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项羽遇到刘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当项羽遇到刘邦-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任由自己放纵。他的霸气终于达到了沸点,燃烧起来,让他忘乎所以。

虽说当时刘邦没有太大奢望,可这种天上地下的强烈对比,也会让他的内心翻江倒海、五味俱全,也会引出他内心的那种不安分,进而激起他的万丈豪情。秦始皇的威风刺激了刘邦,也给了刘邦一个企盼的目标。虽然这个目标是模糊的,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也许只是很快地一闪,瞬间便消逝得了无踪影,但却在心底留下了痕迹,一旦条件成熟,它就会重新翻腾起来。

正是因为当时的羡慕,所以刘邦以后会不断地憧憬未来。随着反秦风暴的蔓延,刘邦有了自己的地位,他成了反秦大军中的一份子,是要取代大秦帝国的一份子。在这个过程中,他的思想也在发生变化,尽管在这个过程中,其想法也是模糊的、不成形的,有时不过是在心情低落时的一种自我安慰,但这已经上升到了另一种高度,因为他的地位发生了变化。

人的目标、信念的形成,往往都是从最初的不安分开始的。刘邦内心的躁动,也就成了他理想的雏形。尽管当时这个雏形还是毛茸茸的,离长上翅膀还差得很远。随着天下只剩下刘、项对决,刘邦的雄心才彻底激发出来:原来我也可以那样的。那时刘邦的心境完全发生了改变,他不再认为那是不可能完成的梦想。当他的威风越来越接近始皇的威风,这种梦想就会变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明了,进而成了一种目标。正是靠着这个目标,刘邦有了前进的向导和动力,才有他后来的一系列成就。

【7。项羽有魅力,刘邦有欲望】

项羽的话传递的信息就是要拿下、取代,过程直接而短促。刘邦则是憧憬、向往,要实现则需要一个过程。通过二人简单的说话,也可以得出二人的性格特点,那就是:项羽有魅力,刘邦有欲望。

项羽的性格个性突出、张力十足,感染力颇强,因为他有棱角。他像一个游行侠,由着自己的性子,随性随心,快意恩仇,活得很真实,也很自我。这样的人适合交朋友,因为他没有太多的心机,他会为了朋友两肋插刀,也会因为一点小事和朋友翻脸。

刘邦则像一个普通人,他很现实,有欲望,知道凡事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会让他性格相对柔顺些,会听取别人的意见,会分析利弊,变得有心计。

相比之下,项羽更让人喜欢,因为他直接、干脆、透明。刘邦则让人佩服,他沉稳、包容、老辣。他们都注定不是平凡人。

第二章 路子·成材的密码

【1。学历与能力】

学历与能力问题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如今的观点是:学历和能力并不完全成正比,学历高的不一定能力强。有人还会举出无数事例来论证此问题的正确性,比如某某某小学文化,后来成了大老板,公司都开到国外去了,手下雇佣的都是名牌大学的硕士、博士;某某某学历高,结果干嘛嘛不成,只会纸上谈兵,等等。

这个观点其实最多只是部分正确。你举多少例子,它也是特例不是?特例之外的无数事实,还是在证明着另一个命题的正确性:学历高的,能力也会稍强些。其实,有能力、有本事和有学历之间并不矛盾。这话原本是抨击循规蹈矩的教育体制的,并非单列出来的学术问题,所以也不必较真儿。

有阵子社会上流行“读书无用论”,一些人颇以没文化为自豪,恣意张扬其无知者无畏的个性。现在这样的人很少了,可这种观念依然存在,只是他们嘴上不说,潜意识里却仍旧排斥知识,突出的表现是:他宁肯花二百块钱吃喝而满不在乎,却舍不得花二十块钱买本书来读。这是认识问题,也是素质问题。

我们总说经济、文化两手都要抓,且两手都要硬。这种提法其实已经充分证明了两者的不同步,因为已经实现了的问题是不需要强调的。我们经济发展得如何且不去说,单就文化来讲,人们的重视程度远不如经济那般深刻,因为后者更加直接、实惠。其实,一个国家是否发达,不光体现在GDP上,它更是一种综合实力的体现,也包括文化和教育。

单就某个人来说,成功也绝不是偶然的,他是自身储备到一定程度后的集中释放。储备的东西很多,包罗万象,比如经历储备、经验储备,以及能力储备、关系储备,等等。其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还是知识储备。它的外在表现形式就是学历。当然,知识不等同于学历,学历只是知识的一个量化标准,而知识是不能做到完全量化的。但不管怎么说,你没有学历,你就缺失了接受更高一等教育的机会,也缺少了获取更多知识的机会,这总归是个缺陷。

获取学历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要你努力、认真去学,而不是靠混、靠抄、靠走后门、潜规则得来的学历,含金量就高,也就在某种程度代表了你的能力。遗憾的是,如今好多学历得来轻而易举,甚至可以花钱去买,也就无所谓能力了。

能力的大小和先天素质有关。同样的高学历,有人头悬梁锥刺股,精神可嘉,有人却学得轻松灵活,富于创造,表现出的能力就大不一样。能力的大小,还和用心程度有关。所谓术业有专攻,你只有用心去做,才能激发出你的创造力。人非圣贤,一个人再聪明,学历再高,他也有未涉足和未知的领域。你资质平平,学历不高,但你只要在某个领域用了心,你一样可以成为佼佼者。

啰嗦半天,就是想表达一个观点:人不学习不行,没有知识也不行。

刘邦打败项羽并不是偶然的,那四百余年的汉室基业得来并不轻松,其中有着各种各样的因素,很复杂,但有一点往往被人们所忽略,就是知识储备。

这里说的知识,并不单就那些书本而言。知识涵盖的范围是广阔的、深邃的,人际交往、社会实践、经验积累、经历积淀,都属于知识的范畴。项羽和刘邦二人都没有什么学历,书本知识都不多,一个是不好好学,一个是没机会学。但刘邦却掌握了另外一门知识:社会学。相比之下,项羽在这方面就欠缺了很多。

【2。项羽是个什么样的学生】

项羽小时候读书,很快便对那些枯燥的文字心不在焉了,于是“学书不成,去学剑”,弃文从武,结果学剑“又不成”。文也不成武也不就,他的监护人项梁就生气了。项梁是项羽的叔父,项羽十岁那年父母亡故,自此便跟着叔父过活。面对叔父的震怒,项羽的一番解释是:“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学那么多课本知识没用,会写自己的名字就行了。武功再好,也是单打独斗,战场上派不上用场。要学我就学万人敌的兵法,学指挥打仗的能力。

从《史记》的这个记载中,我们对项羽在学生阶段的学习有了一个初步了解,它至少传递出以下几个方面的信息:

第一,往好了说,项羽在学习上有激|情。

不管学得怎样,学生时代的项羽,无论对文还是对武,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而且他最后还确定了自己最终的选学项目:万人敌。这个过程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选择的过程,但也是一个始终求知的过程。激|情伴随,无言放弃,最多相当于现在大学生从文学系转到了体育系,最后选修了国防科技和现代化教育。

第二,往坏了说,项羽学习没有持久性。

这个不用多说,项羽对学习兴趣是有,激|情也有,就是坚持不了多长时间,他的兴趣总会发生转移。最后项羽要学万人敌,叔父项梁长舒一口气,以为他这次的专业终于固定下来,很高兴,就给他花钱请来先生授业,以期培养出个孙子、吴子出来,结果项羽“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和前两门学科一样,又半途而废了。

第三,项羽有个性、有主见。

项羽的这种做法不管对不对,最起码他有自己的想法,而且他也按照他的想法去做了。他毫无顾忌地张扬着他的个性,凭感觉作判断,完全不受外界影响。项羽关于学文与学武的那段表述是有一定道理的。最起码说明他不迷信书本,也不迷信什么盖世神功,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他的思维是独特而超脱的。

关于不识字当官,民国时期有个小故事很有意思,说张作霖下令:帅府重地,午夜一过,任何人不准出入。某夜张作霖本人晚归,门房以过了时间为由拒绝开门。张大帅无法,只得绕到后门进入。第二天,张作霖召见门房,破格升他去当看守所所长。门房表示自己不识字,做不来官。张大帅不以为然,说:“那好办,给你找个识字的当秘书。”

由此看来,当时项羽年纪虽小,却志存高远:他想做的是领导而不是秘书。文人小说下载

还有学武。你说你是练家子吧,在街上不一定打得过地痞流氓,那些花架子锻炼的都是基本功,为的是让身体更协调,反应更灵敏,真打起来谁也不按套路拆招,和武侠片不是一回事。武侠片中的对打和游戏差不多,一招一式都是排练好的,我打你脑袋,你就招架脑袋,下面不用管。真打架就不一样了,特别是打急了眼,那才叫变化莫测、防不胜防。那些古惑仔们的王八拳简单实用,招呼起来又快又狠,拳拳到肉,招招都奔要害,你根本顾不上拉开架势,也没时间想你在后花园葡萄架底下学的那些三脚猫功夫。程咬金不是就会三板斧吗?可一般人你还真不是他的对手。

项羽看不上单打独斗的功夫,这个也无可厚非。说明他的思路还是很开阔的,站位比一般人要高。

第四,真实的项羽武功并不高。

因为西楚霸王的名头,因为破釜沉舟的气概,人们心目中的项羽是一个武功盖世的高手,但根据《史记》中的这段记载,基本可以断定:项羽的武功并不高。项羽对武功有过一段时间的兴趣,但时间并不长。功夫,功夫,那是由时间和汗水凝聚起来的,没有速成的道理,所以真实的项羽并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