子,放风筝的放风筝,玩闹的玩闹。

整个一个自然和谐的景致。

又譬如学堂。

每个村落,都有一个超时代的高科技初级学堂。学堂分文武,有教学机器人教授孩子们知识。

学堂里最重要的地方,是一个巨大的虚拟学习室。

孩子们在教学机器人那里学到知识之后,就会进入虚拟学习室,带上神经接驳器,进入虚拟幻境,将所学的知识一一试验,最终完全掌握。

练武的一样。

学到武艺之后,便会进入虚拟幻境,跟不同的敌人交手,熟练技巧。

每个镇集,有三所中级学堂。每个县城,有五座高级学堂,每个郡城,有八座大学堂,在神迹之城周围,还有最高等级的书院。(未完待续。手机用户请到m。qidian。阅读。)

第一百二十九章胡昭

学生们通过初级教学,考核过关之后,进入中级学堂,而后高级学堂、大学堂、书院,逐级而上。同时,这些学堂也不止对学生开放,还对其他有意学习知识的所有人开放。

譬如一个老者,想学到更先进的知识,也可以从小学堂起,一步步学起,并没有人会阻拦。只需要在腕表上填写上传一个档案即可。

而就学习的内容而言,排在首位的,还是诸子百家的学说,不过,是去芜存菁之后的精华。另外还有有关于科技和星际的知识方面的知识。

整个教育体制,完善健康,可以说现阶段没有发现任何瑕疵。

因为教育系统的完善,神眼所编纂的锻体术,也慢慢的推广开来。主要的学习人群,集中在学堂。至于其他的普通百姓,现在还没看得出效果。不过官府的宣传力度还是很大的,所以可以预见,潜移默化中,会越来越好,越来越明显。

又譬如虚拟网络系统。

随着大军出征之时,开辟了第一个虚拟论坛之后,这段时间,由贾诩提及,经过神眼的推演,王石的同意,已经陆陆续续开辟出了好几个论坛。

其中大部分都是有关于军事和政治民生方面的,也有些许有关于商业、经济或者文化一类的论坛。

用贾诩的话说,这种论坛在很大程度上,能给官府的行政,充当一个有力的补充。

譬如第一个随着大军出征而开辟的论坛,其中虽然没那种独到的能够对大局起到作用的意见和建议。但也有许多零零散散的东西,能在细节上,对这次出征的相关事宜起到补充的作用。

因此。还有一小批提出这些意见和建议的人,得到了官府的赏金。

正是因为这样,让所有人都看到了其中的好处,引起了他们的热情,所以,各种论坛,在官府的操作下。才会如雨后chūn笋一般冒出来。

这次,因为一个论坛上,出现了一个让王石耳目一新的论点。王石于是走出王家村,要去见见此人。

此人在论坛上的虚拟名字,叫孔明。

王石当时一看,大吃一惊。还以为诸葛亮驾到呢。不过转念一想。现在才一九一年,诸葛亮才十来岁。这时候的诸葛亮,应该刚到荆州不久,还在鹿门山学习呢。所以年绝对不可能是他。

这位叫做孔明的人,在论坛上首先明确的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概念。

在他看来,现在的凉州,似乎一切都建立在铁皮人这种机器上,似乎人的作用。被无限弱化,所以他希望。凉州之主王石,能够更重视人,而非是物。

他认为,人的潜力,才是无限的,而物的潜力,却是有限的。所以,从长远来讲,人必须要放到首位,而物,只是辅助。

在论坛上,绝大部分的游客对他的这种论点,都持反对态度。

有人言,如果不是这些‘物’,能有凉州的现在吗?没有。

这是事实。

也有人言,有了这种‘物’,人就可以安心享乐,还管那么多干嘛?

反正林林总总,在王石看来,要么是目光短浅,要么,根本就是些昏聩之言。

以人为本的观念,其实在很早以前就有了。只是没有明确提出而已。眼下此人,能总结前人的经验,明确的提出,可见这人应该不是一般的人物。

所以,王石好奇之下,才准备见一见此人。

另外,如果发现此人的的确确有大才,可以试着招揽一番,看能不能收入郡守府,为贾诩分担一些工作。

通过神眼对腕表的监控,王石一瞬间,就找到了此人的具体资料。却原来,此人正是北地郡人士,家住富平外的一个乡下小村。

王石一大早起来,与老婆吃了饭,打了声招呼,也没与贾诩说,便径自上了神眼为王石专门打造的飞车,对驾车的机器人说了地址,不一刻钟,便到了孔明所在的村落外。

从飞车上下来,王石背着手,信步往村子里走去。

这个村子也是坐落在山边。山不大,却很秀丽。村子也不大,看起来不过几十户人家,但村子的格局,很精致,各种景物的排列,看起来很合理。

还没进村子,当先便看见了一片收获的场景。

黄金秋季,正是收获的大好时节,村民们驾驶着全功能全自动农用机,正在田里忙碌。这种收割机的功能齐全,集播种、收割、脱粒、干燥等所有功能为一体。虽然价格不便宜,但一个村子合买合用一两台,不但能承受价格,还不会耽误收割,节省劳力、时间,用起来十分方便。

王石走上前,看见正在田边喝水的一个老者,于拱手是问道:“老丈,这里可是杨庄?”

那老者一瞧王石,见他穿的朴素,便笑道:“正是杨庄。”

王石微微一笑,道:“向老丈打听一个人,可否?”

老者笑道:“何人?”

“胡昭,胡孔明。”王石道。

“哦,”老者恍然,道:“原来是来找胡先生的。后生,胡先生的确在咱庄子,喏,”说着,老者一指前方地里的农用机,道:“胡先生正帮咱收割粮食呢。”

王石一愣,道:“操作农用机的是胡昭?”

老者连连点头:“是啊。胡先生可不是一般人。后生,俺老头儿跟你说啊,咱胡先生不但有学问,还会cāo作机器,咱全庄子都佩服他呢。”

王石一听,觉得自己应该找对了人,于是便坐在田边,与老者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等着胡昭。

这一等,就是一上午。

直到午时将近,这一大片田里的粮食基本都收割完毕之后,农用机才停下,王石便看见,一个约莫三十来岁,长的清秀,身着朴素,有一股书卷气的中年人从农用机里走下来。

“嘿,先生,有人找呢!”

老者见胡昭向这边走来,于是大喊道:“胡先生,这后生都等了你半天啦。”

胡昭走近前,看着王石,眉头皱了起来。

他越看王石,越觉得熟悉,忽然眼睛一亮,嘴里蹦出一个词儿:“王石!”

“哈哈,”王石大笑,拱手作揖,道:“王石见过胡先生!”

胡昭连忙闪一边,道:“不敢不敢,胡昭见过州主!”

“州主?”那老者愣了愣,:“王石?哎呀俺的娘啊,原来是州主啊,我老头子眼拙,州主恕罪。”说着,连连作揖告罪。

王石连忙将老者扶起来,道:“啥州主啊,老丈还是叫我后生,听着爽快。”

老者一听,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胡先生,”王石笑着,对胡昭道:“此番前来打搅,先生且勿见怪呀。”

胡昭连连摇头,恭谦道:“州主大驾光临,胡昭幸有容焉。请州主随在下进屋,喝杯茶水。”

两人并排,胡昭稍稍落后,便向村里走去。

那老者心知王石找胡昭必定有事,便告罪走了。

到了胡昭家门前,却也是一个院子。院前屋后,同样绿荫缭绕,瓜果飘香,与平常农家小院,没甚区别。

进了屋子,便有妇人奉上茶水,还有个七八岁的小孩。

两相一介绍,那妇人正是胡昭内子林氏,小孩是胡昭的儿子,胡玉。

胡昭让内人去准备饭菜,让儿子胡玉自个儿去玩,屋子里,便剩下了王石与胡昭两人。

两人分宾主做好,王石才道:“原以为我凉州贫瘠,却不料这农家小村里,还有胡先生这般大才,真是眼拙。”

胡昭笑道:“州主谬赞,在下哪里算什么大才,不过山野一农夫罢了。”

两人聊开,王石才知道,原来这胡昭,本非凉州本土人士,却原来是颍川人士。

前年董卓进京之时,胡昭看出中原局势不妙,于是为了躲避战乱,便准备举家搬迁。原想去冀州避祸,后来忽然想到凉州,心里一比较,发现凉州似乎更安全,这才趁着诸侯讨董之前的平静时段,千里跋涉,到了凉州。

到凉州之后,所见所闻,让胡昭大吃一惊。同时,他也为自己的选择感到庆幸不已,于是便到了富平,在这杨庄落户。因为胡昭学问精深,通晓许多知识,便是农事,也非同一般,于是让杨庄的人逐渐敬重,很快,便在这杨庄安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