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雄心》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帝国雄心- 第4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行动开始的半个小时里,3600名伞兵就已经把近6万名效忠赫斯的部队打得落花流水,罗根完全有理由为自己的老部下喝彩,但此刻说大局已定还为时尚早,一旦赫斯和凯特尔等人趁乱逃离柏林,那么此前的所有努力都将大打折扣,甚至有化为乌有的危险!

为了在胜利的天平上增加最关键的砝码,罗根指派法蒂·阿尔顿达格上尉率领60人的伞兵突击队直扑国会大厦。这支精锐的战斗小队分乘2辆轮式装甲车和5辆半履带式装甲运兵车埋伏在国家歌剧院的地下车库,等到率先出击的部队已经扰乱了对方的部署,他们飙车一般从菩提树下大街席卷而过,将“治安管理者”临时搭建的警戒线碾得粉碎,紧接着,没有冲入对方重兵囤积的巴黎广场和勃兰登堡门,而是从陆军图书馆旁边的街巷穿过,然后出现在了国会大厦的侧门处。

这一晚,最激烈也是最血腥的战斗终于在国会大厦华丽登场!

根据事后统计,保卫国会大厦的是两百余名党卫队成员,他们是党卫队大幅裁减中保留下来的精英分子,有三分之一是四十岁以上并且出身行伍的老兵,其余的也都接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担任军官者不少是昔日保护元首的警卫人员,他们虽然对元首的遇刺身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这并不能否定他们自身的素质以及对信仰的忠诚。由于不需要担负野战任务,这些武装人员以手枪和冲锋枪为主要武器,部分人临时配发了手榴弹和机枪。

进攻一方,包括法蒂·阿尔顿达格在内,60名伞兵精英全部来自于模范伞兵团,29人是模范伞兵营时期的旧部,所有人都参加过17个月前的怀特岛空降登陆战或其后在加的夫等不列颠本土城市展开的空降作战,41人或轻或重地负过伤,57人获得过两枚以上勋章。这样一支精锐部队虽然是临时编组,此前没有过紧密的团队合作,但丰富的战场经验和相同的战术训练让他们从一开始就具备了高于常人的默契度,而且12个五人作战小队中,绝大部分人都是彼此相熟甚至本来就属于同一班排。出于近距离巷战的考虑,这些五人作战小队只配备手枪、伞兵步枪、冲锋枪和手榴弹这四种武器,弹药也是本着轻便快捷的原则配备携带。

战斗一开始,守军虽然占据着地理优势,但火力并没有集中在伞兵突击队出现的这一侧,而且两辆装备20毫米机关炮的轮式装甲车也为进攻的伞兵们提供了强大的火力支援,短短两分钟,60名伞兵便以微小的伤亡冲进了国会大厦。在从一楼前往二楼的过程中,他们遭到了党卫队员们极其猛烈的抵抗,而这一幕也与几个月前的国会大厦争夺战出奇的相似。此时此刻,伞兵们压根没有时间去揣测自己是否会和当初那些空军官兵一样付出巨大牺牲却未能换回实质性的战果。赫斯、凯特尔等人在与不在,他们都要不惜代价地夺下国会大厦!

战斗在柏林的中心城区愈演愈烈,留在安哈尔特车站的罗根与其说是在运筹帷幄,不如用“煎熬”来形容更为恰当。那些驻扎在柏林周边并且允诺支援宪政派的部队和他之前所预料的相差无几:要么是联络不上,要么是“已经出发”,抑或是“遭到阻击”,除了搭乘运输机从舍纳费尔德机场飞抵柏林北郊机场的那300多名空军士兵,再没有一兵一卒驰援柏林——好在也没有正规战斗部队在关键时刻投入到赫斯的阵营!

对罗根和他的同伴们来说,40分钟的等待也许比以往的40年还要漫长。远处传来的枪声还在持续,凯伦突然推门而入,近乎失态地喊道:“突击队打出了红色信号弹,他们逮住目标了!”

众人如释重负,威廉·弗里克更是不住地在胸前划着十字。罗根将杯中最后一口咖啡饮尽,起身道:“逮住或是击毙就发红色信号弹——就我个人而言,两者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一切都结束了,感谢上帝,更要感谢大家!我以你们为傲!”

第61章 武人之文

1941年11月18日,德国战败23周年纪念日,辞去了军职的罗根首次以宪政党副领袖的身份在柏林莱比锡广场发表公开演说。对于一个曾经视军人为职业并且在临战指挥、战术谋略以及战略规划等各个层面都颇有造诣的“名将”来说,迈出这一步确实需要极大的勇气和魄力。

罗根做到了,从前在阵前鼓舞将士所练就的口才在由白领、工人、商贩和自由职业者等构成的市民面前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他毫无紧张之意,语言流畅而不乏小幽默,时而获得热烈掌声,时而引发民众感慨。讲演开始时,听众还只有两三百人,到临近结束时,黄昏的广场上人群黑压压一片。在这里,人们感觉不到职业的贵贱、贫富的差距以及人生阅历的不同,在这里,他们只为一个声音喝彩。

罗根成功了,一副精妙的手稿,一副英武的形象,一副诚挚的态度,他将“宪政与民主”这样一个看似飘渺而枯燥的话题变成了深入简出、形象生动的阐述,赢得了赞同,赢得了支持,赢得了民心……

同一天,由原空军第1空降师、第7伞兵师、第22机降师和空降教导师骨干部队组成的德国远征军团第3混编军抵达埃及的亚历山大港,由于乔治六世退位、流亡政府解散,德国和英国在非洲、中东、南亚以及太平洋的战斗已经全面结束,这支由空降部队老兵组成的混编兵团肩负的主要任务就是驻防埃及和名义上仍属于不列颠王国的中东油田,一支小型先遣队还将在印度洋沿岸的几处主要港口登陆,用以保护和支援往来于欧亚之间的德国商船。至于功勋卓著的德国空降兵之父斯图登特元帅,在两周之前就因“脑部旧伤复发”而暂离岗位返回家乡布兰登堡静养,接替他指挥德国空降部队的是威廉·苏斯曼中将——在获得任命的次日,他就得到了国防部授予的空军伞兵上将军衔。

两天之后的11月20日,万余军民在基尔港迎接远航归来的德国主力舰队。尽管没能通过炫耀武力的方式迫使美国政府将扣押的英国舰艇交还给已经成为德国“忠诚盟友”的大不列颠王国,但一支完好无缺的主力舰队足以让民众对大洋争霸满怀憧憬,而德国海军的声威一如海军总司令雷德尔脸上的红光,劳苦功高的海军副司令京特·古泽、舰队指挥官冈瑟·吕特晏斯也终于在这一天“修成正果”,根据海军总司令的提名、国民议会投票通过,两人正式晋升为海军元帅。

就在这么一个本该举国振奋的日子,罗根却有些“不合时宜”地在柏林日报、法兰克福日报等主要报刊发表了《海权距离德国有多远》的署名文章。他没有直接抹杀海军官兵这次远航在扩大德国影响力方面的功劳,甚至还大力褒扬了海军官兵高水平的训练与不畏艰险的战斗精神,但在对德国海军战略处境的分析中,他毫不客气地指出了海军高层的失当策略不但没有提高德国海军的综合竞争力,在整合了大半个欧洲的造船工业后,与美国、日本这两大海军强国的差距反而在逐渐增大。究其原因,海军高层过于重视战列舰的研发和建造、忽略了航空母舰与轻型护航舰艇是极其短视且危险的,而且在击败了英国之后,德国海军原本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潜艇技术裹足不前,目前也正在逐渐丧失。在这篇洋洋洒洒数万字的文章最后也是最精彩的部分,罗根描绘了一场十年后爆发于大西洋中部的海战,搭载喷气式战斗机的航空母舰取代战列舰成为舰队的绝对核心,而高续航力和隐蔽性的潜艇使用自导鱼雷出其不意地打击了处于护航编队中的敌人主力舰艇,日德兰式的舰队炮战还没上演,海战的胜负就已见了分晓……

《海权距离德国有多远》在军界和民众中造成的震动未尽,11月26日,名为《军人战略的偏差》的文章又占据了几分主要报刊的重要版位。这一次,罗根明言军人受限于职业眼光,战略思维并不总是和国家利益相一致,然后举例分析了自1871年以来德国所卷入的历次军事纷争。在这其中,铁血宰相俾斯麦的战略手腕无疑是最高明的,他巧妙周旋于各欧洲强国之间,为强敌环立的德意志帝国赢得了宝贵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军事战略天才施里芬虽然为德国指明了击败宿敌法国的路线,并且被认为是最高明的战争策略,但它只是单纯的军事冒险,而无助于德国真正摆脱战略上的困境;阿道夫·希特勒是低阶士兵出身,没有在任何一所军事院校呆过哪怕一天,但他的战略眼光独到,在30年代中后期以及战争前期大放异彩。之后,罗根并不指名道姓地抨击了希特勒之后军队将领们为德国所制定的战略路线——继续凭借一己之力与元气大伤但仍拥有辽阔战略纵深的苏俄军队激烈交锋,而让贡献甚微的所谓坚定盟友窃取了大量胜利果实。在文章的最末,罗根依然奉上了最精彩的“十年预言”:凭借海军优势对苏俄进行十年封锁,届时再联合诸多盟国军队从四面八方进攻,高度机械化的德国军队将如入无人之地,高技术含量的战略空军将在短时间内摧垮苏俄最后的工业资源,加上长期处于困顿境地的苏俄民众早已心存不满,德国在这最后一仗中的伤亡甚至不会超过10万人,而且以解放者的姿态驻扎在俄国占领区将变得轻而易举。

罗根亲自执笔所书写的一系列文章发表在正式全民公选之前,不仅为自己赢得了“战略预言家”的广泛赞誉,更成为宪政变革中一把锋利无比的匕首。这些文章很快遭到了诸多昔日同僚的反驳和斥责,但眼光决定境界、思维决定成败,军队的声音反而对罗根的观点和立场起到了积极的烘托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接连有人对这位依然佩戴着大十字勋章的功勋人物付诸暴力,然而他们的手段并不足够高明,一而再地被罗根身边的退役空降兵们所挫败。这些别有用心的事件经过罗根润色,竟成为十分卖座的连载故事,甚至有人打算将它们的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