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全球通史- 第18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1914年以前,欧洲的经济很大程度上依靠大规模的海外投资,这些投资每年产生大量的利润。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失去了其对外投资的四分之一,法国失去了三分之一,而德国则失去了全部对外投资。这一趋势的完全改变从美国新的金融实力中可看出来。战前,美国靠欧洲提供所需的资本。到1914年时,美国欠欧洲投资者的债务约为40亿美元;如果用现在的标准来衡量,这是一笔微不足道的款项,但却是那个时期国债的三倍。然而,战争完全改变了这种关系,因为协约国政府为了支付战争物资款,先被迫出售了它们在美国的股份,然后又向美国政府以及私方借款。因而,到1919年时,美国已成为一个借出款项达37亿美元之多的债权国,到1930年时,这个数字已上升到88亿美元。

  在工业上,与此相同的格局也很明显,因为欧洲许多工业区已遭破坏,而美国的工厂却在战时极大需求的椎动下,犹如雨后春笋惊人地发展起来。到1929年时,美国的工业产量至少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42.2%,这一产量大于包括苏联在内的所有欧洲国家的产量。因此,欧洲与美国的经济关系因第一次世界大战而完全改变。欧洲已不再象在19世纪时那样,是世界的银行家和世界的工场。这两方面的领导权已转到大西洋彼岸。

  战争不但在经济上,而且在政治上也使欧洲内部遭到摧残。1914年以前,欧洲已是近代基本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的发源地。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这些思想和制度的影响已波及全球每个角落。然而,战争的浩劫使欧洲人士气沮丧,失去信心。在欧洲大陆的各个地方,古老的秩序正受到怀疑和挑战。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在1919年3月的一份秘密备忘录中写道:〃在反对战前形势的工人中间,存在着一种不仅是不满,而且是忿怒和反抗的强烈意识,所有现存的政治、社会和经济方面的秩序都受到了欧洲各地广大人民的怀疑。〃

  在这一革命的紧要关头,许多欧洲人都期待两位非欧洲人、美国的威尔逊和苏俄的列宁的指导。威尔逊的《十四点和平纲领》引起了一场民主愿望和期望的骚动。1918年12月,当威尔逊踏上欧洲血染的土地时,广大民众以发狂的热情把他当作〃人类的国王〃、〃救世主〃、〃和平王子〃来欢迎。他们贪婪地聆听着他的有关和平和安全的远景规划。

  与此同时,另一个拯救福音正从东方传来。数百万死伤的人和城乡冒着烟雾的废墟使得广大民众易于接受进行革命和实现社会新秩序的号召。为了模仿布尔什维克革命,柏林、汉堡和布达佩斯都建立了苏维埃。伦敦、巴黎和罗马街头也举行了示威游行。威尔逊的密友豪斯上校在1919年3月22日的日记中写道:〃不满的呼声每天都有。人民需要和平。布尔什维主义正越来越为各地的人们所接受。匈牙利刚刚屈服。我们正坐在一座露天火药库上,总有一天,一颗火星便能将它点燃。〃

  18、19世纪,欧洲人的思想曾唤醒和激励过美国人和俄国人。现在的情形正好相反。欧洲人正在别处寻找领导者,寻找思想。下一章我们将看到,20世纪20年代以前,欧洲一直是〃一座露天火药库〃,随后,在1929年的经济飓风到来之前,安定、繁荣了几年。

  最后,欧洲的霸权被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因为这次大战对海外殖民地产生了影响。欧洲列强的一个集团同另一集团血战到底的惨状不可弥补地损坏了白人主子的威信。白人不再被认为几乎是天命注定的统治有色人种的人了。数以百万计的殖民地居民作为士兵或劳工加入战争,同样具有破坏性。印度几个师在西线和美索不达米亚作战;许多身着法军制服的非洲人在法国北部作战;大批的中国人和印度支那人在后方的劳动营里服劳役。不用说,有过如此经历后返回家园的殖民地居民对欧洲领主不可能再象以前那样恭顺。例如,法国一位行政官员说,〃1914至1915年间应征入伍的175000名士兵在法国和佛兰德的战壕中挖掘了古老非洲的坟墓。〃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于1926年写道:〃这场用鲜血覆盖整个欧洲的战争……在距我们遥远的国度里唤起了一种独立的意识。……在过去几年中,一切都发生了变化。人们、观念和亚洲本身都在改变。〃

  革命思想还因与战争行为有关的宣传而在殖民地中得到传播。诚然,威尔逊的《十四点和平纲领》所提到的只是殖民地民族的〃利益〃而不是〃愿望〃。但在战时,这是一个极其细微的差别,〃民族自决〃这一革命术语已不仅在欧洲而且在殖民地世界留下了印记。同样具有影响的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亚洲的知识分子已为西方的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所激励。他们引用过伏尔泰、马志尼和约翰·斯图尔特·穆勒的话。但现在,他们的后裔很可能引用马克思、列宁或哈罗德·拉斯基的话。1919年7月25日,孙中山博士为这一转变提供了证据,他宣布:〃如果中国人民希望自由的话……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自由的斗争中的唯一的伙伴和兄弟是苏俄工农红军。〃

  第一伙世界大战对殖民地世界的所有这些影响不可避免地带来深刻的政治结果。只有少数几个人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美国黑人领袖W·E·B·杜波伊斯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于1918年写下了以下这一有关即将到来的世界的非凡预测:

  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世界上较蒙昧的人们决不再仅仅占据他们以前所占据的地方。在他们所占据的地方,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仅仅是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洲。从这场战争中,还将出现一个不受侮辱、有权选举、有权工作和有权生存的美国黑人民族。

第二十一章 殖民地世界的民族主义起义

  自日本战胜俄国那天起,亚洲各国人民就抱有摆脱欧洲压迫的希望;这一希望在埃及、波斯、土耳其、阿富汗、最终在印度引起了一系列独立运动。……如果我们要恢复自己的权利,就必须诉诸武力。

孙中山,1924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殖民地地区出现了革命的浪潮。虽然这些革命的根源可追溯到1914年以前的那些年里,但正是战争本身直接促进了革命。最终的结果各不相同:一端的土耳其人达到了他们提出的大多数目标,另一端的里夫部落成员却遭到了惨败,而位于两者之间的埃及人、伊拉克人、印度人和其他种族则获得了宪法上的适度让步。回顾历史,这些起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20年中最终摧毁欧洲诸帝国的大动乱的序幕。

一、土耳其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所有反对欧洲人统治的殖民地起义中,土耳其人的起义最为惊人、最为成功。大战期间,他们遭到了惨败,接着,被迫接受了屈辱的停战协定与和平条约。然而,他们很快挽回了败局,在武装冲突中击败了他们的敌人,赢得了一个有着较为有利的条款的新条约。因此,在所有的同盟国中,只有原始的、受人轻视的土耳其有能力反抗获胜的协约国,迫使它们接受对媾和条约所作的修改。要理解这一异乎寻常的结果,就必须回顾一下战时有关奥斯曼帝国的复杂的外交活动。

  战时的外交 英国是大战几年中有关中东的大部分外交活动的主要幕后发起者。它应对三组时常相冲突的协约——与其盟国的协约、与阿拉伯代理人的协约以及与犹太复国主义者的协约负责。

  协约国之间的协约共有四个,全是为瓜分奥斯曼帝国作准备的秘密条约。第一个条约是《君士坦丁堡协定》,它包含了1915年3月至4月的五个星期中俄、英、法三国在外交上所作的交易。西方强国勉强同意,如果获胜,俄国就可以并吞君士坦丁堡、土耳其海峡及其两岸的大片内地。作为交换,英法规定,它们以后将明确各自对波斯、阿拉伯半岛以及奥斯曼帝国的要求。几个星期后,即1915年4月26日,为了使意大利成为协约国,英、法、俄三个协约国同意大利签订了秘密的《伦敦条约》。条约规定,除阿尔卑斯山脉和达尔马提亚沿岸的领土外,意大利还将得到小亚细亚西南部的省份阿达利亚,另外还将获得对多德卡尼斯群岛的全部主权;意大利在1911-1912年的意土战李中已占领了该群岛。

  这些密约中影响最大的条约——1916年4月26日签订的《赛克斯一皮科协定》——明确了英国、法国和俄国的全部要求。俄国可得到已许给它的君士坦丁堡和土耳其海峡,以及亚美尼亚、库尔德斯坦部分领土和安纳托利亚北部地区。英国将获得美索不达米亚和地中海港口海法及阿卡。法国的势力范围将包括提尔以北的叙利亚领土、阿达纳省和安纳托利亚西南部的西里西亚地区。最后,约旦河以西、从加沙到提尔的巴勒斯坦因是圣地所在,将置于国际管理之下。

  意大利人获悉《赛克斯一皮科协定》的安排后,扩大了他们的要求,并坚决要求外交上的认可。这些要求因英、法、意三国于1917年4月签订的《圣让…德莫里耶讷协定》而得到满足;根据这一条约,意大利除得到已分给它的阿达利亚省外,还将获得小亚细亚西岸的大部分地区。

  这些密约是对奥斯曼帝国的死刑执行令。它们不仅切掉了阿拉伯的一些省份,而且切掉了小亚细亚半岛的大部分地区。除去法国、意大利和俄国的势力范围,留给土耳其人的仅是其故国北部的20000平方哩土地。更重要的是,这些密约与英国当时正同阿拉伯代理人缔结的某些条约直接相抵触。

  甚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英国就已对阿拉伯人感兴趣,将阿拉伯人看作是可与当时正向德国靠拢的土耳其人相抗衡的力量。某些阿拉伯集团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