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项羽遇到刘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当项羽遇到刘邦- 第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项羽对他应该是了解的。况且那反间计的手法也很拙劣,有脑子的人就知道不可能,而且消息来自正在火并的敌我双方的敌方阵营,这就更不可信了。唯一的解释就是:项羽对范增并不感冒。范增离开,项羽也没阻拦,说明他并不觉得范增离开是件坏事。

由此可见,项羽在识人、用人、笼络人才方面是有缺陷的,这也是他底下的人不愿跟着他的原因。既然跟着你,总得有些好处,即便不是金银珠宝,最起码也要有被重视的快感才行。没快感也就算了,还要被误解和怀疑,搁谁谁也受不了。

第四,项羽不注意下属的思想变化。范增反应强烈,选择离开,钟离昩没有离开,但也不会一点反应都没有,心里有疙瘩,对作战也不会有好处的。这些项羽都没过多留意,没有及时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而说到黥布,那反应就更不正常了。如此明显,项羽都没去思考其中的原委,最终导致了黥布的反水,将摇摆着的天平沉向了另一头。

第五,项羽没经验。项羽成为西楚霸王时,年仅27岁。在此之前,他有过带兵打仗的经验,却没有过从政的经验。也就是说,项羽可以成长为一个出色的军事家,却很难成长为一个合格的政治家。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在识人、用人上的不成熟。

其实,项羽的追随者一点不比刘邦少,而且本事也不小。范增、黥布、韩信、陈平,以及各路诸侯,这些人能追随项羽,是被项羽的魄力所折服。但是,这仅仅体现了一种倾向,能否让他们死心塌地,让他们发挥最大作用,还要懂得经营。而项羽恰恰不知道这些人最需要什么,也给不了他们想要的,他们自然会很失望。如果一个人疏远你、离开你,不好说是谁的原因。如果两个人、三个人,甚至更多的人疏远你、离开你,那一定是你自己的原因了。项羽身边人才的流失,恰恰暴露了项羽的弱点:不善于经营,不善于笼络。

有的领导很会当官,放手让下属去干,并时常投以赞许的目光,做下属的觉得领导信任自己,有一种被重视的快感,干起工作来就有劲,效率自然也就高。这种领导在具体工作上未必有多大能力,但他们会当领导,眼界开阔,心里能藏事,就显得特别有魅力。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帅才。刘邦就是这样一个人。他身上的闪光点是很多的。

首先,刘邦会放手。刘邦这人本事不大,本事不大不是说他不行,而是说他做具体事不行。正因为如此,他才会听得进别人的意见,才会依靠别人,放手让别人去做事。一个能力太强的领导,手下往往不会太突出,因为他们很难有显示的机会。刘邦自己没什么本事,所以他就会依赖下面,人多力量大,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群策群力永远胜过单枪匹马。

其次,刘邦能包容。是领导,就要面对下属,而且是形形色色的下属,故而心胸很重要。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领导下面的人,不但性格各异,而且还可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毛病。如果你只看到下属的那些毛病,就会忽略他的优点,从而也会抑制他特长的发挥。所以,一个能包容下属的领导,才是被下属信赖的领导,才是可亲可敬的领导。刘邦这点做得很好,不但能利用下属的优点,还能包容他们的缺点,比如,郦食其的能言善辩,比如陈平的小贪小占。

第三,刘邦敢下本钱。要调动下属的积极性,除了信任、使用,还要给他一定的权限。拜韩信为大将军不用说了,那是放手一搏。陈平用反间计时,刘邦给了他“黄金四万斤”,出手可谓阔绰。陈平有了这么多的钱,办起事来自然就事半功倍。再比如垓下合围时,为了让韩信、彭越过来支援,对他们许以王侯和封地的承诺。

除了在金钱、封地上不吝啬,刘邦不吝啬的还有态度。对人才重视的态度。比如争取黥布,在并无十分把握的情况下,刘邦仍会派出使团,做最大努力的争取。刘邦舍得下本钱,对方就有被重视的感觉。人都是喜欢被称赞、被欣赏的,人越被称赞、越被欣赏,就会越兴奋,就会刺激才智的发挥,甚至会超水平发挥。这个很好理解,对孩子鼓励总比挖苦来得管用。大人和孩子是一样的,没有哪一个人一天不受点气就不舒服,除非他大脑短路。

第四,刘邦性格大众。关于这一点,现在有个词,使用极其广泛,就是亲和力。其实亲和力就是大众化的一种体现。领导用的人,永远是性格对路的人。刘邦脾气随性,这就让他的选择范围变得十分广泛。刘邦的追随者可谓多矣。有老百姓(徙人)、有小吏(萧何、曹参),有儒生(郦食其)、有草寇(彭越)、有世家子弟(张良),各色人等,不一而足。刘邦的性格如果不大众化,是不会有这么好的人缘和亲和力的。刘邦和谁都能在一起共事。不像项羽,性格孤傲,一般人根本不敢靠近。

第五,刘邦有行政经验。刘邦曾经为吏,做过秦朝的泗水亭长,虽说不起眼,但也属于官差,是少不了和官府打交道的,耳濡目染,也颇得为政之道。

【6。亲信法则】

领导离不开亲信,因为有些事是不方便自己去做的,有的领导说自己一视同仁、不偏不倚,其实都是违心的话,除非他是一台没有感情的机器。每个领导都会有亲信,只是有些亲信是明的,比如秘书、司机。有的亲信是暗的,表面和领导关系一般,私下却联系得非常紧密。

做下属的,总会想着成为领导离不开的亲信,这样才有成就感,在其他人面前也有吹嘘和炫耀的资本。最成功的领导,会让每个下属都觉得自己是亲信,这样的领导往往被冠以平易近人、极具亲和力和感召力的名号。这样的领导获取亲信的方法也许很简单,有时只是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和蔼的微笑,一句贴心的问候,或者是一次对等的寒暄,仅此而已。但这些,已足以让对方有亲信的感觉,甚至会感动到心甘情愿地替领导去做任何事而乐不可支。

这事听着并不复杂,却不是任何领导都能做到的,因为它没有一定之规,也没有什么衡量标准,它只是一种心灵的交流,一种温暖的感觉。其实,这就是领导的艺术。刘邦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他性格随性,可以随意调侃,甚至是取笑别人,这正好消除了和属下的距离感,反让属下受宠若惊,有一种即将成为亲信的快感。项羽性格耿直,却相对死板。他不懂得和属下之间进行情感互动,他总是力求公正,最后却饱受非议。他不知道公即是不公,不公即是公,均是不均,不均即是均的道理。因为世间没有绝对的公正,也没有绝对的平均,只是分配的主体和衡量的标准不同而已。到头来,没有人会从他公正的分配中获得亲切感,自然他也就不会有死心塌地的亲信。

【7。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人的性格各异,有的容易接近,有的拒人千里。领导也一样,有的平易近人,有的高傲粗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相同性格的人更容易产生共鸣。

项羽性格孤傲,朋友自然就少。项羽的致命伤在于过于自我,这样的人会过多考虑自己,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韩信、陈平的离开,黥布的背叛,范增的失望,都或多或少有这方面的原因。

刘邦则不然,只要是人才,他就会利用,不管他喜不喜欢这个人。刘邦最初也看不起韩信,后来听萧何说得了他能定天下,很有诱惑力,于是屈尊行礼,设坛拜将,很是低调。对陈平,他也不喜欢,贪污受贿,有污点,但是他能出主意,对自己有利,也就不管其品行如何了。

刘邦属于有胆识的人,项羽属于有魄力的人。跟着有胆识的人,下属的才能会得到更好的发挥,因为领导有赏识别人的能力,能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跟着有魄力的人,下属的长处会很难发挥。因为领导的魄力会成为一种习惯,这个习惯让他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别人。

这就像一个领导,你是出主意想办法,做粗放型领导,还是事必躬亲,亲力亲为,做事物型领导。一个好的领导总是粗放型的,事无巨细,可以交给副手或下属去做,如此才可以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考虑事关全局的大问题。

关于刘邦和项羽的为人,陈平曾有一个评价。那是刘邦荥阳被困,陈平出反间计之前,刘邦问陈平,如何才能夺取天下。陈平当时对刘邦、项羽的为人分别做了总结,他说:“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於(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今大王慢而少礼,士廉节者不来;然大王能饶人以爵邑,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亦多归汉。诚各去其两短,袭其两长,天下指麾则定矣。”陈平在项羽和刘邦手下都干过,应该是最有发言权的,而且他这话说得很中肯,都说到了二人的优缺点,没有一味地捧刘邦批项羽,所以这话并非溜须之言,很值得参考。具体说,陈平说到了刘邦和项羽两方面的差别:

一是为人。项羽“恭敬爱人”,对人尊敬,待人诚恳,所以跟随项羽的,也都是一些耿直而重礼数的人;刘邦“慢而少礼”,待人随性,所以来投奔他的,也都是些不拘小节、玩世不恭的人。

这也再次体现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道理。做人有原则,做事认真,选拔人才公正、严厉,这如果是写入档案、开具履历,或是在表彰会细数功绩,是一点问题没有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吃不开,因为它太过教条化。项羽认真的态度,循规蹈矩的作风,表现在下属面前就是死板、刻薄;而刘邦对人随意,反而容易让人接近。

项羽的为人,也直接影响着他的用人。比如韩信,别说他不跟项羽了,就是继续留在项羽身边,他出的主意项羽也不一定能看上。不说别的,就说田横被郦食其说服,答应投诚后,便放松了防范的警惕,韩信却把它当成了军事进攻的绝佳机会。再比如陈平,办事不牢靠,见势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