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项羽遇到刘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当项羽遇到刘邦- 第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负约,本是出于义愤,但他杀掉义帝,就有点操之过急了,只为自己一时的痛快,却没想到后果的严重,没想到会有人在这上面大做文章,说到底,还是太过感情用事了。

而刘邦呢,本来觉得关中王已是囊中物了,结果却被项羽封到了巴蜀(后来通过贿赂项伯获取了汉中),心里自是不甘心。但他知道彼时还不是项羽的对手,现在反抗,无异于以卵击石,所以他不动声色,还烧掉了汉中通往关中的栈道,以示今后再无染指关中之意。而在刘邦内心,是没有一天不想杀回关中的,他只是在等待时机。当项羽与田荣火并,无暇他顾时,刘邦便毫不犹豫地还定三秦,进而还东伐彭城,直捣项羽的老巢。这个态度的变化,就充分体现了刘邦的理性:他不会轻易去做没有把握的事情。

在楚汉最初的军事对决中,项羽一味猛攻,刘邦处于被动,却并没有心灰意冷,而是慢慢调整战略,慢慢将被动变为主动,他一直在用理性的态度去应对项羽感性的冲击。在相持阶段,双方人困马乏,项羽开始表现得焦躁,居然要和刘邦决斗,刘邦其实也很焦躁,但他在更为焦躁的项羽面前却表现得悠然淡定,是理性战胜了情感。广武对峙时,项羽威胁刘邦要杀刘邦的父亲,刘邦不为所动,同样是在用理性战胜项羽的感性。鸿沟议和,项羽轻信刘邦,最后被刘邦反咬一口,也是另一种形式的理性与感性的较量。

常言道:小不忍则乱大谋。韩信甘受胯下之辱,这话如今成了人们承受打击的一剂良药,在失意落寞之时,便拿出来自我安慰一番。但世间又有几人能真正做到甘受胯下之辱呢?项羽不能,他是个感性至上的人,他不会委曲求全,也从不考虑后果,他只为眼前痛快。他坚持的是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的人生信条。这是大将风度,绝不是王者风范。一个真正的王者,绝不会逞一时的匹夫之勇。刘邦就不逞匹夫之勇,他懂得忍,会考虑后果,会认真分析利弊,最终作出有利于自己的判断。为了摆脱困境,他可以尿遁逃跑,也可以化妆出逃。他知道,暂时的失利说明不了什么,笑到最后的才是强者。

这就像下象棋一样,有人能看三步,有人能看五步。感性的人处事,会囿于时下情感或境况的困扰,目光停留在三步之内;理性的人看的是结果,是最后的输赢,目光已在五步之外,当然会超脱眼前的困局了。感性至上的人,有感情、重义气,但绝不会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因为感性的东西多了,便会占据理性的空间,这是为政者的大忌。

一直以来,项羽的感性总是在刘邦理性的笼罩下,滋生、蔓延,让刘邦牵着鼻子走,并一点点地蚕食着。到最后,项羽所有的感性都被激发出来,在乌江边上,做了最后一件、也是他生命中最为感性的一件事:结束自己的生命。

项羽自刎乌江,给自己的解释是: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其实这只是他自己的想法,他的手下并不这么想,江东父老也不会这么想。胜败乃兵家常事,没有谁会是常胜将军,这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也不是什么过不去的坎儿。他们并不想看到项羽如此悲壮地了结自己,他们仍然需要那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需要那个霸气十足、威风凛凛的项羽。但项羽没有顾及他们的感受,他只求对自己有个交代。而这种交代,也只是想让自己的心灵得到一点慰藉罢了。

刘邦打败项羽,又被属下拥戴为皇帝,一次在洛阳南宫摆庆功宴,席间,刘邦回想过去,展望未来,于是问众人:为什么他能得到天下而项羽却失去了天下。有了话题,臣子们兴致一时高涨,纷纷大拍刘邦马屁,但对他们二位的性情却有个共同的认识,就是:“沛公慢而侮人,项王仁而爱人。”连刘邦手下的人都这么说,而且还当着刘邦的面,可见此言非虚,刘邦自己也认同。对人的态度,其实是一个人性格的体现。刘邦随性,自然不会将感情放在第一位,那么在表现上就会很理性;项羽待人诚恳,说明他和人交往是投入感情的,在行为上自然也就很感性。

无论感性还是理性,都是对一个人性情上的总体把握。事实上,人的性情不可能这么泾渭分明。感性的人也有理性的一面,理性的人,也会有感性的一面,只是程度不同罢了。人只有在完全放松,或是受到强烈刺激时所表达出来的感情,才是这个人最真实的情感流露。这种情感平时是不易被察觉的,因为人生极难平淡如水,也绝少大起大落,所以这两种情况出现的几率并不多。虽然不多,但也终究会有。幸好,项羽和刘邦都分别经历过这两种情况。最能体现他们彼时心境的,是他们各自做的两首诗:《垓下歌》和《大风歌》。从中,我们既能看出他们的胸怀、理想和抱负,也能看出他们在性情上的本质区别,堪称两首生命的绝唱。

【3。至情至性的《垓下歌》】

在垓下合围之前,项羽给我们的印象,一直是个铁铮铮的汉子。他身形高大,表情威严,易于发怒,霸气十足。总之,他是一个性格豪爽的人。他完全凭感觉做事,两军阵前毫不含糊,有着超人一等的自信。只是在战争的最后阶段,项羽稍稍流露出那么一点点焦躁。这是性情使然,因为他本就不是拖泥带水的人,他喜欢快刀斩乱麻的爽快。

当然,他也有一点点对战争的厌倦,犹如时下忙碌的白领,做完一天工作回家,歪倒在床上,不想说话、不想任何事,只想静静地待上一刻,出上一会儿神。所以,鸿沟议和后,项羽立刻起营拔寨,回军彭城,想去享受那份阔别已久的安逸。但是项羽想错了,战争远未结束。刘邦终于背信弃义,撕毁合约,将战争推向了高潮,也把项羽推到了死亡线上。在垓下,项羽终于走入了人生的困境,他多年来紧绷着的情感也一下子迸发出来,他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的豪迈人生,也毫不掩饰地尽显了他的孤独与脆弱。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人都有脆弱的一面,不管这人外表是多么地强悍。也许,越是强悍的人,其内心会更加脆弱,因为他们的脆弱一直被外表的强悍包裹着、掩饰着,不易被人察觉。或者他们更愿意以强悍的形象示人,而不愿轻易将那种脆弱表露出来。不管哪一种,我们都不能不承认:那种脆弱一直都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只是积蓄久了,当它爆发时,会来得异常猛烈,猛烈到你不敢相信那是真的。

一个傲骨铮铮的铁血男儿,他的名字是强者。为了让强者更强,他们会不断给自己施加压力,直到自己不能承受为止。就像压弯骆驼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只有在那一刻,他们才会表现出孤独落寞,表现出脆弱的柔情。

项羽被刘邦、韩信、彭越军团三方合围在垓下,“兵少食尽”,晚上却突然听得“四面皆楚歌”(刘邦是铁了心要整死项羽,大晚上的也不睡觉)。项羽惊醒,问左右:“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难道我们楚国都被刘邦占领了吗?为什么这么多楚国人在唱歌呢。于是披衣下床,在帐中饮酒。

项羽的家乡观念是很浓厚的,当初韩生建议他定都关中,他坚持要回彭城,所以这种乡音很容易引起项羽的共鸣。此情此景,项羽终于感受到一个无法挽回的战争结局,他一手缔造起来的楚国基业即将付之东流。多年来,他的豪情被一点点打压,奔波的疲倦,对战争的厌烦,对尔虞我诈的反感,不断催生着他内心的孤独和凄凉。

接下来的场景,更像是一出煽情的情感剧。他不是一个人在喝酒,陪着他的还有虞姬,他最喜欢的女人,还有左右侍从。几个人都不说话,远处的楚歌杳渺空灵,游丝若现,帐内却显得异常安静。不同于白天的金戈铁马、挥戟扬鞭,现在的项羽,更像一个长久漂泊在外,突然回到家中乍见父母的大男孩,一个需要温暖和呵护的大男孩。

三五盏过后,项羽悲从中来,唱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声音浑厚而略带哽咽,在寂静的夜晚显得悲壮而凄凉。

项羽最心爱的东西,是一匹叫作乌骓的战马,这匹马跟随他征战南北,承载着他所有的威风和荣耀。还有他心爱的女人,虞姬,也像他的战马一样,始终陪伴,不离左右。如今,“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八面威风,即将成为过眼云烟,所有的一切都将不复存在。心爱的战马没有办法,心爱的女人也没有办法,只能给予他心灵上的一点慰藉而已。

这是项羽内心情感淋漓彻底的一次展示,他完全褪去了一直以来的伪装,将火热的内心赤裸裸展现出来。在反复吟唱的歌声中,在“可奈何”“奈若何”的叹息声中,项羽潸然泪下……一个男人,而且是一个曾经顶天立地、叱咤九州的大男人,现在却像孩子一般无助,这是多么的无奈,又是多么的让人心疼啊。

铁汉柔情,会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冲击。身边人无不被其感染,于是“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在一片哽咽涕零声中,剧情达到了高潮,也迎来了项羽一生中内心最为低潮的时刻。

关于项羽的情感,史书记载不多,仅仅是在这次垓下受困时,突然冒出来一个虞姬。当然,这是历史,不是言情小说,没必要刻意增加女人的戏份,但这个虞姬肯定是一直存在的,而且和项羽的感情非常深,项羽也非常喜欢她。项羽随军打仗都带着虞姬就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看着自己心爱的男人,像一个孩子一样的无助,虞姬的心碎了。她伴着项羽的慷慨悲歌,也和声而唱。和的什么,《史记》没有记载,《楚汉春秋》上说,虞姬当时唱的这样四句:“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表达了愿意一同慷慨赴死,追随一生的柔情与豪情,同样的悲壮,同样的动人心魄。其实,不管这和曲是真是假,是否为后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