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项羽遇到刘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当项羽遇到刘邦-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椅上时,面对珠光宝器、美女佳人,刘邦觉得实在应该好好放松一下,享受享受这来之不易的生活。不过刘邦还没来得急享乐,便被樊哙和张良泼了一瓢冷水,在他们的建议下,他只得万难忍住了欲望,开始低调做事,高调对待人民群众。

尽管刘邦后来在关中做得很乖巧,也大大树立了自己的光辉形象,但他仍旧做了一件错事,就是听取了一个他后来轻蔑地称之为“鲰生”的人的话:派兵守住函谷关,不让诸侯入内。刘邦觉得此举可行,于是“然其计”,很高兴地采纳了他的意见。

为了深入分析刘邦为什么会作出“然其计”的判断,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段话。鲰生对刘邦说:“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彊。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这段话说了三个意思:一是关中地利好,富庶而险要;二是章邯已被项羽封为雍王,受封地就属于关中的一部分;三是千万别让其他诸侯抢夺了咱们的胜利果实。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关中是个好地方,千万别让别人给占了。

这话是很对刘邦心思的。刘邦现在已经占领了关中,在函谷关驻兵也是很正常的事,而且关口一封,关内尽属刘邦,那才是实实在在的关中王的感觉。但此举会招惹得项羽不高兴,这倒是刘邦预料之外的事。因为他根本没想过要对抗项羽,他很清楚那无异于以卵击石。他当时只想守住这块肥肉,不让章邯入内,不让其他诸侯入内,根本没想到还有项羽这一层。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刘邦入关之前,就已经发现这方面的苗头了。刘邦西进关中,不断攻城略地,走的并非一条毫无遮拦的坦途。而且觊觎关中的,并不止刘邦这一哨人马。当时赵国的别将司马卯也“欲渡河入关”,刘邦于是“北攻平阴,绝河津”,宁可绕道,也要挡住司马卯的去路。作为赵将,司马卯没必要遵守楚怀王“先入关者王之”的约定,但作为反秦大军的一份子,杀入关中、直捣秦朝老巢也是很正常的事。不过对于刘邦来说,司马卯此举无疑对自己是一个威胁,因为他可能会因此失去最先入定关中这一首功。所以,在利益面前,刘邦并没有将灭秦摆在第一位,而是将尽快入关摆在了第一位。既是这样,刘邦入关后,对其他诸侯有所提防,也在情理之中。也就是说,守关是刘邦维护自身利益的一个本能反应,并不一定是要和谁对抗,更没想到要和项羽对抗。而且,项羽武力冲关后,在戏西驻兵,刘邦在灞上,“未得与项羽相见”。如果刘邦真想和项羽对着干,他应该对此事非常敏感,而且应该有比较强烈的反应才对。可事实上刘邦没有任何反应,要不是项伯通风报信,说项羽准备灭他,他还乐呵呵地做着关中王的美梦呢,足见刘邦对此事确实没做过多的考虑。

而且这里面还有一个矛盾点。刘邦在宣扬他的“约法三章”时,曾对关中百姓说:“吾所以还军灞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就是要等待诸侯们到来,等楚怀王熊心宣布任命他为关中王的决定。既然眼巴巴地盼着联军到来,却又要封关闭守,显得很矛盾。其实这也是有原因的。应该说这是刘邦的私心在作怪。曹无伤的话并非无中生有,作为刘邦的左司马,也算刘邦军团中比较高级的人物,他对刘邦的军事动意还是有着比较深刻的判断的。咸阳的珍宝刘邦虽然没动,基本都封存了起来,但他也没打算让别人动。当时天下烽烟四起,六国复立,说不定还会有人杀进关中,东西虽然在那里封着,但你不动不等于别人不动,所以刘邦不可能太放心。关口一封,别人进不来(即便进来他也能知道,能及时作出战略调整),这些财富自然还是他刘邦的。而且等熊心来了,刘邦的功劳也一目了然。这和某人在独立完成某项工作的大半后,绝不想再让别人染指分一杯羹是一样的。只是刘邦聪明反被聪明误,他没想到项羽脾气如此火爆,也没想到现在的项羽已今非昔比,已成了诸侯联军的总瓢把子。

【4。项伯的作用】

项羽在听了曹无伤的汇报后,打算武力讨伐刘邦,但他要实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这很关键。其实,项羽始终都没明确说过一定要取刘邦的项上人头,要刘邦的脑袋是从项伯嘴里说出来的。

因为张良先前曾救过项伯的命,所以项伯连夜快马加鞭赶到刘邦军中,找到张良,“具告以事”,说形势紧迫,让张良跟他走,“毋从俱死也”,不要和刘邦一样丢了脑袋。那意思,明天项羽大军赶到,不但刘邦会死,张良也一样不能活命。项伯的这个理论存有疑点,项伯和张良要好不假,想救张良的心情也可以理解,但他采取的形式却着实让人费解。这里面有几个疑点:

首先,项羽不一定想干掉刘邦。起兵讨伐并不代表一定杀死刘邦,项羽只是想给刘邦点颜色瞧瞧,让刘邦知道谁大谁小,是要让刘邦服软,听命于他。也正因如此,后来刘邦谢罪,项羽才会表现得很释然、很大度,因为他内心根本就没想杀掉刘邦。

其次,即便项羽想杀掉刘邦,也不一定杀掉张良。按项伯的说法,刘邦的十万大军会一个不剩,全得让项羽给灭了。其实事情没那么严重,项羽和刘邦斗气,除掉刘邦一个人事情就全解决了,没必要赶尽杀绝。

第三,项伯在此次事件中的行为,有些令人匪夷所思。项伯想救张良,有好多方式。他可以劝张良过来投诚,或者就直接对项羽说,让项羽别杀张良,张良于我有恩,是个人才,项羽未必不买账。

根据后来项伯建议项羽善待刘邦,项羽欣然应允的情形看,项羽还是能听进项伯话的。所以,项伯要想保住张良应该是小事一桩,根本没必要风风火火地连夜跑去敌营报信。(文*冇*人-冇…书-屋-W-Γ-S-H-U)

既是这样,那么项伯为什么要把事态说得那么严重呢?答案很简单:卖好。卖好的人总是会添油加醋,人为地将事情扩大化,以凸显他的作用和功效。行文至此,我们有必要花点时间来分析一下项伯这个人。

项伯给人的印象是矛盾的。为救恩人,不惜泄露绝密的军事情报。为朋友两肋插刀与吃里扒外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行为在他一个人身上集中而完美地体现着。在这次事件中,项伯被刘邦收编,并从此引刘邦为知己,先是在鸿门宴中阻止项庄刺杀刘邦,接着又为刘邦讨取汉中的封地,后来又在楚汉对峙中,出言解救了刘邦的父亲。可谓功勋卓著。

有人说项伯弱智,此言差矣。项伯不但不弱智,而且简直可以算是政治上的一个老油条。也许当年张良救他一命启发了他:在这世上混,没有用不着的人。那时的项伯未必会知道将来的天下就是刘邦的,但多为自己铺条路总归不是坏事。特别是刘邦与他“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后,成了儿女亲家,项伯无疑又获得了一个政治上的抓手,这让他最初单纯向张良卖好的行为得到了提升,最终义不容辞地充当了刘邦的说客。像项伯这样的人,获取升迁的机会就比那些一根筋们要多得多,因为无论刘、项哪一位得势,都会把他当作亲信予以重用。尽管后来刘邦得势后,并未兑现当初儿女亲家的诺言,但项伯仍被封了侯,是项羽这帮人里待遇最好的。

在此次事件中,政治老油条项伯的积极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就是他在客观上阻止了一场流血冲突。这个无论对项羽也好,对刘邦也好,都是有好处的。对项羽,是树立了他在诸侯心中的威信。如果项羽真的剿灭了刘邦,诸侯对项羽的佩服程度就会大打折扣,不利于后来西楚霸王一手遮天局势的形成;对刘邦,作用就更大了,他让刘邦侥幸躲过一场突如其来的灭顶之灾,也让刘邦认识到,一着不慎,就会满盘皆输。在今后的发展中,刘邦会吸取这次教训,考虑问题会更加全面,在没有完全把握的情况下,他绝不会公然和项羽作对。

【5。鸿门宴中的情感冲突】

尽管鸿门宴是一次偶然的吃喝,但是因为有前期铺垫、中期插曲、后期突变,剧情张力十足,还是让它的过程显得有些复杂。复杂主要表现在刘、项二人内心情感的起伏上。

刘邦有四次情感起伏:

先是,赴宴前心里打鼓。刘邦对自己的行为无意识,没想到开罪了项羽,所以当项伯把后果的严重性告诉他时,他会大吃一惊。虽然最后刘邦做通了项伯的工作,也收编了项伯,但他不知道项伯回去会和项羽怎样汇报,项羽听后又会作何反应。所以他心里没底,估计是夜辗转反侧、整晚失眠。

接着,见项羽后变得坦然。第二天,刘邦一见项羽,便来了个先声夺人,先入为主,老远就打招呼抱拳行礼,然后对项羽说:“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於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却(通‘隙’,隔阂、嫌怨)。”说我们都是反秦斗士,你在黄河以北拼搏,我在黄河以南战斗,目标一样,任务不同,没成想我先打入关中,这才能和您在这里见面。现在居然有小人作梗,让你对我有了意见。刘邦这话说完,一定会叹上一口气,以示:世间多小人,君子很无奈。

如此一说,项羽反倒感觉不好意思了。而且他昨晚已答应项伯,要善待刘邦,这本来就是一场误会。于是,项羽对刘邦说:“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这都是你那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你的人都那样说,我能往好里想吗,瞧你用的那人,项羽把自己摘了个干净。项羽既然推脱责任,自然是对刘邦信任有加了。所以刘邦心里的石头也算落地了。

然后,项庄舞剑,故作镇静。项羽的危机解除,于是双方分宾主落座。参加这次宴会的主方人员有:项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